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似水的课堂
2013-04-29孙瑞明
孙瑞明
一、 形成行云流水的教学过程
行云流水的教学过程,必须是有着贯穿全课教学的主线,教学主线是“领”,挈领一顿,百毛皆顺。陈老师上课伊始就抛出——
师:同学们,上一课我们已经初步阅读了《水》这篇课文,今天继续学习。我们读了课文,来到了作家马朝虎的家乡,课文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什么?
生:“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自然“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句话,就成了“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领”。这句话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贯穿始终,它串起了“水之舞”“水之恋”两个场景。正是因为“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才会有雨天洗澡狂欢式地舞蹈,一勺水消暑诗意般的享受。所以,要想使我们的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般流畅,就必须确立好一堂课的教学主线。
二、 进行滴水穿石的语言实践
陈老师在教学时大胆安排了三次写的训练:
(1) 看着这些画面(缺水的图片),读着这些词语,这时候,你心里有着怎样的感觉呢?你仿佛有许多话要说、要写。来,让我们完成第一个练习。这里________________,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2) 同学们,听了你们的朗读,我感觉雨来得真及时呀。雨下得那么大,仿佛整个山村都被这场雨浇透了。来,我们完成第二个练习。(出示:填空)把下面的意思表达得更丰富。下雨了,看,________________,多么激动人心的雨啊!)
(3) 听了你们的朗读,我感觉这水真的太神奇了。我們读着读着,仿佛也站到了这位母亲的身边,享受到了母亲的那勺水。那水轻轻的、缓缓地从我们身上流过。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出示练习)发挥想象,写出自己的内心感觉。水滑过了________________, 我感觉到________________。 水滑过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感觉到________________。水啊水,________________。
我以为这是本课教学的最大亮点,同是写的训练,但三者侧重点各有不同,第一次是在图片的视觉冲击下完成的,第二次是在情节想象讨论后后完成的,第三次是课文重新断句形成诗样排列后仿写。一咏三叹,层层推进。语文学习就是一个认同、吸收、浸润、濡化的过程,这里既有情感的熏陶,更有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强调日积月累、长期修习、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不能要求立竿见影。
三、 达到水到渠成的教学效果
一堂好的语文课,标准是不尽相同的,但至少目标达成和教学过程应浑然一体,教学效果比较明显,实现预期目标。陈老师在教学“反衬”这一写法时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种教学效果。
师:在这个缺水的小山村,人们生活在“干燥、炎热、骄阳、风干”的环境中,本来是很苦的,可是,在作者的笔下,我们从“雨之舞”“水之恋”中却更多地感受到了一种幸福和快乐。难道缺水真的有那么快乐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这是用“苦”来反衬“乐”。
师:是的,这是一种反衬的写法。(板书:苦← ←乐)在雨中体会到的快乐,在一勺水冲凉时感受到的幸福,让我们更深地体会到没有水的日子是艰难的,它会更激发我们珍惜水、爱护水。我们再反过来想一想,在那么艰难的环境中,虽然人们过得很苦,但却放弃对快乐的追求和向往。(板书:苦→ →乐)
师:正如作家马朝虎在文章中写到的——(出示)也许这一切都源于我们在困顿生活中并不曾泯灭对生活的热爱吧?以苦为乐、找乐,我们便不觉得苦。——《蜡梅香》
他还在《笑一笑》这篇文章中这样写道——(出示)因为我知道,只有笑容,才能卸去不快和悲哀,让自己对生活充满热情和信心,有了这样的热情和信心,即使经受再大的不幸和磨难,都能够平和地面对,并坚强地走过。
师:同学们,虽然非常干旱,虽然环境恶劣,但是山村的人们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情与信心。正如水带给人们的滋润一样,作者的乐观精神和积极向上的胸怀也给了我们深深的启迪。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生读)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是统一的整体。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教师较好地把“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起来。作者的人生态度,对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教学中,教者尽量放大了这一自然段本身具有的人文教育的功能,能够在师生对话中,体悟到作者能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中,始终怀揣着一个乐观的心灵。在引导学生借助语言理解内容时,教师又注意了这样的内容是怎样借助语言形式表达的,理解了“反衬”的写作方法,易于学生理解、拓展和仿写。
(作者单位:扬州市宝应县开发区国际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