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咬文嚼字、品词析句”的偏失与对策
2013-04-29蒋成荣
蒋成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手段,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对文中关键的词句进行“咬”“嚼”,进行品析、揣摩、感悟,品味出内含的滋味,感受文字背后的精彩,从而把词、句读形象,读具体、读生动、读厚重……从而品出语文的味道、语文的美。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词析句”,就是在学生和作者之间架起思想情感的桥梁,激起共鸣,引起共振。
一、 现象:“咬文嚼字、品词析句”的种种误区
语文课因为有了“咬文嚼字、品词析句”,文章才能真正被理解和感悟,学生才能更好地读出味来。可是在阅读教学中,也常常出现一些误区:
1. 雨过地皮湿
[案例1] 苏教版四下《生命的壮歌》中的《“蚁国英雄”》教学片段
师:小蚂蚁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是怎么做的呢?哪句话最震颤人心?圈画感人词句,写写批注。
生:(读)“显然,这外层被灼焦的蚁国英雄们至死也不松动分毫,肝胆俱裂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
师:你觉得哪些词特别打动你?
生:“松动分毫”。一般死了就松了,可蚂蚁却抓得很牢。它们有很强的责任心。
生:“肝胆俱裂”,这个词语的意思是肝胆全部都裂开了。在种危急的情况下仍然不放弃岗位,真勇敢。
生:我从这句话中体会到,这是一群勇敢的小蚂蚁、团结的小蚂蚁。
生:它们有血性,宁可牺牲自己也要顾全大局,是名副其实的英雄。
【反思】从表面上看,学生体验到了蚂蚁的精神,也积累了词语,而实际上这种感受是基于对文字的浮浅层次的感受。就词论词,就句论句,没有真正感悟到当时危急的情况,没有真正走进蚂蚁的内心,其感悟有“贴标签”之嫌。
2. 得意而忘言
[案例2] 苏教版五下《灰椋鸟》教学片段
师:(出示“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读了这个语段,你体会到了灰椋鸟归林时的什么特点?
生:我从“整群整群”体会到鸟的多,鸟儿归林时的壮观场面。
生:“一批一批”“浩浩荡荡”也突出了鸟的多,鸟儿归林时的壮观场面。
生:我从“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体会到鸟儿归林队形奇特,这巨大的椭圆形也许比我们250米跑道的操场还大,都由这小小的灰椋鸟密密麻麻围成,场面非常壮观。
生:“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绵延数里,一眼望不到头……
师:灰椋鸟归林不但数量多,而且队形奇特,场面壮观。
【反思】 “咬文嚼字、品词析句”,不能陷入对课文内容理解的“精耕细作”,忘记了“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忽视了对语言表现形式的关注。我们要善于挖掘言语的增值点,在理解内容的同时,有意识地让其咀嚼文本的言语形式,学习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表情达意的方式方法,如上述案例中叠词、量词的运用句式的想象模仿,进行积累运用语言的训练,探究语言的魅力,体会作者匠心独运,依托文本进行读写结合练习。
3. 越俎代庖
[案例3] 苏教版二下《月亮湾》教学片段
师:(出示:一幅鲜艳的桃花图。)同学们,你们看到了怎样的桃花?
生:我看到了美丽的桃花。
师:桃花这么红,在阳光下会怎么样?
生:桃花的颜色鲜红鲜红的,在阳光下闪亮闪亮的。
生:桃花的颜色鲜红鲜红的,在阳光下晃得人眼睛都睁不开了。
师:(映示一幅幅灿烂的朝霞图)朝霞就是早晨太阳升起时,天空中五彩的云霞。你看到的就是灿烂的朝霞,美吗?
生:朝霞鲜红鲜红的,真美丽!
生:朝霞粉红粉红,亮得刺人的眼!
师:能不能把朝霞的灿烂读出来?
【反思】 有的教师一遇到抽象的词句、优美的景色描写就忙着为学生展示画面,直观而又直白地告诉他们答案。如句中的“灿烂的朝霞”一词,表面看起来课堂气氛活跃,实际上这种过多地依赖科技,过早地借助媒体而没有借助“语言”这个中介去引导学生感知感悟的做法,不但失去了对语言文字的深刻理解,难以透过语言文字去领悟其中内涵,而且抢去了学生发言的机会,扼杀了学生的文学想象力。
二、 深化:“咬文嚼字、品词析句”的策略导引
教师在引领学生“咬文嚼字、品词析句”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独立钻研、独到理解,更要注重教师的“导”。引导学生既要理解内容、体验情感,又要关注言语表达形式;既要注重方法的感悟,又要落实习惯的培养。这样,学生才不会迷失文本,迷失方向。
1. 精心导思
在学生出现思维定势或理解浮浅表层时,教师要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启发学生思维,引领学生在层层深入的探究中,将思维向更深、更广、更新的方向延伸,达成对文本内涵深入地发掘。
[案例4] 苏教版四下《生命的壮歌》中的《“蚁国英雄”》教学片段
师:小蚂蚁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是怎么做的呢?哪句话最震颤人心?圈画感人词句,写写批注。
生:(读)“显然,这外层被灼焦的蚁国英雄们至死也不松动分毫,肝胆俱裂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我从这句体会到这是一群勇敢的小蚂蚁、团结的小蚂蚁。
师:读得感人!你觉得哪些词特别打动你?
生:“肝胆俱裂”,这个词语的意思是肝胆全部都裂开了。
师:在种危急的情况下,你会感觉蚂蚁——
生:接近死亡。
生:至死也不松动分毫。一般死了就松了,可蚂蚁却抓得很牢。它们有很强的责任心。
师:读着这样的文字,我们仿佛就在肆虐的火神旁,你看到——
生:仿佛我看到一大堆火在熊熊燃烧,热浪灼人,火舌的包围圈里黑压压的一片,情况万分危急。
师:你听到了——
生:蚂蚁被烧焦后爆裂的噼噼啪啪声。
师:你还闻到了——
生:焦臭味。
师:可是,蚂蚁团在火舌舐动的草丛间迅速地滚动着、滚动着。如果此时你们就是外层蚂蚁,你能告诉我,你为什么至死也不松动分毫吗?
生:如果我们松动,内层的同胞和亲人就将葬身火海,我要保护他们,我不能松动分毫。
生:我宁可死,也要坚守自己的岗位。如果我松手了,其他的蚂蚁也松手了,那么,所有的蚂蚁都会死于火海,蚂蚁家族就将遭受灭顶之灾。所以,我不能松动分毫。
生:为了大家,为了家族,顾全大局,我不能松动分毫。
师:听着外层蚂蚁慷慨激昂的话语,我想,同学们对蚂蚁群的壮举,对“蚁国英雄”有了更真切的理解、更崇高的敬意,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感受。
这一教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课文中相关言语信息的提取、加工、分析和处理,对与课文相关的生活经历、认知经验的联想与沟通,其阅读能力、认识水平在不断提高,既加深了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思维空间又得到了充分的拓展。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体位置。
2. 精妙导法
在师生对话中,要注重学法的指导、总结与提炼。课堂里,教师更多的语言用于介绍怎么识字解词、怎样比较品评、怎样揣摩想象、怎样质疑提问、怎样诵读背诵、怎样查找资料的方法上,更多地教给学生语文方法而不是语文知识,为学习语文方法的智慧成长提供土壤,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比如,引领学生感悟提炼理解句子的常用方法:(1) 在句中圈出重点词并理解其意思;(2) 联系上下文中的有关内容,确定句子的具体意思,认识其表达形式;(3) 接着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必要的思维补充,产生具体感受;(4) 朗读背诵积累。
3. 精巧导练
在“咬文嚼字、品词析句”过程中,设计言语训练活动,必须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在练笔之前、之中、之后有现场指导,在交流过程中要以读带写,以写促读,不仅积累语言学习表达,提升写作能力,还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和体验,让其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案例5] 苏教版五下《灰椋鸟》教学片段
师:(出示“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读了这个语段,你体会到了灰椋鸟归林时的什么特点?
生:我从“整群整群”体会到鸟的多,鸟儿归林时的壮观场面。
师:像这样的叠词,课外中还有吗?
生:还有“一批一批”“浩浩荡荡”,也突出了鸟的多,鸟儿归林时的壮观场面。
师:请同学们把“整群整群”“一批一批”“浩浩荡荡”等叠词和“整群”“一批”“浩荡”对比读读,你从中发现什么?
生:我发现使用叠词表达的效果好,能突出鸟的多和场面的壮观。
师:这就是藏在文中的一个秘密,建议大家在以后的习作中能尝试运用叠词。
生:我从“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句体会到鸟儿归林时队形奇特,这巨大的椭圆形也许比我们250米跑道的操场还大,都由这小小的灰椋鸟密密麻麻围成,场面非常壮观。
生:“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绵延数里,一眼望不到头……
师:想象一下,灰椋鸟归林还会有哪些的奇特队形,模仿文中语言说说。友情提醒:注意搭配恰当如“排成……长队”“围成……椭圆形”。
生:有的形成一条威武的巨龙;有的堆成一座黑色的山峰。
生:有的匯成一条涓涓的溪流;有的形成一股奇特的龙卷风。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如果把刚才大家的发言连起来就是一组优美的排比。我们一起来试试。“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有的……有的……有的 ……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
师:灰椋鸟归林不仅数量多、而且队形奇特,作者运用丰富的联想,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么壮观的归林图啊!
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以点带面的梯度训练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让学生逐步掌握好语言表达的分寸感、语体感、情趣感、意蕴感、情境感,最终达到准确表情达意。
三、 反思:“咬文嚼字、品词析句”的理性回归
1. 强调生本观念,深谙儿童之道
在“咬文嚼字、品词析句”过程中,要强调生本观念,要“以学生为主”“让学于生”,要给学生深读课文,自行解惑的读书和思考机会,要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与心理需求,尊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感觉、感悟,顺学而教。要深谙教学之道,深谙儿童之道。在“咬文嚼字、品词析句”过程中,一旦发现了学生自己有所觉悟,教师的任务就是要运用唤醒和激励的艺术深化、敏化和美化感觉,并且促使学生,把感悟独特地语词化,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情思飞扬,个性张扬,享受思维和成功的快乐。
2. 营造良好氛围,品出浓浓的语文味
语文是有味道的,就是语言文字所展现的具体的形象、精巧的构思、深远的意境、美妙的情趣等韵味。语文的味道是需要细细地品、好好地读。在“咬文嚼字、品词析句”过程中,要引领学生读出情、品出味、悟出效、习得法;要读出文章的景美、境远、情深;要品出语言的生动、形象、优美;要习得理解词句的方法、遣词造句的方法、构段谋篇的方法。阅读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的过程。
3. 加强语言建构,播下创造种子
学生学习语言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咬文嚼字、品词析句”过程中,教师要有一双发现语言秘妙的慧眼,让学生投入到语言的海洋中,给他们语言实践的机会,给其“种”下语言的种子。学生在自主的阅读中,关注课文的遣词造句,去探索、发现语言文字表达的密码,对认知的语言进行内化迁移,进而完成新的建构。
4. 重视习惯培养,提升语文素养
一两个优良的行为习惯可能是孤立的、偶然的,而优良的行为习惯才是、优秀结果层出不穷的保证,甚至可使一系列平凡行为产生不平凡的整体效应。习惯的优良才是真正的优秀。课内外阅读都要在引领学生“咬文嚼字、品词析句”的过程中,养成圈画批注,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思考的习惯、善于比较品评、揣摩推敲的习惯、诵读积累的习惯……要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注:本文为教育部规划课题《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态势下区域推进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FFB108165)
(作者单位:宜兴市杨巷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