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多种形式,上好小学数学课
2013-04-29岳国荣
岳国荣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难懂的,但是只要教师用心挖掘,也可以使数学课变得生动而有趣。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因此,教师必须讲究教学的艺术,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数学课堂变成充满活力、魅力无穷的空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一、巧用儿歌,让数学知识趣味化
喜欢唱歌是学生的天性,儿歌因简短、易读、易记、朗朗上口而深受学生的喜爱。在数学课堂中适当地运用儿歌,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如在教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混合运算》时,小括号的用法及多种运算符号让很多学生感到头疼,他们很容易弄错运算顺序。如果教师只是枯燥地讲解课本中的例题,会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于是,笔者运用儿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为了让我们牢牢记住四则运算的顺序,老师编了一首儿歌,你们想听吗?”学生的好奇心立刻被调动了起来,笔者趁机说出这首轻松活泼的儿歌:“加、减是小弟,乘、除是大哥,括号是爷爷。”这首儿歌的意思是说:在一道只有加减法混合的式子中,因为都是小弟,谁在前就从谁算起;在只有乘除法混合的算式中,运算顺序同上;在加法和乘法混合的算式中,加减是“小弟”,乘除是“大哥”,先算乘除(大哥),再算加减(小弟);如果算式中有括号,就算括号(爷爷)里的,再算括号外面的。这样学生不仅能在快乐中学习知识,而且还能牢固地掌握知识,再也不会弄错运算顺序了。
二、巧用生活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的年龄决定了平铺直叙的教学不会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更是不符合他們的“胃口”。为了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笔者利用学生喜欢刺激且多变的心理,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问题讨论变成一个“圈套”,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化语言来教学,使学生想学、乐学。如在教学“小明体内有28千克的水分,约占其体重的■,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请问小明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讲这道题目时,笔者首先用形象化的语言来描述题目,把应用题的问题比作“皇帝”,让学生知道看清问题的重要性;然后,笔者又引用生活中的爬山运动,把做应用题的过程比作“爬山”,提出做应用题时应从问题出发,而问题就是“山脚”。如笔者问学生:“如果想知道小明爸爸的体重,我们就要从哪个条件入手?”学生们回答:“‘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这个条件。”笔者继续问:“求爸爸的体重,我们就要知道谁的体重?”学生回答:“小明的体重。”当学生求到了小明的体重后,笔者立刻宣布:“我们终于到了‘山顶了。”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又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三、巧用手势,化解知识难点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情感的交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体态语言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的手势是体态语言的一种,如果教师能准确、恰当、适时、自然、巧妙地运用手势,就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在教学“相对、相向、同向、背向”等行程问题的数学术语时,教师可以利用手势语言进行教学。如“相对”用掌心相对,慢慢靠近的手势表示;“背向”用手背紧贴,慢慢移开的手势表示。这些数学术语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如果教师能通过手势来演示,则能准确、形象地把意思表达出来,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这些数学术语的理解。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数学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背景下,教师要创造性地运用学生喜欢的形式组织教学,让每一个学生成为研究者、探索者,让课堂成为学生赏心乐学之所、奇思妙想之处。
(作者单位:江西省丰城市张巷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