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汉“两型社会”建设中精神文明的支撑作用研究

2013-04-29曾宪刚鲁红霞周雅娴

领导科学论坛 2013年5期
关键词:两型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支撑体系

曾宪刚 鲁红霞 周雅娴

【内容提要】 武汉“两型社会”建设必须重视精神文明的支撑作用,城市精神的铸造、科学教育文化建设以及思想道德建设都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在武汉“两型社会”的建设中起着不能忽视的作用。本文将立足于武汉城市圈的实际,结合理论,对精神文明对建设武汉“两型社会”的具体作用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 两型社会 精神文明建设 武汉城市圈 支撑体系

【项目基金】 本文系2012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武汉两型社会建设中精神文明的支撑作用与支撑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12D015)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曾宪刚,湖北美术学院公共课部主任、教授;鲁红霞,周雅娴,湖北美术学院公共课部讲师。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103(2013)05-0022-02

“两型社会”的内涵是指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武汉“两型社会”建设则是国家和时代为武汉这座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定下的新的起点和目标。为了实现进一步推进中部地区奋进崛起的战略目标,2007年12月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成为继东部天津滨海新区、上海浦东新区以及西部成渝城乡综合改革试验区之后的新“两型社会”试验区,即“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一举措,不仅使“改革和试验”成为新时期武汉城市建设的关键词,也为武汉城市建设带来了无限的活力与生机,成为武汉城市建设道路中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在武汉“两型社会”建设中经济建设尤为重要,然而邓小平说过:“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武汉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必然离不开强大的精神动力,精神文明建设将作为一种重要的支撑力量为武汉“两型社会”建设提供保障。

一、精神文明建设为武汉“两型社会”建设提升凝聚力

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是城市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更是城市建设中发挥巨大凝聚作用的城市精神的来源。武汉两型社会建设道路是一条充满未知挑战和困难的道路,而通过城市精神文明建设重塑城市精神增强整个大武汉城市圈的凝聚力则会帮助我们积累足够的力量抵御和克服未来可能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1. 城市精神的内涵与作用

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同时也是这个民族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价值观和文化认同感的体现,它以其巨大的凝聚力量将整个民族团结成一体于历史的洪流中不断地发展前行。

同样的,“城市精神是城市的价值追求和精神支柱,是城市的灵魂和名片,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力量。”当前情况下,武汉正面临着快速城镇化、工业化和经济结构转型的深刻变革,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新型工业化路子,提高企业竞争力,增强城市竞争优势依赖于知识的创造和提高,更依赖于城市品牌的塑造。铸造城市品牌离不开城市精神,只有将整个城市的价值观、文化和历史的有效整合才能提炼出一个立体丰富的城市精神从而形成鲜明的城市形象,获得强大的辨识性和吸引力,由此达到树立和强化城市竞争优势的目的。

从大的范围来看,武汉“1+8”城市圈囊括了以武汉市为圆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包括黄石、鄂州、咸宁、孝感、黄冈、仙桃、天门、潜江周边8个城市,它们地理位置相近,人文风俗亦有共通之处,但各自的具体发展环境又略有不同,要使整个大城市圈共同达到互惠互助,共同发展进步,实现中部崛起的目标,必然需要强大的凝聚力,将众多城市拧成一股绳,朝同一方向前进。在武汉城市圈中铸造统一的城市精神,整合各个城市的优势,提高地区竞争力才是武汉城市建设道路上的正确选择。

2. 武汉城市精神的继承与发展

在武汉“两型社会”建设中,武汉政府始终大力加强城市精神文明的建设。2011年12月召开的中共武汉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确认和提出了武汉城市精神的表述语“敢为人先、追求卓越”,同时武汉作为辛亥革命的发源之地首义之区,更应该将志士先烈们所表现出来的解放思想、敢为人先、脚踏实地等精神继承发展下去,并且把这些精神融入到武汉的城市精神之中,转化为武汉城市发展的动力和精神力量。这是武汉历史文化的根,也是当今武汉城市精神的源泉。只有将传统与时代要求相结合,城市精神才能够在新的城市发展阶段迸发出更为有力的力量支撑和促进武汉“两型社会”的建设。

二、精神文明建设为武汉“两型社会”的城镇化进程提供保障

快速城镇化是武汉“两型社会”建设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城市快节奏发展,城郊边缘地区人口和建设用地激增,不断改变着城市周边农村的生存空间与生存环境。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各项问题也成为武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困难。

快速城镇化工程中的精神发展与物质水平的不对等,以及城镇规划不合理,将导致所谓的城市病的泛滥,如环境污染严重、失业率增高、卫生条件恶化,就会使酗酒、吸毒、卖淫现象增加,犯罪率上升,造成社会秩序混乱,最终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资源节约型,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此时,精神文明建设在武汉“两型社会”建设中起到的支撑作用尤为明显。

只有通过加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改善城镇环境,塑造城镇形象,提高城镇居民素质,吸引人才,从而为城镇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人力资源储备。另外,精神文明建设能为城镇的发展走上科学化、合理化道路创造条件。合理的规划不能不结合城镇当地的实际,精神文明建设将大大提高城镇居民参与本地管理的热情和能力,在规划城镇发展的过程中群策群力达到合理高效地建设两型社会的目的。

三、精神文明建设为武汉经济结构转型提供智力支持

著名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在其畅销书《世界是平的》中提到:“我们已经从一个国家积累财富的关键是看它占领、开拓领土的观念,转向一个国家和公司积累财富的关键是搜集、分享和捕获知识的能力。”新时代背景下,知识与科技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根据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都市圈发展与管理中心提出的新时期大城市圈中心城市的新模式:“知识服务业成为新的产业核心,创新能力、信息生产能力成为新的核心竞争力指标。”武汉“8+1”城市圈的“两型社会”建设要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必须将知识信息积累与科技创新放在首位,而这些都来源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它包括发展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图书馆、博物馆等各项活动,其基本任务就是用当代最新科学技术成就提高人民群众的知识水平,通过合理和进步的教育制度培养社会主义一代新人,并用最能反映时代精神的健康的文学艺术和生动活泼的群众文化活动来陶冶人们的情操,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因而,教育科学建设将会为社会建设提供人才,成为经济结构转型的智力支持。

湖北是我国教育大省,省内拥有包括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在内的59所高校,在校大学生人数过百万,各类科研机构106所,国家实验室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4个,在汉中国科学院与工程院院士48名。武汉“两型社会”建设应该进一步发挥这一优势,加强科研机构和教学科研型大学的建设,重点将其科研成果为发展城市圈内知识经济所用,做到学术、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在建设精神文明的大旗下,发展教育事业和科学事业,培养优秀人才,促进先进的科学文化更多更快地转化为直接生产力是“两型社会”建设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

四、精神文明建设为武汉“两型社会”建设提供道德支撑

“两型社会”建设要求最大限度的降低经济发展所耗费的资源和环境破坏,要求“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科学发展。但是,在经济利益的支配下,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仍会有以破坏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获取经济利益的现象存在。政府要求及社会舆论的监督并不能完全阻止这类现象的发生。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借助道德的力量。加强社会思想道德建设为“两型社会”提供道德支撑,就是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将“节约资源、爱护资源”塑造成为道德标准,形成一个有利于“两型社会”建设的道德氛围。

我们应当明确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这一观念,鼓励国家发展绿色消费,提高全民绿色消费观念。政府部门和媒体坚持发挥其传播、监督作用,带头提倡绿色消费观,让人们意识到绿色消费不仅体现自身素质,还能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既有利于当代,又造福于子孙后代。同时也可将绿色消费教育融入公民教育之中,提高人们维护公众利益和生态环境的自觉性与责任感。思想道德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武汉加强“两型社会”建设所需的道德观念的培养,最终会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起巨大能动作用。只有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追求,社会成员才能在诸多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存在的条件下,达成谅解、形成共识、理顺情绪,凝结意志和力量、协调行动共同建设“两型社会”,通过道德的认同和协调形成一种有利于“两型社会”建设的社会秩序和精神氛围。

因而,政府更应充分认识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重视精神文明硬件软件建设,落实已有的政策法规并严格执行,促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发展。

责任编辑:达名流

猜你喜欢

两型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支撑体系
浅析圆弧段高大模板支撑体系设计与应用
安徽:打造创新全生命周期的金融资本支撑体系
超重梁模板支撑体系的施工要点
两型社会建设中的图书馆治理
谈谈国有企业精神文明建设
浅析如何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工作
少先队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城市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对创建省级文明单位的几点思考
“两型社会”视角下的长株潭服务外包产业集群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