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拿什么拯救你

2013-04-29陈力夫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3年5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陈力夫

【内容摘要】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过于强调知识积累,文化传承意识淡薄,致使中国传统文化在高中教育阶段失落现象严重。要拯救失落中的中国传统文化,高中语文教师必须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增强文化意识。在立足教材文本、挖掘提炼文化内涵的同时,提倡诵读吟唱,借助网络平台,探索教学新模式。注意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写作表达的实践应用;通过经常举办课外活动,结合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性学习,积极搭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平台。

【关键词】传统文化失落 高中语文教学 拯救对策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语文让学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可是,在现今的日常教学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功利性,语文教师更多的是注重作家作品的介绍、生字生词的讲解、文章内容的归纳总结,而忽略了文本文化和情感内涵的解读,这种现象最终导致了语文教学中人文关怀的缺失、民族意识的淡漠。笔者打算从以下方面来尝试改变这种现状。

一、立足教材文本、挖掘提炼内涵

优秀的文学作品,常常充满着古人对自然社会、人生人类的关爱和思考,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我在上苏教版《史记选读》第一课《太史公自序》时,定下不同知识目标:第一课时:看那流年的波澜—梳理其人事件;第二课时:想那英雄的魂魄—想见其人精神;第三课时:听那历史的哭声—感受其人哲思。在第三课时重点探究中,我挖掘了李陵和司马迁、屈原和司马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①两个共同隐忍活下来的人,一个不甘心就此在失败中了断一生,做出了最为耻辱的决定:投降匈奴;一个不甘心就此“轻于鸿毛”的死掉,“没世而名不称”,选择活下来,接受最为耻辱的宫刑。活下来的动力:受父命、写时代、明使命、彰人性。②一个选择自投汨罗,一个选择忍辱而活。屈原的死是伟大的,因为它表明作者对荒谬世界的背叛,个体以“死亡”的形式保持自己的“皓皓之白”,显示自己的最终没有被屈服;司马迁的屈辱不死也是伟大的,因为它体现出韧性的战斗,并且给我们以乐观的启示:伟大而顽强的个性可以在对体制的激愤与抗争中完成自我的使命,实现自我的意志,个性甚至是不可以被打败的。于是,我们看到司马迁写《史记》不是在写历史,更多的是在写人,让我们在阅读中感受人性,解读人生。

二、注重诵读吟唱,多方激发兴趣

语文课本中的唐诗、宋词、元曲占有相当的比重,它们篇幅大多短小精悍,韵律讲究抑扬顿挫,结构体现起承转合。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意图在作品中均有所体现。教师可使学生在诵读、吟唱中进入意境,情感从中得到激发,产生心灵的共鸣,这是其他学科的任何教学手段所不能比拟的。

如《祭十二郎文》历来被称为“至情、至性”之文,可采用多种诵读方式——大声读、轻声读、分组读、全班读、交替读、示范读……的结合,指导学生把握文章悲痛的感情基调,注意排句、呼告的语言形式和文言虚词尤其是语气词的用法,进行或高或低,或疾或徐的诵读,从中感受作者与十二郎之间深厚的感情以及他对后者的沉痛悼念之情。

三、借助信息网络技术,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新模式

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和高中语文教学的整合,不仅有利于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新模式,而且为语文教学有效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诸多便利——营造学习氛围、创设审美情境;变零碎的朦胧印象为完整清晰的画面;化抽象难点为形象具体。

在完成了必修3的唐诗教学单元之后,我布置了一次课外作业,课题是《感受大师的魅力》。要求学生利用多媒体和网络平台主动搜集相关文化知识,在自主的前提下鼓励、引导学生集体参与问题的讨论、共同编订资料,探究材料中蕴含的思想美和情感美。因为李白与马鞍山结下的不解之缘,所以大部分同学都集中笔墨写李白,写他传奇的一生,赞他独立不羁的个性,惊叹他的才情、感受他的傲骨。虽然只是一次小小的尝试,但我觉得很有意义。

四、写作实践应用,强化拓展巩固

学生将积累感悟的中国传统文化应用到写作实践中去,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写作一方面可增强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与激情,另一方面也可提高学生的语言知识的综合素养。如《管仲列传》我们就可以从这几个角度来立意:①千里马需要伯乐。管仲是千里马,鲍叔就是伯乐。如果没有鲍叔对管仲的充分了解和无私举荐,管仲纵有天大本领也没有施展的机会;②相信自己,风雨兼程,定能成功。管仲的成功之路坎坷泥泞,哪怕是沦为阶下囚,他也从未怀疑自己而放弃远大志向,终为齐相,成就功业,千古流芳; ③宽容别人,成就自己。齐桓公宽容管仲,不计前嫌,在管仲的辅佐之下,一匡天下,九合诸侯,成春秋霸业。

五、兼顾课外,在活动中传承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讲授一些传统美德故事,然后再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演讲辩论,在活动中渗透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如上完《苏武传》,就组织学生就“苏武的忠诚是愚忠吗”进行辩论。辩论双方各执一词,据理力争,场面异常激烈,正反双方都当仁不让。通过此次辩论会,学生们明白了忠诚的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21世纪的今天,对党对国对人民要绝对的忠诚,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

六、开发专题研究,搭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平台

依据新语文课程理念,我们还可以通过开发校本课程、借助研究性课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增加阅读量,激发阅读兴趣,从而加厚学生的文化底蕴,拓展文化熏陶的新时空。

1.开发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要以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为知识内容,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我们生活城市的历史和人文资料,立足于学生的文学积累、情感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和品位。开发了校本课程之文化论著《〈论语〉拾粹》和诗歌与散文系列《唐诗揽胜》。

2.实施研究性课程

学生在高中阶段须独立或合作完成某研究性课题,这种合作探究的研究模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学习视野的同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外的时间里真正的感受、体悟传统文化。作为老师的我可以提供与传统文化有关的一些课题以供参考:《三国演义》中的诗词欣赏;金庸小说和中国文化的反思;古代文学家和饮食文化;从苏轼的一生看古代贬官现象;“三十六计”的实际应用等。

诚然,加强对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远非高中语文学科所能一力承担,但无论是出于时代的发展对落实素质教育的需要,还是出于响应新课程改革的呼唤与健全中学生人格的需求,我们高中语文教师都应当有这样的一份追求和责任,对高中语文教学如何有效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展开研究,寻求激发高中生热爱传统文化的平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拯救失落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楼宇烈.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 郭瑞林.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M].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 谢兰荣. 中国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历史发展及其文化反思[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4).

[4] 蒋雪艳、杜晓霞. 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教育[J]. 山东教育,2000(26).

(作者单位:安徽省马鞍山市红星中学)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教学
初探“微课”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究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浅谈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注重人文关怀点燃生命之光
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合作性教学
对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策略的几点看法
关于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解析与研究
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