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方法探析
2013-04-29程明胡巧红
程明 胡巧红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诗歌源远流长。走进诗歌园地,我们心醉神迷,流连忘返。古诗是语文课本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学会鉴赏古诗是我们步入古典文学殿堂门槛的第一步。同时,学会鉴赏古诗也是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功。现在,笔者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为例谈谈鉴赏古诗的方法。
一、知人论世,联系作者生平、时代背景,探求古诗的意思
“知人论世”最早是由孟子提出来的,他认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知人”就是要了解其人以与作品的关系;“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在什么情况下针对什么东西写的。作者要表达的意思不是无病呻吟,也不是凭空而来,都是有感而发,因而联系作者的处境和时代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诗词的内容。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作者是唐代的杜甫。他的诗被人们称为“诗史”,是一部“沉郁顿挫”的交响曲,为什么单单这首诗被称之为“生平第一快诗”呢?这就要联系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了。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杜甫当时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在极度兴奋中,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故称之为“生平第一快诗”。
全诗可分四联,首联以“剑外忽传收蓟北”为发端,直接叙写喜讯,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颈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想到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
尾联写“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惊喜的感情洪流于洪峰迭起之后卷起连天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
二、找诗眼,把握情感基调
古人谈诗,常有诗眼之称。在我们看来,所谓“诗眼”,就是一首诗内在结构上的关键字句,它是理解这首诗的一把钥匙,也是揭示这首诗灵魂一扇窗户。例如:“漫卷诗书喜欲狂”就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的诗眼。何以这样讲呢?通篇看来,全诗都是围绕着一个“喜”字而发。“剑外忽传收蓟北”,诗的第一句是写喜讯的传来;“初闻涕泪满衣裳”,诗的第二句是写听到喜讯后的最初反应;“却看妻子愁何在”,诗的第三句是写喜情的波击及与影响,妻子儿女平日的愁云也消失了;“漫卷诗书喜欲狂”,第四句是写喜悦的表现与程度,手舞足蹈,近于发狂。诗的后四句,既是闻喜后的感情发展与思想活动,还进一步发掘了喜情的来由。纵酒高歌,青春作伴,从哪里走呢?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样一条最捷便的路线。
所以,实际上“诗眼”就是诗的内在思想感情的纲。纲举目张,抓住这个纲在理解全诗就会无往而不胜,真乃是“神光所聚”,牵一发而动全身。抓住了诗眼,也就把握住了诗的情感基调。
三、抓意象,赏画面,品意境
所谓意象,指蕴含诗人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所谓意境,指诗人描绘的客观物象与其流露的主观情感触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在鉴赏诗歌时,首先要抓住诗中具体意象,并对意象展开丰富联想和想象,使平面的文字变成立体空间,从而感知诗歌完美的意境。
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上有一首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月”“乌”“霜”“江枫”“渔火”“客船”,这些意象中霜是透明的,“渔火”是鲜艳的,近处的渔船和远处的山寺又通过钟声联系起来,夜空的钟声一声一声地传到客船,敲击在旅客的心上,这怎能不引起旅客的遐想和带着愁思进入梦乡呢?这幅枫桥夜泊图的情调是孤寂的,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会自然地呈现出一幅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主体图画,是一首难得的有意境的好诗。由此可见,在借景抒情的古诗中,作者的情感是通过所描绘的景物来抒发的。我们既要欣赏作者描绘的景物,更重要的是理解作者凭借景物巧妙抒情的技巧,这才能真正读懂古诗。
诗中的意象有时不仅仅指自然景物,再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为例,这首诗有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诗中的意象多为地名:剑外、蓟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若加上题中的河南、河北,地名多达8个。在篇幅极短的诗中出现这么多的地名是耐人寻味的。这么多的地名一方面表明作者是生活在动荡不安、背井离乡的社会环境中,另一方面也准确地表现出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
总之,诗歌鉴赏这三步曲是一环扣一环,一层深一层的,只要我们在这最基本的三个方面下足工夫,鉴赏能力一定能得到显著的提升。
【责编 张景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