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理想的语文教学

2013-04-29王道明

考试·综合 2013年5期
关键词:语文课新课程文本

王道明

新课程改革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在新课程中,在一个阶段的实验后,冷静地对新课程改革进行审视与反思,寻找语文课堂的健康有序地持续发展,我们的每一位语文教师才会更好地成长。那么,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达到怎样的境界呢?

在课堂教学的亲身实践中,让我们对新课标的语文教学有了更娇深刻的认识。

1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求"简"

有效的语文课,要让学生体会到愉悦感和成就感,就要有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简单的教学媒介、简洁的教学用语。课堂中除却了一切不必要的繁文缛节,省去了一切不必要的啰嗦言语,只有在这样的语文的课堂中,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和想象力才不会被扼杀,学生才能学习到自己终身受用的核心知识,教学过程才是科学的、顺畅的。

1.1 要舍弃不必要的讲解。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合作学习越来越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然而教师在指导合作学习中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得出结论后,教师又把整个知识点进行重复讲授,出现了学生合作学习--得出结论和教师讲授--得出结论二者的混合。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习方式变革、创新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新课改并不反对教师的讲授,但这种学生明明已经得出结论,教师在重复讲授的方式却要不得。教师的讲授应该讲学生的易错点、疑惑点和易混点,讲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不是再进行单纯的重复讲解。否则,既影响了课堂效益又会让学生产生依赖心理,不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1.2 要舍弃不必要的提问。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的本质就在于交流,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应该进行平等对话。但是,部分教师片面地理解了"对话"与"交流"的意义,出现了一种"满堂问"的课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这一类毫无启发性的提问充斥课堂,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理解哼了庸俗化的问答。这种课堂上的一问一答,表面上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实际上确实用提问的方式来"灌"。教师的提问作为师生交流的一种方式我们要坚持,但那些无需提问答案已明了的问题充斥整个课堂,则降低了课堂的效益。新课改并不反对提问,而在与我们的问题是否有价值,是否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的提问是否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对那些 庸俗化的问答教师必须舍弃。

1.3 要舍弃不必要的探究。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小组合作他就学习能有效地克服传统课堂教学中只有竞争没有合作,只有接受没有发现的弊端,发挥学习中的伙伴效应,调动不用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资源共享。但在实际教学中,如果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运用得过多,那么就会降低课堂的效益。

2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努力求"实"

面对新课程,我们缺少的不是激情而是冷静。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语文课"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求实的语文课应少一些拓展延伸,多一些潜心会文;少一些空泛表演,多一些扎实的训练;少一些合作讨论,多一些朗读品味。教师怎能单纯地为了追求课堂气氛,而忽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呢?一堂好的语文课,应重在求"实"。

2.1 作实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学生与教师的对话是以文本为中介而进行的平等的精神交流。教师作为师生平等对话中的"主导",在对话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住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阅读心理过程,或激发兴趣,或启迪思维,或引导点拨,给学生倾注浓浓的人文关怀。运用多种方法启发学生进行情感体验,走进文本,交流感受。

2.2 作实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要给足学生自主研习自主阅读交流的时间,学生应该敞开自己的心扉,将自身的体验和理解融注到文本的表达之中,进入到文本作者的内心世界,与文本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和融通。特别是初读课文时,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自主阅读。在精读阶段,必须要着力引导学生站在自己的生活世界中,采用读、背、说、写、画、演、做等形式实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生命存在的价值,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悦,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幸福。

2.3 作实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也是以文本为媒介而进行的。而且我认为这一对话过程是合作学习的最高阶段,也是知识内化的重要过程。在对话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深度交流自己的见解或提出自己的疑问,积极评价别人的意见或与别人进行争辩。在这样的对话过程中,学生才能处于一个学习共同体中,互通有无,联手合作,共享成果,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与合作。

3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还应大胆求"活"

《语文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的就是生成。只有预设没有生成的语文课,是缺少智慧的灵光的死水。只有在预设的教学中,教师善于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有意义的非预期性的信息,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并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构成师生,生生间的真正互动,才能真正形成焕发生命灵性和魅力的创造过程,语文课才能呈现"活水",这样的课堂才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以教学《在山的那边》为例,我们可以"朗读悟情——整体感知内容——理解意象——联想生活"这样安排流程,"朗读悟情"即是单元教学目标——提高朗读能力初步读出语气,也是本课的教学目标。同时又是"诗中的'山'和'海'是怎样把作者的情愫串起来的"教学内容的外显,有了这一步,学生的语感在朗读中被激活了,兴趣被点燃了,情感被煽动起来了。 "整体感知内容"的环节,更是教学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把这一目标分解开并融进学生活动中:(1)默读勾画寻找不能理解的诗句。

(2)小组讨论在默读中遇到的疑难。(3)再读,归纳诗的主要内容。而"理解意象"是对学生知识的一个补充。但由于七年级学生对什么是诗的意象了解的还不多,所以进行这一环节教师先精要讲解,可以讲问结合,然后就要结合课文内容灵活设问:本诗中有哪些客观物体带有作者感情?学生如果能找到"山"和"海"就可以了。但这样的教学流程是教师备课中的预设,教学是一个充满活动的动态过程,其过程是富有变化的,这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富有教学机智,组织教学随时调控教学动态,"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仅重视教学结果,更要重视学习过程。

相信,只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的研究教学积累经验,我们就一定能找到适合你的语文教学的佳境,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师生相长。

猜你喜欢

语文课新课程文本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