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师的“平常心”

2013-04-29王向东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3年5期
关键词:悟性平常心语言文字

王向东

近日看到台湾高僧星云大师关于“平常心”的一段话,颇有感触。他说:“何谓平常心?当吃饭时,把饭吃饱;当处事时,把事做好;当讲话时,把话讲好;待人恰如其分,凡事有分寸、尽责任,随缘随分,就是平常心。”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新理念、新方法纷至沓来、层出不穷,语文教师想踏浪而行却又觉得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于是有些旧的东西又“沉渣泛起”。如何才能摆脱习惯桎梏,尽快成为课程改革舞台上的翩翩舞者呢?怀揣一颗“平常心”至关重要。

于是,所有的问题都聚焦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到底当做什么?

当重习惯培养这条主线。习惯,是关乎人一生的东西。有什么样的习惯,就有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命运。因此,小学语文教学没有理由不将学生的习惯培养贯穿始终。

从小学语文课程特点来看,除了读书、写字姿势等外显的学习习惯外,内隐性习惯特别是语言文字运用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修订版的“课标”特别强调:“语文学科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我们必须明确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特性,重视学生语文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叶圣陶先生也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他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叶老的这句话道出了语文学习的规律。拿培养学生语感来说,关键是要让学生强化语言的习得机制,最终建立起一种正确的语言习惯和敏锐的语言直觉。这就提示我们,学生的字怎么才能写好看,话怎么才能说明白,文章怎么才能写通顺,都是习惯在起作用,“习惯成自然”。听、说、读、写等运用语言的实践性活动,都必须要形成习惯、技能,达到“自动化”的程度才管用。因此,习惯培养应该两手抓,在日积月累的读书、思考、练笔等习得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外修姿态行为,内强心智反应。在这一过程当中,慢慢地、不知不觉地达成外在行动和语言文字运用内在心理的“自动化”,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就提高了。

当抓识字写字和读书两个重点。“识字”对入学后儿童的发展意义重大。从语文学习的角度看,它首先是要为日后的学习(主要是阅读)打好基础;从促进大脑发育的角度看,它能在儿童口语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通过识字活动中所必须参与的视觉、听觉、动手等多条渠道获取外界对大脑的综合刺激,在继续发展和完善口语的同时,强化大脑各区的神经联系与贯通。基于此,在小学低年级,扎扎实实地抓好学生的识字写字意义重大。

读书,是最主要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通过阅读,可以识字认词,积累语言材料,建构言语模型,把外在的信息整体内化在自己的心理层面上,最后积淀于身心组织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水平;通过阅读,可以了解历史、感悟人生,可以陶冶性情、涵养人格,可以让学生完成心灵的装备、增加文化的底蕴,充分吸收“阳光雨露”,像野花野草一样快乐而自然地成长。那么,当如何读书?古人对此有着很宝贵的经验。朱熹说:“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唐彪认为,“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他们为什么都强调“熟读”呢?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陆世仪依据心理学原理,说得非常明白:“凡人有记性、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自十五以后,知识渐开,物欲渐染,则多悟性,少记性。故人凡有所当读书,皆当自十五以前使之读熟。”因此,让学生熟讀记诵,符合语文学习规律,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极好途径。

不管风云如何变幻,若是我们能秉持“平常心”,踏踏实实做好平常事,抓好这两“点”一“线”,则善莫大焉!

猜你喜欢

悟性平常心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悟性
平常心看待民法典时代的到来
以平常心看婚姻
菜根谭之《平常心是道》
生活的悟性
语言文字
When I Grow Up,I Want to 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