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个性化习作教学的新突破
2013-04-29李静静任永刚
李静静 任永刚
一、 “自主”—— 个性化习作教学的特征
1. 自主命题权。新“课标”明确指出:“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题。”教师应尽可能地把命题权交给学生,让其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自拟一些“实、小、新、趣”的题目。如学生自命题习作《新妈》《杀鱼》《小气鬼》《山螳螂》《今日我当大厨》《我家的财政大臣》等,都写得富有儿童味。
2. 自由选材权。习作的选材应是多角度的,如习作《我家的星期天》,小作者写了两件事:一件是弟弟要“我”和他打纸牌,他一连输了三张,气得大喊“我”不像姐姐,于是举起小拳头就要打人。“我”东闪西躲,逃过了他的小拳头,他却哇哇地哭起来。另一件事是,弟弟在用彩笔画画,“我”在写作业。弟弟乘“我”不防备,就用彩笔在“我”脸上画了几笔。结尾是:我家的星期天真是有声有色啊!在大人眼中,这些是孩子打架、调皮的事,没有什么意义,可在孩子心目中却胜过了那些大事,有意义的事,觉得“有声有色”,教师应给以肯定、鼓励。
3. 表现形式权。不少教师习惯在习作课上指导学生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有的干脆把习作的框架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仿照填上内容;还有的要求学生必须按教师提示的思路写,否则就把学生的习作撕掉,令其重写。这哪里有“自主”?这哪里是“不拘形式”?其实,大可不必这样包办。教科书中每一篇文章,都是学生写作的范例,他们自己想的开头、结尾未必不好。大人的话往往给人以老气横秋之感,而学生的话却充满了童真。这里试举两例:(1) 习作《大海情》发表在某地少儿刊物上,读来成人味很浓:长长的开头不见“海”,结尾句“苍老的面容露出欣慰的笑容”。离儿童口语化更远。我们不希望教师大笔添改学生习作,那样会抹掉儿童的灵性。(2) 习作《街头乞丐》中小作者,是这样开头的:“一天早晨,我走到街头上,看见一个衣衫破旧、骨瘦如柴的老乞丐。”结尾是:“他那么可怜,路上行人大都不理睬,仿佛这个世界上没有他。”开头开门见山,结尾富有意味。读后,你不觉得有孩子味吗?
二、 “真实”—— 个性化习作教学的本质
1. 习作内容,把重点放在写自己的真实生活上。有人说学生白天上学,晚上回家写作业,没有生动、突出的生活事例可写。这是一种偏见,是从成人的角度来观察儿童的世界。儿童有自己的生活,每一个瞬间都会产生喜怒哀乐。比如,晚饭后,孩子跟着大人出去遛一趟,一会儿买雪糕,一会儿打纸牌,一会儿捉蛐蛐,一会儿荡秋千,花样百出,玩高兴了又说又笑,玩恼了又喊又叫,甚至动起小拳头……课间,学生们在校内走廊的交际、戏逗、私语、唱歌、跳舞,十分钟内的神态、动作、语言,就可能有百般变化,点点滴滴积累起来,都可能成为写作的材料。如果教师怀着童心、童真、童趣去透视学生的童心、童真、童趣,就会发现学生有许多可写的东西,关键在于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这样,学生的习作就生出了个性,不再是概念化的习作了。有一篇习作《我想变成矮个子》,写的是小作者因为个子高而带来的不悦:熟人见了,笑说他“牛高马大”,被误认为“老留级生”;排座位经常遭受“同学的埋怨”,只得受委曲“弯腰驼背”;乘车买半票,被售票员“赶下了车”。小作者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写自己生活的“真”,写出的习作必然有个性。
2. 习作语言,把重点放在使用儿童语言上。在小学生习作中,多见的不是说“孩子话”,而是“大人腔”。看“脸”像“花朵”,看“文”似“老头”。造成此种状况的因素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来自教学方面的:教师的指导批改没有贴近“童心”,缺乏儿童语言,多用成人语。二是来自社会方面的:不同的引导,多重的压力,使学生为应考而习作,为发表而习作。因此,要还小学生习作原本的面貌,必须在语言表达上追求“童真”。为了个性化习作,教师要尽可能改换儿童语言,学生要说心里的话,家长要及时提醒孩子留心生活的真,编辑不发表大人大笔添改的习作,批卷教师不给成人化、概念化的习作打高分。各方的通力合作,就有可能使小学生习作达到“求真”的境界。
三、 “创意”—— 个性化习作教学的亮点
个性化习作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习作模式化。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是教师要千方百计地鼓励学生“表达力求有创意”。所谓“创意”,就是写出的习作有新意,这是个性化习作教学的亮点,也是我们追求的最高境界。对小学生习作来说,不要苛求他们给人以“一枝红杏出墙”的感觉,而是在一种适合程度上的“新意”,即能写自己生活中的事,能说自己心里的话,能抒自己内心的情,写出的习作和别的同学不一样,就算是有“创意”了。
(作者单位:山东省莱州市三山岛街道過西小学、山东省莱州市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