对校园墙壁文化建设的观察与思考
2013-04-29翟翠敏
翟翠敏
对学校墙壁文化的关注,缘于一次参加一所小学实验基地的揭牌仪式。学校的教学楼上,醒目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我问学校老师怎样理解这几个字,学校老师尴尬地笑曰:“不是十分懂。”学生的回答更为干脆:“不知道!”这让我十分不解,既然高悬教学楼主体位置,应该是学校文化的一种张扬,应该负着导向、激励、感染的功能,如果大家不知其所以然,要它何用?难道只是一种摆设?或是故意晦涩,只是为了显示学校文化层次的高深?
一、校园墙壁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各级学校校园墙壁文化建设各有特点,这些特点与校长的办学追求、文化涵养和价值诉求息息相关。其中,有些学校的墙壁文化主体鲜明,楼房走廊、教室门窗、景观围墙等方方面面透露着浑然一体的文化内涵,身处其中,倍受浓浓的熏陶和感染。但我市相当多的学校的墙壁文化存在不少的问题。认真“倾听”,声音杂乱,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种比较突出。
1.乱花渐欲迷人眼
有些学校片面理解校园文化建设,为了达到“让每一面墙壁都能说话,让每一处地方都能育人”的目的,凡有墙的地方就悬上标语,张贴名言,大做墙壁文章,墙壁文化多到泛滥。这种堆砌的墙壁文化反而让学生视如无物,不会驻足,不会品悟,形同虚设。优秀的墙壁文化,在精,不在多。有效的墙壁文化建设是需要整体规划的,或贴或画或留白,相得益彰,形成统一的风格和体系,才能产生意蕴和美感。
2.草色遥看近却无
一些学校(尤其农村学校和薄弱校)墙壁文化的内容单一,不是一脸严肃的生硬的“三不准、五禁止”,就是千篇一律的名人画像,或者是高高在上的空洞的说教标语或口号,还有的是制度满墙,这些校园墙壁文化“目中无人”,带有明显的强制性和压抑性,与师生的学习生活距离遥远,缺少文化教育的感染力,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注意和思考,起不到激励和启迪作用,毫无价值可言,看似有,实则无。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一切教育要以人为本。墙壁文化的建设一定要体现出教育者对学生的爱和尊重,体现出教育求真、向善、尚美的本质要求。这样的校园文化建设才是师生喜闻乐见的,而不是如此随意地将一些命令似的、口号式的标语复制上墙,完全不考虑其功效如何。
3.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校园墙壁文化建设应当依据本校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实际,内容要浅显易懂,而在一些小学校园里的墙壁上,时常会看到或贴或挂着一些深奥难懂的名言警句,周围既没有插图呼应,也没有文字说明,有些名言甚至连老师也说不清含义。在大力实施课程改革、强调以人为本的今天,校园文化建设者在设计墙壁文化时,如果不考虑学生的身心实际和年龄特点,无视师生的需要、兴趣以及认知水平,其结果只能是孤芳自赏,曲高和寡。我们希望校园的墙壁会说话,那就要考虑如何让学生愿意听、听得懂每一面墙壁发出的声音,从而使这些声音能够真正诱导和启发学生去思考和体验自己的生活世界。只有贴近学生的精神生活和心灵深处,能引起相应的感受和互动,才不会使标语和口号成为空谈。
4.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曾参观过一些中学校园,感觉很不是滋味,墙壁上随处可见励志的标语,像“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怕吃苦苦一辈子,肯吃苦苦一阵子”……这些“苦”的氛围让人无法逃遁。甚至中考、高考倒计时的标牌就矗立在教学楼之侧,张目即睹,压力不言而喻。通过墙壁文化对学生进行勤奋刻苦的教育本无可厚非,但如果把一面面墙壁变成一幅幅“苦瓜脸”,学校哪里还有家园、乐园的感觉?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感觉只能是学校的生活是苦的,自己将在“苦海”中度过;学习是苦的,没有快乐可言。愁苦的情绪被点燃,被渲染,学生的求学精神始终是被迫的,压抑的,这样的墙壁文化还谈什么育人功能呢?
浏览省内外的一些优秀校园墙壁文化,其创意与内涵令人赞叹。“流动书屋”、“涂鸦墙”、“争鸣廊”、“妙笔争锋”、“作品墙”、“师生心愿墙”等这些空间设计,让学生亲身投入和参与,成为学生表达自己想法、展示精神风采的的有力平台,使静态、单薄、容易产生审美疲劳的墙壁文化,变成了一个个不断发展、不断充实的实践天地。这些墙壁文化对学生来说,不仅是校园的摆设,是持续呈现他们学习生活的一个事物,也是他们成长的珍贵痕迹,他们的情绪、记忆都将与一些具体的事件、情感和体验联系在一起,育人效果自然大不一样。
二、校园墙壁文化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墙壁文化的内涵是什么?这是每个墙壁文化建设者都该思考的问题。我们要让校园墙壁文化直指学生的精神世界,前提就是,我们要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地方去看同一个方向的风景。在建设校园墙壁文化时,我想学校的管理者应该立足学校主体——学生,把握好一些基本的“度”。
1.整体局部和谐统一
墙壁文化的建设整体上要“形散而神聚”,局部要追求丰厚的内涵。深圳的一所学校,“创建绿色、健康的校园”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其校园墙壁文化分为“绿色阅读”、“绿色运动”、“绿色创造”等版块。一进校园,一股文明、宁静、书香的气息就扑面而来,这就是整体文化的魅力。河南漯河市的受降路小学做得也很优秀,围绕“让读书成为习惯”这一校园主题,倾力打造“书香班级”,将教室四周墙面设置成各种板面。无论是名人名言的选择,还是读书专栏的构思,都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班级名片、读书小屋、诵读园、文萃、每月新书排行榜,读书明星风采、流动图书馆……伴着花草饰物的点缀,每一面墙壁既洋溢着浓浓的书香,又充满了童趣,突显了学校“书香校园”的人文特色。纵观名校风范,他们的校园墙壁文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板块鲜明,有层次、有序列、有体系,它们实施的教育影响自然也是有序而持续的。
2.诗情创意彰显个性
每一所学校在建设墙壁文化时都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寻求立足学生发展、凸显办学理念、彰显学校特色的内容与形式。切忌人云亦云,照搬照抄,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学校成为众多学校中的“那一个”。一些学校的墙壁上大多数是那些“勤奋、文明、严谨、创新”、“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等等大家耳熟能详的声音,这些声音千校一面,没有个性,没有自我,没有灵魂,不可能触及老师和学生的心灵。像河南省漯河市第二实验小学教学楼上“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三行朴实的大字更能贴近学生心灵,其感召力可想而知。漯河市郾城区实验小学校园以《弟子规》、《三字经》和经典古诗为主,将大道、休闲区和走廊建成“经典文化长廊”、“古韵诗林”、“蒙学走廊”,营造了一道经典风景线,彰显了学校对中华文化的传承特色,特色十分明显。
3.碰撞心灵内涵厚重
优秀的校园墙壁文化是一门隐性课程,它为成长中的学生提供了一个有助于体验的教育情境,与显性课程的目标和谐一致,产生“共振”,共同担负着教育使命。所以,学生愿意听,听得懂,听入心的墙壁所说的话,就能极大地发挥其育人育心、启迪思考的功效。这就要求墙壁文化建设者不能让墙壁一“说”了之,应把学生应当关心的问题以主题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墙壁的“话”能产生最大的教育效果。有学校把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像及颁奖词引上墙壁,也有学校把本地的文化经济名人“邀请”入驻,还有学校设立“我要说”墙块,直接与学生思想发展接轨,这都是值得学习的例子。著名的帕夫雷什中学为引领学生思考“生活的目的”,在学校的最显眼处悬挂标语“你在咱们学校应当探索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生活的目的。请你认真思考这些杰出人物的卓越见解。”以下是一组名人画像,旁边是这些名人的个人解答,以及学校向学生提出的一系列相关问题,有“你给自己确立了什么目标,实现了哪些”、“你对自己的青春岁月作何回忆”等,最下方是学校提出的忠告:“你要警惕,要避免日后在回顾所走的道路时,为虚度年华而蒙受良心的谴责。”这样的墙壁话语以一种亲近学生的方式启发他们思考深奥、艰涩的问题,达到让他们自觉检视生活道路、明确未来的目的。
4.知识艺术教育相融
墙壁文化的设计不仅要给人以美的感受和熏陶,更要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文化气质提供精神依托。这种静态的校园文化,能折射出一个学校内在的底蕴和气质,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如何让墙壁文化做到融知识性、教育性与艺术性于一体,让校园墙壁真正在说话,说有用的话,说吸引学生的话,从而发挥熏陶感染的教育效果,应该是每位校园文化建设者认真思考的问题。
校园墙壁文化建设因为是一种直观、外显的建设工程,是面子工程、亮点工程,向来都是学校管理者高度关注的,校长们不惜重金投资,希望打造出别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初衷是好的,但他们规划的起点更多地却是领导怎么看,同行怎么看,参观者怎么看,把墙壁文化主要用作对外宣传上,却往往忽视了学校的主体——学生。教育界的浮躁心态,决定了这种功利性价值观存在的可能性和长期性,要把校园墙壁文化建设转移到“以学生为本”的轨道上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一些学校的率先垂范,越来越多的个性墙壁文化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真切地希望各个学校的墙壁文化在陶冶学生情操和塑造学生人格方面能充分发挥其重要的“教养”魅力,真正与学生的成长紧密相连,充满朝气和活力,成为校园里引人流连的阳光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