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绘画基础造型教学研究

2013-04-29戴斌

中国美术 2013年5期
关键词:观察方法愉快教学

[内容摘要] 本文从基本教学入手,探讨绘画基础造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提出愉快教学、个性开放、两极训练法、改善实物和模特的展示以及有关绘画创作的观察方法等方面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 基础造型 愉快教学 两极训练法 观察方法

造型艺术不仅是造准型或造型准的艺术。按照艺术的表现规律,造型艺术应当有更加丰富多彩的表达与呈现方式;基础作业不是客观物象的翻版,它应该有百花齐放的面貌。面对当下各大美术院校的扩招形势,面对专业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教师应当因材施教,应当以更开阔的胸怀、更长远的眼光去面对学生的基础造型训练。

基础本是建筑学上使用的词汇。要建造什么样的建筑就该打什么样的基础,将地基打得坚实、打得牢固,这是一个好的建筑的开始。接下来就是基础与建筑的连接关系。处理好这个关系至关重要,没有脱离基础的建筑,也没有脱离建筑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有不少学生上基础课时画得很好,而到创作时却不知所措,表现平平。因此,在注重基础训练的同时,要强化对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或者说,良好的基础本身就应该包含强烈的个性意识和创造意识,不要让基础教学在课程设置中成为一种与其他课程毫无关联的孤立行为。

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完成基础训练很枯燥,也很艰难。在现行的艺术教育发展阶段,如果仍然按单一的传统造型艺术理念和规律去统一教学,基础差的部分学生将跟不上课程进度,这对于大一、大二学生来说,可能会影响他们的未来发展。于是,笔者主张“愉快教学”,并在教学中一贯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即在学生面对基础教学课题的时候,引导他们找到表达的兴趣和乐趣,从而主动地愉快地去学习,而不是单一地为了拿到学分而去完成作业。同时主张教师要有良好的而且有个性的教学风格。学生对所学内容是否有浓厚的兴趣,指导教师将起到决定作用。基础教学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就开始倡导开放与自由的表达形式,即不以单纯写实与准确造型去界定基础作业的高下,而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基础作业中的个性化表现,因为基础作业正是培育学生未来艺术创作个性的沃土。

教学生所进行的基础训练,与其说是告诉他们造型艺术的观念与规律,不如说是开启学生从事造型艺术的意识与思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眼、脑、手的努力画出他们自己的画来。这种对造型意识与观念的启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事半功倍。从四川美院几代艺术家的作品中就可看到这样进行基础教育的优势。“互动式教学法”是经四川美院油画系实践过的方法,即指导教师与学生一道去面对教学课程,共同参与、实践、探讨、研究教学课题。教师既是教学课程的讲授者,也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更是教学课题的实践者。这种教学方法的前提是教师必须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一方面,以科学的理论去指导学生的专业实践,答疑解惑,使学生明确对作业的处理办法和努力方向;另一方面,教师给学生作范画,与学生一道完成作业,当然,范画不是范本,学生要像老师那样去画,但老师并不希望学生画得跟自己画的一模一样。示范的作用更多的是能够给予学生以各方面的启示(对工具材料的运用、对形象轮廓的处理、色彩的表达方式、平面与立体语言的构成、主体与背景的关系、主观处理和表达画面的意识等等),同时活跃课堂气氛,便于组织教学。

教学方法是教师能否顺利进行教学的重要因素。笔者有一种“两极训练法”,是基础实践的一个课题,也是来自于实践的理论。首先,是相对于教学主体,即学生——在表达事物的方式上大致有两种倾向,一是理性化的,严谨的、内敛的、细腻的;二是感性化的,自由的、奔放的、粗犷的。这两种倾向各有所长,跟人的性格密不可分。而学生对美术的学习一方面受艺术思潮、流派风格的影响,一方面又会自觉不自觉地按照自身的个性和局限去呈现对事物的感受。课堂教学中所实施的“两极训练法”恰好是学生在这两种表达方式上倾向于其中之一时去强化它,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感觉,再由教师及时抓住这种感觉去加以提升。“两极训练法”通过几个层面展开:一、造型观念的“两极”——从传统到现代;二、造型语言的“两极”——从写实到变形,到意象到抽象,从线条到调子;三、造型手段的“两极”——从传统的铅笔、油画颜料,到现代多种综合材料;四、造型视角的“两极”——从精细入微的局部刻画,到空间氛围的整体营造,通过不同的载体与形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造型的切入点,获得多方面发展的可能性。

不同的实践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两极训练法”既可以体现在教学不同课程内容的设计与设置中,也可以实施于相同课程内容的教学中。“两极训练法”不仅可以面向专业能力强的学生,也适合专业能力较弱的学生,使他们都能慢慢走进艺术殿堂的大门,充满信心地去实现自我价值。采用“两极训练法”,只要教师能够有效地加以引导,就会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发挥出最大的潜能。

基础教学中,实物的摆放与模特的展示效果很重要。好的效果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反之则影响学生作业时的能力发挥,同时还涉及到教师的教学热情与责任心问题。基础教学,从教学内容到学习方法、从基本功训练到个人创造意识的培养,归根结底,需要师生共同做出努力。笔者反对将美术基础理论玄虚化,这会使学生感到困惑。现今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意志力不强是这一代学生的普遍弱点,这是他们不能很好完成学习任务的一个因素;但他们也有自己的优点:思维活跃,能够很快地接受新事物,创造意识及个性意识相对较强。如果教师引导得好,相信他们会学到很多东西。

观察方法是学生进行基础练习的重要环节,可以说,有什么样的观察方法就能创作出什么样的作品,因为观察方法直接导致学生作业的结果即面貌。通过观摩西方古典大师的素描作品就可以发现,这些西方大师的观察方法很直接,很重直觉。不像我们中国学生学画,用大线砍来砍去,名曰“画结构”,结构是有了,但很空洞,活生生的人物被画成像是木头的造物。结果学生总是抓大形,去比较各个部分的关系,比来比去总是浮在上面,很难深入进去。笔者将其归纳为“大师画表面,小家子画结构”。大师们的素描“表面”包含了很“内在”的结构,我们大多数学生的素描不是缺少对结构的刻画,就是画面上各种事物的关系画得很不得体;究其原因,其中关键就是观察方法的问题。为了纠正学生不科学的观察方法,可以引导学生从局部去看、去画,尽量看得真切,画得深入。局部观察会使学生先忽略其他部分而去把局部的功课做得更有深度,而后再转移到画面的其他部分;看似画者只是一部分一部分地观察,实则思路、眼光也在顾及其他部分。而笔者强调的是,学生应当将一幅画的几个关键局部看透画深,其余部分做相对粗放的处理。画静物,强调将静物的质感画得真实;画石膏像,强调对石膏像的体感、容量的刻画;画人物,强调对人物神态和性格的描绘。要求学生观察事物要真切一点,画得抠一点、笨一点,但要做得深入。这样训练学生,他们的观察力就会逐渐走向深刻,就会自然引导出表现方法的问题。这中间有个扭转的过程:因为学生开始学画以来都是“照顾全局”,摊子很大,这里画几笔,那里画几笔,还不停地将各部分的关系比较来比较去,结果搞得很被动。其实画画总是局部进行的,即使心里总想着整体,也还是从局部画起的;所以不如将局部做好,慢慢地去展开——形可以画得不准,但要深入,要有品位,要有独特的眼光和表达方法。过去课堂教学时常说,要“整体地看,整体地画”,而实际上很难做到这一点,因为画画是一个活动的过程;即使能做到这一点,也不一定能画出好画。所以笔者强调“整体在心中”,而不一定在画画的每一个阶段里。总之,加强局部的深入观察能够解决许多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们走进画里去,使他们很快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也使他们增强了自信心和成就感。

课程设置是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深入思考而设计,应按照学生的特点及基本水准而确立。在高等美院扩大办学规模之后,学生的专业层次拉开了距离:有的学生学习绘画的时间较长,具有一定的基本功和综合素养;有的学生只经过几个月的学习,许多问题都要在入学之后解决,这就大大增加了教学难度。按传统教学的课程设置,即所谓的从“易”到“难”的过程已不甚合理。所以课程设置在一个班级里不能搞一刀切,要有难有易,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内容。面对不同的教学课题,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学生对教学内容是否有兴趣,学生的兴趣从哪里来?来自教师的引导和鼓励;来自学生亲身实践后所获得的真知。

(戴斌/苏州科技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猜你喜欢

观察方法愉快教学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
在小学体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小学语文愉快教学方法略谈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英语教学中的愉快教学尝试
愉快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感悟传统 心存真挚
开启学生观察之门的策略
科学观察方法的指导策略
别错解了“愉快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