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教学与研究》学做编辑,更学做人

2013-04-29王学敏

教学与研究 2013年5期
关键词:创刊稿件编辑部

王学敏

[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0257-2826(2013)05-0111-02

今年是《教学与研究》创刊60周年。伴随着共和国的风风雨雨,坚守着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服务这一办刊宗旨,《教学与研究》已走过整整一个甲子。

我于1982年毕业留校,有幸被分配到《教学与研究》编辑部工作,直至2009年退休,在这里工作了27年。《教学与研究》给予我太多太多,可以说这里是我的一所学校,在这里我跟各位老师学做编辑,更学做人。

《教学与研究》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她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让工作在这里的人都感觉到这个集体充满正气和温暖,工作起来快乐、舒心;让曾在这里工作过的同志对这个集体永远怀有留恋之情;让那么多的优秀学者愿意把自己最有质量的学术成果交由这里发表。究其原因,不得不说《教学与研究》无论怎样发展变化,一直有一种传统和精神维系,虽然没有人对其作出过准确的概括,但大家又都承认她的存在。

这次我有幸参与为纪念创刊一甲子而进行的“《教学与研究》60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论文选”的评选工作,重新翻看自己在这里工作近30年期间参与编辑的文章,在这里工作的情形以及这一篇篇文章背后的故事浮上脑际,我仿佛回望到自己成长的足迹,也更清晰地感触到《教学与研究》的传统和精神对自己的浸润。

在这一时刻,也让我感觉内心的巨大遗憾,好几位为《教学与研究》做出贡献的老师已经离开了我们,不能与我们一起见证《教学与研究》创刊60周年这一光荣的时刻。想到此,让我特别地怀念他们,也让我更加思念我的恩师孙铁林老师。孙老师离开我们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了,今天回忆起孙老师的点点滴滴,让我对《教学与研究》的传统与精神有了更清晰的认知,更感佩孙老师的敬业和为人,正是对《教学与研究》传统和精神的最好诠释。

凡是与孙老师共过事的人,说起他,一致的评价是:“那可是难得的好人”;凡是与孙老师打过交道的作者,无不被他那种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所折服。对此,我应该说是有相当的发言权。因为从我1982年到编辑部工作,直至孙老师退休,我们一直在一个组工作,更准确地说,孙老师在这里指导我工作了十一年。我觉得,不夸张地说,了解孙老师的故事,就能知晓《教学与研究》传统与精神的内涵,知晓《教学与研究》在作者、读者中的好名声是靠怎样做事与做人的态度赢得的。

我忘不了孙老师怎样手把手地教我做编辑。从写审稿意见开始,教我如何判断文章的学术价值,如何才能提出准确的修改意见,甚至连我最初写给作者的关于稿件修改意见的信,都要亲自动笔修改,不仅帮我推敲修改意见,还细致到教我如何与作者沟通,提醒我注意,既要讲明修改的理由和要求,同时要注意对作者的尊重和礼貌。真是既耐心,又周到。对我一些幼稚的看法和做法,从来都是循循善诱,没有一次疾言厉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修改过的稿件,老师都要拿去再做修改。正是在这样手把手的指导下,我渐渐地领悟了作为一名优秀的编辑所需要的素质,在这样的“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懂得了这份为他人作嫁衣的工作,要做好是多么的不容易。

我忘不了孙老师对工作是怎样的追求完美,精益求精。每一篇采用的稿件,从大小标题、谋篇布局、理论观点、遣词造句,甚至标点符号,无不翻来覆去,精心推敲。改动过的文字都书写得端端正正,就连校对符号都标注得工工整整,一丝不苟。十多年时间里,就我亲眼所见,可以说从来如此,无一例外。

我忘不了孙老师对这份为他人作嫁衣的工作年复一年默默无闻地付出,永远是那么的淡定、无怨无悔。为发掘好的选题,为修改好一篇篇稿子,老师带着我,一人一辆自行车,一年四季,无论寒暑,奔波于各位作者的单位和家中;与外地的作者,为一篇稿子,常常反复通信沟通,稿件几经修改方能定稿。我还记得为了几篇教学改革的文章,孙老师竟带着我,到作者的课堂去听课,实地感受教学效果。这些往事每每想起,一幅幅的画面就随之呈现在脑海,又像在眼前。

我忘不了孙老师只要是编辑部工作需要,从不计较个人的名利得失,永远无私奉献。这里仅举一例,纪念《教学与研究》创刊40周年的时候,为了梳理、记录《教学与研究》的历史,孙老师不辞辛苦,带着李文苓,搜集、整理相关档案资料,遍访对《教学与研究》历史有所了解的人,特别是一些重要事件的当事人,最后写下了《<教学与研究>四十年》这篇论文,这是迄今为止对《教学与研究》历史最详细、准确的记述,为我们今天整理、续写60年的历史提供了基础。

我忘不了孙老师对同事永远是温暖如春。一想到孙老师,我就会记起那样一段日子:在到编辑部工作两年后,我做了母亲,由于缺乏经验,孩子小的时候经常生病,而我那时又在职读研究生,一边是生病的孩子,一边是工作和学业,常常忙得我焦头烂额,顾东顾不了西。编辑部老师纷纷伸出援手,孙老师更是体谅我的难处,尽可能地照顾我,为我减轻工作上的压力,使我度过了这一段困难时期,并且顺利地完成了学业。而孙老师自己,在我们共事的这些年,家庭负担一直很重,相继有四位亲人因病去世,但他从来都不声张,默默承受,最怕给别人添麻烦。每当这时,编辑部同志最无奈的就是,孙老师坚决不让别人分担他的工作,总是说家里的事情都处理好了,对手头的工作,该编发的稿件,一如既往,丝毫不打折扣。

孙老师就是这样的人。在孙老师身上,集中体现了《教学与研究》人认同的传统与精神。今天,已经创刊60年的《教学与研究》又要迈上新的征程。值得告慰孙老师和各位前辈的是,你们的努力和贡献已经写进《教学与研究》的历史,优秀的传统和精神已经融入新一代人的血脉,被传承并续写着新的辉煌。

[责任编辑 陈翔云]

猜你喜欢

创刊稿件编辑部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创刊40周年抒怀
编辑部的春天日常
1994:创刊
疯狂编辑部之鸭腿饭(四)
创刊寄语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Visitor Professor Donald Grierson*
本刊欢迎下列稿件
疯狂编辑部之快递也疯狂
特约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