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提高学生质疑能力
2013-04-29钟丽春
钟丽春
摘 要:尽管课程改革之风使教师有意识地退居一线,以学生为主体,但学生的问题意识总体上还是欠缺的。语文学科是以创新精神培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开发并训练批判性思维,采用启发式教学,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最终促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问题意识;质疑能力;创新精神;语文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1.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课程呼唤教师教学观念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化地学习,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2.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上存在着一些问题
(1)提问者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2)不少学生还不会问问题,没有问题意识
(3)提问的操作,流于形式
二、问题意识的界定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遇到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主动质疑、积极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学生具有问题意识表现为学生敢问、会问、好问、善问。作为以创新精神培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科——小学语文,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学科,我们更应该转变观念,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多角度设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激趣设疑,诱发思维
例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文后,教师提问:“要是小蝌蚪问你:‘小朋友,我要怎样才能找到妈妈,它长什么样子呢?你能告诉它,帮助它找到亲爱的妈妈吗?”这一充满儿童情趣的问题一出,学生纷纷举手帮小蝌蚪找妈妈,绘声绘色地介绍小蝌蚪妈妈的特征,有的还模仿寻人启事的口气活灵活现地描绘着呢!
(2)悬念设疑,激发思维
例如,在教学《蓝色的树叶》一文时,板书课题后,我引导学生从“预习提示”中拟出悬念:①你们见过的树叶都是什么颜色的?②蓝色的树叶是怎么回事?这两个问题从课题入手,设置悬念,引起学生学习对课文的兴趣,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带疑读文,同桌互议,进一步拓展思维。
(3)矛盾设疑,比较思维
在语文课文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看似矛盾而实际并不矛盾的内容,而这些地方往往是课文的精彩之笔,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矛盾”的地方进行提问,从而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课文的积极性。如,我在教学《卡罗尔和他的小猫》一文时,学生对“屋里什么声音都没有了,冷冷清清的,连滴滴答答的钟声都听得见。”这句话提出了疑问:“屋里不是有‘滴滴答答的钟声吗?为什么又说‘什么声音都没有呢?”我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想象、比较,由“看似矛盾”实则“不矛盾”,体会一家人没有了小猫的难过之情。
2.放飞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抓住开拓思维、启发想象的训练点,发展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
例如,在教学《纸船和风筝》一文时,在指导体会小熊和松鼠吵架以后,两个人都很难过却又不好意思主动迈出第一步的心情时,我抓住“过了几天,松鼠再也受不了啦”这句话,让他们用“_________,松鼠再也受不了啦。”这一句式想象说句。学生的联想,让他们走进了松鼠的心里,深入感悟了小动物的内心世界,从而解决了课文的难点。
(2)利用文中的空白处加以挖掘,提供思维空间,启发学生再造想象或创造性想象,培养学生想象的完整性和完美性
例如,在教学《乌鸦喝水》这篇文章,在讲解“乌鸦还可以用什么办法喝到水”这一创新思维训练点时,教师给学生足够的“自由天地”,让学生发散思维,鼓励他们标新立异,讲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3)从标点符号入手,引导学生充分想象
3.关注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的问题如果不加以引导,就会变得漫无边际。但又不可阻止学生提问题,扼杀他们的好奇心。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想点新路子,避免问得过滥、琐碎。
(1)设计覆盖面大、角度新、有思维价值的问题
(2)设计与学生情感体验相关联的问题
如,对于《夏夜多美》《画家乡》《荷叶圆圆》《秋天的图画》这样的美文,我常向学生这样提问:“小朋友们,你喜欢这里吗?为什么?(学生畅说“美”)那就请你美美地读一读,让老师也感受到美。”这样的问题不仅要求学生深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也将其与读文时的内心体验联系了起来,与朗读训练紧紧地联系起来,可谓一举多得。这样的问题,给了学生一个巨大的思维空间,一个多样的创造性的展示才华的舞台。
总之,在学习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因此教师要把学生教出“问题”来,让学生做“问”的主人,让学生自己质疑,自己解疑,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作者单位 浙江省杭州市实验外国语学校小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