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玻璃纤维桩与金属桩在牙体残缺临床修复中疗效分析

2013-04-29刘小嘉

现代仪器与医疗 2013年5期

刘小嘉

摘 要 目的 通过对玻璃纤维桩与铸造金属桩在牙体残缺临床修复中的疗效及抗折裂性能比较,为临床修复应用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 以我院近年来收治的172例234颗牙体残缺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随机分成2组。A组患者89例,患牙共计167颗,采用玻璃纤维桩核+烤瓷冠修复;B组患者83例,患牙共计167颗,采用钴铬铸造金属桩核+烤瓷冠修复。以2年期为限对患者进行随访并进行详细记录,主要从桩核折断、牙冠松动、牙根折裂、牙龈色泽及根尖周炎等方面进行比较,并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其差异性。结果 在对172例患者进行的随访中,失访21例,成功回访151例,患牙合计201颗。其中A组患者79例,患牙153颗,成功134颗,失败19颗;B组患者72例,患牙148颗,成功116颗,失败32颗。A组患者无牙根折裂现象,桩核折断9颗,桩核松动2颗;B组无桩核折断,牙根折断11颗,桩核脱落或松动12颗,统计分析可知,在桩核折断、脱落或松动,及桩根折裂方面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在牙冠脱落或松动及牙龈病变上,A组患者牙龈变色5颗,牙冠松动或脱落6颗,B组患者牙冠松动或脱落4颗,牙龈变色7颗,2组未发现根尖周炎,无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玻璃纤维桩在抗桩根折断、桩核脱落等方面优于铸造金属桩,在牙龈变色、牙冠脱落等方面无显著差异性。

关键词 玻璃纤维桩 铸造金属桩 抗折性能 临床比较

由于外伤、龋损等致病因素造成牙齿硬组织的缺损,以及根管治疗后因多种原因造成的牙根折裂,通称为牙体缺损口腔疾病。随着口腔材料学、桩核冠修复技术进步,借助新型桩核冠材料,恢复缺损牙齿的形态和功能,已成为当前牙体残缺修复中普遍采用的技术。

早在1724年,Fauchart就借助于木制桩钉来实施无髓牙根的固位[1]。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铸造金属桩,以及采用银汞合金或复合树脂技术来修复残冠残根,都取得了一定治疗效果[2]。但由于金属桩钉与根管壁之间密合性不够,再加上金属桩弹性模量较高,很容易发生变形、断裂、锈蚀等,导致临床失败。铸造合金桩核具有较好的机械强度和物理性能,再加上根管印模技术在铸造中的应用,使得铸造桩与根管之间的吻合更加紧密[3]。临床中,金属桩修复操作流程复杂、金属致敏性、易腐蚀变色、复诊次数多。在静态机械力学和动态力学实验分析中[4],金属桩因其与牙体本质间的硬度差异性,使得金属桩在模拟日常咀嚼试验中,其抗载荷能力不均衡,导致金属桩根折现象的发生。90年代,Duret等[5]将碳纤维与环氧树脂等复合材料制作的预成桩钉引入口腔修复领域。碳纤维材料强度高,弹性模量与牙本质接近,在进行咀嚼应力试验时,能够有效分散应力,从而减少纤维桩根折的发生,尤其是玻璃纤维桩因其优越的理化性能,良好的弯曲强度和抗拉伸性、抗腐蚀性、生物相容性等特点,应用范围日益普遍。本文对采用不同牙体缺损修复技术(玻璃纤维桩与铸造金属桩)的患者,观察术后牙齿修复体中出现的桩核脱落、折断,牙冠脱落、牙根折断、以及牙龈变色和根尖周炎等症状,比较玻璃纤维桩与铸造金属桩在牙齿缺损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有效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以我院近年来收治的172例234颗牙体残缺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男性患者98例,女性患者74例,年龄范围19-69岁。A组患者89例,患牙共计167颗,采用玻璃纤维桩核+烤瓷冠修复;B组患者83例,患牙共计167颗,采用钴铬铸造金属桩核+烤瓷冠修复。

1.2 修复材料

macro-lock illusion x-ro 玻璃纤维根管桩(法国RTD),高强度复合树脂(美国3M公司),硅橡胶(意大利金玛克),美国Ultradent公司排龈线,富士Ⅱ树脂玻璃离子水门汀(日本富士公司),钴铬合金桩及烤瓷全冠(广东爵冠义齿公司)。

1.3 修复方法

A组先用G钻预备根管,再用配套钻成形,使其深度得到根长的(2/3-3/4),距离根尖约3-5mm,将直径对应的纤维桩植入根管,查看桩道特征,并做标记,使用涡轮机金刚砂车针打磨纤维桩,清洁吹干后备用。

粘结工艺处理:按照macro-lock illusion x-ro使用说明,首先蘸选酸蚀剂对根管进行酸蚀30s,用纸吸干;然后混合粘结剂(1:1方式),用毛刷蘸取并涂抹根管内壁,吸干多余混合液并等待30s;将粘结剂用注射枪头注入桩道,并放入纤维桩,静待4min或者光照30s;对牙体粘结面进行酸蚀处理,吹干,涂抹粘结剂并用复合树脂堆塑成核,抛光修整后用硅橡胶制模并灌注石膏,送工厂定制钴铬烤金瓷冠。

B组对根管充填物实施清除处理,先用G钻,达到预备深度(根长的2/3-3/4),保留3-5mm根尖填充物,并用大号G钻、P钻实施根管壁处理,使桩道直径占根径1/3,调硅橡胶材料,一次法完成灌模、取模操作,送加工厂定制钴铬合金铸造桩核,对患者先行试戴,临床效果适宜则实施富士Ⅱ玻璃离子水门汀粘结金属桩。

全牙冠制作工艺:按常规要求预备基牙,使其得到1.5mm的牙本质肩领,压排龈线,并取硅橡胶印模,比色合适后制临时冠;制作烤瓷全冠,临床试戴适宜后实施富士Ⅱ玻璃离子水门汀进行粘结。

1.4 疗效判断

2组均于6、12、18、24个月复诊,疗效判断标准:成功为对患者修复体进行复诊,咀嚼功能正常,无不适感,X线结果无病变;失败为对患者修复体进行复诊,出现以下任何一项即为失败:咀嚼功能难以进行;出现牙冠脱落、牙龈变色、牙根折裂等现象;X线示根尖有病变。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数据统计软件来进行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当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172例牙体缺损患者进行修复并跟踪随访,失访21例,成功回访151例,共计201颗患牙。其对照结果如表1:

对照2组数据,其中A组患者79例,患牙153颗,成功134颗,失败19颗;B组患者72例,患牙148颗,成功116颗,失败32颗。A组患者无牙根折裂现象,桩核折断9颗,桩核松动2颗;B组无桩核折断,牙根折断11颗,桩核脱落或松动12颗,A组与B组比较,在桩核折断、脱落或松动,及桩根折裂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牙冠脱落或松动及牙龈病变上,A组患者牙龈变色5颗,牙冠松动或脱落6颗,B组患者牙冠松动或脱落4颗,牙龈变色7颗,2组均未发现根尖周炎,无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牙体缺损作为常见口腔科疾病,在修复治疗中,当剩余牙齿部分难以提供有效固位和支持时,需要借助于桩核冠修复技术来延长牙齿使用寿命。理想的桩核材料需要具有高强度、耐辐射性、透光性好、弹性模量接近于牙本质,并且治疗操作方便等特点。

3.1 铸造金属材料的临床效果

金属材料在牙体残缺修复中的应用历史较长,由于金属桩与核在铸造成形中的一体性,可以根据残余牙体组织的具体特征来改变原有牙齿方向,因此具有较好的远期修复效果[6]。在金属桩材料的选择上,贵金属桩弹性模量小,生物相容性强,但价格偏高,非贵金属桩因价格低而应用较多,镍铬合金因镍元素的致敏性与铍元素的致癌性而很少使用,钴铬合金的应用相对较为普遍。从临床实践来看,金属铸造桩因其刚性问题,会导致根管的应力过于集中,造成牙根折裂发生[7],同时金属桩(除钛金属外)在实施核磁共振成像时,因图像的扭曲变形易造成误诊。此外,金属桩的易锈蚀性,也容易造成颈缘色泽变黑,诱发牙龈炎,从而限制了它的应用。

3.2 纤维桩材料的临床效果

高强纤维材料特别是玻璃纤维、碳纤维、石英纤维,以及聚乙烯纤维的加入,因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与耐腐蚀性,以及弹性模量与牙本质的接近,比传统铸造金属桩有优势。特别是纤维桩材料表面的多孔性,能有效提高树脂粘结剂的粘结效果[8,9],有利于确保牙本质与纤维桩构成一个整体,实现咀嚼应力的均匀分布,从而降低纤维桩根折发生率[10]。同时,玻璃纤维桩本身具透明性,无细胞毒性,抗疲劳能力强、不致过敏、不影响核磁共振成像,在临床诊疗上易于操作,已经成为临床应用的发展趋势。

3.3 修复失败原因分析

从修复治疗的临床失败原因来看,主要有桩核脱落、折断、牙冠脱落、牙根折裂,以及牙龈变色,诱发性牙周炎症等,其深层原因与桩核材料自身的弹性模量、强度、及抗腐蚀性和粘结性等有关。

3.3.1 弹性模量与抗折性 抗折分析是桩核冠修复失败的首要问题,失败根源主要有:结合残缺牙体的生理分析,失去牙髓营养的供应后,牙本质开始变脆;在实施根管治疗前的桩道预备,很容易造成牙本质的二次折裂;牙桩植入后,应力分布过于集中,也是造成牙根折裂的重要因素[11]。因此,增强修复体固位和强度,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剩余牙体组织的应力分布和组织完整性,从而导致抗折性能降低。弹性模量与桩核材料关系紧密,只有桩的弹性模量接近或略大于牙本质弹性模量时,牙体的应力分布才会趋于均匀。纤维桩的弹性模量,与金属桩相比更接近牙本质弹性模量,因此,A组无牙根折裂现象,而B组发生牙根折裂11例,与其金属弹性模量过高存在直接关系。

3.3.2 桩强度 桩的强度与桩的材料直接相关,金属桩强度远高于纤维桩,纤维桩强度已超过正常咀嚼力范围(3-30kg)[12]。A组桩核折断9例,B组无折断发生,说明在受到较大的应力时,纤维桩较牙本质更易折断,而金属桩的强度更大,不易折断。同时,结合桩的拆裂模式来看,纤维桩虽然发生折断率高于金属桩,但其修复可能性高于金属桩,金属桩一旦折断,拆除修复难度相对较大,对牙体及周围根管壁等组织造成较大损伤,还容易诱发根裂。

3.3.3 粘结性能 粘结失败是导致松动脱落的关键因素,粘结剂作为桩核冠修复的重要材料,其粘结性能好坏直接关系到修复成功与否。A组6例患者出现的桩核松动/脱落,多与根管内表面处理不到位有关,影响粘结剂机械与化学固位作用,B组患者出现的4例牙冠松动/脱落,与其使用的玻璃离子水门汀粘结剂有关。

3.3.4 抗腐蚀性 金属桩核易受到腐蚀,导致牙根及牙龈变色,甚至对口腔造成严重危害。纤维桩高耐腐蚀,能够有效提高桩核安全性。A组5颗牙龈变色多与烤瓷冠有关,而B组7颗牙龈变色与其金属桩及烤瓷冠都有关系。

4 结论

牙体残缺修复中,玻璃纤维桩在预防桩核脱落、牙根折裂等方面优于铸造金属桩,而在牙冠脱落、牙龈变色等方面无明显差异。

参考文献

[1] Gold man M, DeVitre R, Pier M. Effect of the dentins meared layer on tensile strength of cemented posts[J]. J Prosthet Dent, 1984, 52(4):485-488.

[2] Shillingburg HT Jr, Fisher DW, Dewhirst RB. Restora -tion of endodontically treated posterior teeth[J]. J Prosthet Dent, 1970, 24(4):401-409.

[3] Gisele Rodrigues da Silva, Paulo Cesar de Freitas Santos-Filho, Paulo Cezar Simamolo-Junior, et al. Effect of post type and restorative techniques on the strain and fracture resistance of flared incisor roots. [J]. Braz. Dent,2011 ; 22(3): 230-237.

[4] Hayashi M, Sugeta A, Takahashi Y, et al. Static and fatigue fracture resistances of pulpless teeth restored with post-cores[J]. Dent Mater, 2008, 24(9): 1178-1186.

[5] Duret B, Reynaud M, Duret F. New concept of corono-radicular reconstruction:The composipos(t1)[J]. Chir DentFr, 1990, 60(540):131-141.

[6] 谭建国,汪泳.根管壁薄弱的残根的保存修复.[J].中国口腔医学继续教育杂志,2008.11(2):51.

[7] Lassila LP.Tanner J,Le Bell AM. et al. Flexural properties of fiber reinforced root canal posts. [J]. Dent Mater. 2004,20: 29-36.

[8] Macedo VC, Pari a e Silva AL, Martins LR,et al. Effect of cement type,relining procedure, and length of cementation on pull-out bond strength of fiber posts. [J] J Endod.2010,36: 1543-1546.

[9] Leitune VC, Collares FM,Werner Samuel SM, et al. Influence of chlorhexidine application at longitudinal push-out bond strength of fiber posts. [J]. Oral Surg Oral Med Oral Pathol Oral Radiol Endod,2010,110: 77-81.

[10] 卜小兵. 玻璃纤维桩和铸造核桩修前牙的效染观察[J].海南医学.2010,21(8): 79-80.

[11] Santos AR Meira JB,Tanaka CB, et al. Can fiber posts increase root stresses and reduce fracture[J]. J Dent Res, 2010,89: 587-591.

[12] Heidecke G,Butz F, Strub JR, et al. Fracture strength and survival rate of endodontically treated maxillary incisors with approximal cavities after restoration with different posts and core systems: an in-vitro study. [J]. J Dent. 2001, 29: 42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