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一听,梦里花落知多少
2013-04-29潘雅频
潘雅频
“童年的光阴,是游戏的天堂;童年的游戏,犹如梦中的鲜花。想起它们,童年那纯净的快乐,一定悄悄地涉水而来,盈满你的心头。那么,跟孩子们聊聊你童年时的游戏,或者,写下你游戏时曾经的欢乐,跟他们分享,好吗?”——这是我给家长们发送的一条短信。在我看来,写作绝不是一个封闭的过程,开放、多元,将使它更有活力,更富情趣,更耐人寻味。
事实上,在孩子们进行“游戏排行榜”的评选时,有不少家长已经作为后援团成员参与到孩子们的活动中来了。孩子们笔下的游戏还是相当有魅力的,读了他们的习作,家长们也兴致勃勃地忆起了当年自己热衷的游戏。有的兴味盎然地遥想当年,或说,或写;有的索性“聊发少年狂”,沙包丢起来了,铁环滚起来了,重温童年的欢乐,也给孩子增添一份美好的回忆。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听爸爸妈妈们聊过了童年的游戏之后,我给学生们欣赏我这个“70后”难忘的游戏图片,一边看,一边忆,一边讲,一幅幅,一张张,多么让人怦然心动。
看,一把冰棍小棒,在桌上挥洒,小心翼翼地挑起的,仿佛是整个世界。
再读读那回忆中的游戏,又是一番怎样的情味呢?躲猫猫,就是捉迷藏,是童年游戏中最具魅力的游戏之一。我们的捉迷藏,不同于现在孩子的捉迷藏。我们捉的范围之广,程度之深,是现在的孩子不敢企及的,这是锻炼智慧和胆量的活动。
吃过晚饭,张三搭着李四,李四粘着王五,不知怎么,村上的孩子就粘在了一起。先是疯耍,耍到天彻底黑下来,我们才开始捉迷藏。我们的捉迷藏形式多样,可以一群捉一群,可以一个捉一群,可以一群捉一个。先在柴堆里躲,柴堆可以兜圈子,但还是无处藏身;最后,躲到人家门旮旯里、篱笆下,这又常常让大人撵出去。我们就这样被“逼上梁山”——到田野里躲猫猫。这样的躲猫猫,就是少年游击战了。什么“隐蔽、侧身、卧倒、占领有利地形”我们都会。这期间发生过两件惊心动魄的故事。
一个是,当我们一群捉一个的时候,目标阿龙突然消失了。目标消失是正常的,但不能消失过久,过久了,就不正常了,就让人害怕。那次,阿龙就是不见了多时,柴火堆里、河灘边上怎么找都找不着,我们急得大喊:“阿龙,出来,算你赢,不好吗?”阿龙还是不出来。后来,大人都急了,村里的大人都来找,突然有人在一个高坎下踢到一个软扑扑的东西,一看,是阿龙,他睡着了,叫都叫不醒,捏他鼻子都不醒。他爹就把他扛在肩上扛回去了。
另一个故事,没有悬念,但很碜人,是拖鼻涕阿三,他居然躲到公墓里。当找他的孩子在墓地逡巡的时候,他挑出一个白花花的骷髅,吓得人家哇哇直哭。这,虽然有些恶作剧,但确实真正练了我们的胆量。我们从小就不怕邪了,阿三,到现在也一直是村里的“英雄”。那基础,还是躲猫猫时奠定的。(邬丽雅《躲猫猫》)
看着,听着,读着,孩子们的脸上写满了羡慕和向往。原来,不一样的童年,不一样的游戏,却有着同样的天真和快乐。同时,他们也在思考:跟大人们的童年游戏比一比,我们的游戏多了些什么,又少了些什么?是什么让我们的游戏少了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走进多姿多彩的童年游戏,我们不仅在用文字记录童年,更是在思考童年、守卫童年。
就这样,一次习作,成了一次关于童年的精神之旅。当习作教学真真切切地融入儿童视野,融汇儿童精神,为了儿童、发展儿童时,它就是一次真实快乐的心灵放飞、精神舞蹈。
“一切教育都是从我们对儿童天性理解开始的。”(泰戈尔语)理解,是读懂童年的密码,也是写好习作的秘诀。
(作者单位:江阴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