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诗歌流入儿童心田
2013-04-29杨韧
杨韧
诗歌就像是黑夜里为人们照亮道路的星光,像是黎明时滋润着小草和花朵的露珠;像是点燃人类爱心的火焰,像是播洒在理想原野上的春雨……当我们轻拂灵动的触角,去触摸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去试探诗花深深包裹着的花蕊,去感觉小流水、曲径通幽的情韵时,沁人心脾诗的芳香便会洋溢在我们左右,生机盎然诗的气息便会在笔尖悄然流淌……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低段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教师的教学就应尽可能有趣味性,更多地吸引学生的眼球。那么,教师如何使教学有趣呢?我想:在幼儿园,学生接触最多的是儿歌,经调查,98%的学生喜欢诵读儿歌。为什么呢?因为儿歌语言生动、结构简单、形象性强,符合学生生理、心理的特点。儿童对诗的节奏韵律的敏感优于成人,对多彩世界的敏感也优于成人。儿童具有诗人的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联想力和奇特的想象力。儿童这种丰富的观察力和奇特的想象力,是诗人所追求的,是进行诗的创作所无法缺少的,当然是我们诗教老师想法设法去开发和利用的。那么,在小学低年级,是否可以通过开展儿歌教学来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接轨,让学生通过读读、背背、画画、演演、编编儿歌,来提高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呢?我觉得这是一个操作性强、有价值的问题,于是我在平时教学中尝试着去探索:
一、教材中儿歌的教学
在低年级语文教材中,安排了很多儿歌。以一年级课本为例:上下册共有识字教学14篇,有编入了《人有两个宝》、《升国旗》、《家》、《江南》、《大海睡了》、《春笋》、《雨点》、《古诗两首》、《鲜花与星星》。这些儿歌,每一首读起来都优美动听,韵味十足,充盈着美,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无限快乐。一般操作如下:
1.强化朗读,感受美
儿歌短小,精练有趣,内容浅显,语言活泼,不用靠老师讲,只要大声朗读,在一次又一次的读书中,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发现美,感受美。如教学《鲜花与星星》。学“满地鲜花”这一小节时,以富有诗意的语言和图画引学生入情入境,去感受夏花的绚丽多姿。然后让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说说夏天有哪些花开。结合生活经验搭建语文实践活动的平台,为学生的情感体验铺设了基础。最后的感悟和朗读便有了依据。教学“满天星星”这一部分时,以歌唱星星的儿歌激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乐趣,音乐也使学生轻松一番。然后让学生交流关于星星的知识。学生已经沉浸在优美的语言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灿烂,享受到了读书的乐趣。
2.学科整合,品味美
儿歌把色彩美、画面美、人物美、意境美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图画、音乐、表演这些艺术的直观来再现儿歌描写的、表现的、蕴涵的美。激发学生进入儿歌所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用笔画一画,配乐诵一诵,创设情境演一演,学生学习兴趣会更加浓烈。如教学《家》这一课,第一句是“蓝天是白云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蓝天、白云、树林、小鸟,小河、鱼儿、泥土、种子,构成了多么美丽、欢乐、祥和的图画!朗读后,教师问学生:“读着读着,你眼前出现了什么?能把它画下来吗?”学生们纷纷用自己的画笔描绘起来,一会儿,一副副画展现在眼前。有的画了一望无际的稻田,有的画了黄澄澄的橘子,有的画了一片火红的枫树林,有的画了美丽的鸽子在蓝天飞翔……画完后再把自己的画介绍给同组的小朋友,这样学生们对句子的意思理解更深了,感受到整个班级都沉浸在欢乐之中。有了情感的铺垫,再次朗读理解最后一句,真让人感觉到那是一群小小朗诵家呢。从中,学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享受到了美带来的乐趣。
3.启发想象,创造美
学生学习了儿歌,对儿歌有了美的认识。伴随着审美的愉悦,学生的思维在美的情境中自由驰骋,处于积极地最佳状态。这时,教师适时引导,就能让学生产生创作的欲望,不仅达到发展语言的目的,还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学完儿歌《鲜花和星星》后,提供草原羊群、白云图;夏夜星空、萤火虫图;大雁、鱼群图等资料,引导学生仿照教材编儿歌,既巩固运用了语言积累,也锻炼了想象思维能力。这也是创造性使用教材、开发课程资源的举措。他们体验到了成功带来的快乐,对创作儿歌充满热情。
二、教材外儿歌的教学
1.大量收集,丰富积累
儿歌形式多样,分为数数歌、谜语歌、游戏歌、拍手歌等。学生喜欢儿歌,教材中的儿歌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为了让学生对儿歌有更深的了解,我们让学生课外大量收集儿歌,每周排出两次晨会课时间在班里交流。每次交流,学生们都作了充分的准备,有的大声吟诵,说着儿歌的好笑可爱之处,有的读谜语歌,请大家猜谜语。这时的课堂特别活跃,大家都很投入,只嫌时间太短。我们还让学生把收集的儿歌贴在教室空白处,有空的时候读读背背。学生收集的儿歌有:动物类:《大白鹅》、《小白兔盖新房》、……植物类:《什么开花步步高》、《菜园里的歌》、《头上长西瓜》……自然界类:《海浪花》、《星星和太阳》、《雨娃娃》、《蚂蚁蚂蚁迷路啦》……器具类:《小牙刷》、《大米饭》、……童趣亲情类:《吹泡泡》、《过生日》……随着接触儿歌的增加,儿歌的音韵美和特点不知不觉地为学生了解,学生平时的言谈举止也充满了韵味。
2.激发灵感,创编儿歌
(1)拼音教学中编儿歌
跟以往的教材一样,苏教版新教材仍将学习汉语拼音放在首位。虽然新教材安排了大量的彩色情境图,有利于学生的形象思维,但终究所及有限,六七岁的孩子学起来仍有困难。把儿歌引入课堂,教学就变得有趣味性,富有童趣,学生的思维活跃,学起来比较轻松。一般用在以下几方面: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开始上课,能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本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教师要想尽办法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汉语拼音第一课b、p、m、f,教材画面教学时,教师采用了这样的方法:投影出示画面,请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说出来,然后,编出儿歌来配合字母的教学:
爸爸带我爬山坡(po),
爬上山坡看大佛(fo),
大喇叭里正广播(bo),
爱护大佛不要摸(mo)。
这首儿歌。学生跟读以后,十分带劲,这样的儿歌正适合他们,瞧他们脸上笑容灿烂,还情不自禁地做着动作,是真正享受到了美。这课的教学,不但本堂课学生参与积极,还让学生一入学就感受到:学习语文,原来是这样有趣!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每节课的结课在一节课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高明的教师能在结课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开开心心地复习、总结学过的知识。在拼音教学中,运用儿歌就能达到这个效果。如学三拼音,教师出示一首儿歌:“我的家乡ɡuā儿duō,冬ɡuā胖,南ɡuā黄。我的家乡huā儿美,月季huā开,桂huā香。家乡的ɡuā儿huā儿,一天一夜kuā不完。”学生边念儿歌边做抱大冬瓜、南瓜的动作,兴趣盎然。下课了,有的学生还在三五成群地念着。这样既复习了三拼音,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识字教学中编儿歌
苏教版新教材识字量大增。仅一年级的教材就要求会认识汉字950个,有的字很难,以前教材中要在三、四年级才会出现。怎么让学生较快地记住这些方块字呢?我们采用了让生字跟生动形象的儿歌结合的方法。如“灌”字:小河边,草地上,一只鸟儿两张嘴。又如“爽”字:四个叉叉,写错了大字。这样记,学生记得又快又牢。教学“美”字:羊字没尾巴,大字在底下;“金”字:一个人,他姓王,口袋装着两块糖。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主探究,尝试编儿歌,做学习的主人。学生编的儿歌也很有意思,如:“鹂”字:美丽的小鸟儿,人人都喜欢。“蝉”字:一只虫子真简单,夏天一到它就来,趴在树上不怕热,从早到晚叫不停。但不是所有的字都适合编儿歌教学,两类字最适合。
第一类:难记字。如“影”,它由三部分组成,笔画较多,如果把三部分分开记忆,不太容易记,而联系在一起就容易多了:红日高高挂,照在北京城,投下三撇儿,那是它的影;第二类:易混字。有些字,字音、字形相近相似。有些字,字义相近相似,很难把它们分辨出来。用儿歌来识别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如“坐做座”:两人站土上,坐车擦土忙,座位请加“广”,做事就用单立人。借助电教媒体剪辑、组合。如教形近字“晴、睛、精”时,我利用幻灯,将这些字编旁进行变换组合。幻灯的变换摄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强化了学生对字形、字义的记忆。再请学生合作编儿歌,将“晴睛清请情蜻”:有水才说清,有言去邀请,有目是眼睛,有心情意深,日出天气晴,有虫是蜻蜓。
(3)观察生活中编儿歌
生活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在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事物,美好的情感。充满生机的春天,在地上爬行的西瓜虫,飞进教室的蝴蝶,一次精彩的比赛,借东西给同学……点点滴滴,都在学生的心里装着。教师要善于发现,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把有趣的人、事、物编成儿歌。如有位小朋友,看到下着的大雨,编成了一首有趣的儿歌:雨娃娃,闯祸啦!把雷公公的宝贝打碎啦!雷公公扯起了嗓门,举起了大锤,轰隆隆,吓坏了雨娃娃,劈劈啪啪往下砸!雨点落在雨伞上,在雨伞上溜冰。“雨点落在窗户上,在窗户上打鼓。雨点落在屋顶上,在屋顶上唱歌。雨点落在花坛上,在花坛上跳舞。雨点落在小树上,在小树上游戏。”学了《小池塘》后,让孩子们去留心观察池塘的美景,于是就写出了池塘是小鱼的家,小鱼在这里无忧无虑地玩耍、嬉戏,小鱼过着开心的生活。池塘是青蛙的家,青蛙在这里欢快地游泳、追逐,青蛙过着快乐的生活。池塘是小雨点的家,下雨了,小雨点看见妈妈争先恐后地跑下来投入妈妈的怀抱,回到温暖、幸福的家。
孩子们自主地、自由地选择自己喜爱的作品,带进学校,走进课堂。在自由朗读后,将自己对作品独特的见解或收获,与同学一起自由畅谈,相互交流,共同分享。这样的课,课堂气氛特活跃,孩子们都很投入,都想表现自己,争着读,抢着说,比着评。由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儿童诗,自己创设情景:或给诗配组音乐、或布置背景图案、或编演朗诵,甚至走出校门来到海边的沙滩上,小溪小河旁,绿树花丛中细细品味、轻轻哼唱。
“童诗教学”如一阵春风,似一缕阳光,给缤纷的作文园地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她播洒下的五彩的种子,也陆续绽放出了充满希望的蓓蕾:孩子的想象丰富了!童趣、童稚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我们还欣喜地看到经过童诗熏陶的孩子们,其笔下的作文,时不时会冒出几句闪光的诗句,有的甚至在作文中洋溢着浓浓的诗情,流淌着涓涓的诗韵。
让每个学生以诗一般的语言说话,以诗一般的心灵生活!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西园新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