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的蓄势浅说

2013-04-29黄振安

新课程学习·上 2013年5期
关键词:蓄势效果方法

黄振安

摘 要:蓄势法在教育教学中很重要,方法很多,效果很好。蓄势就是在为教学工作奠定有效教学的坚实基础。

关键词:蓄势;方法;效果

海啸在大海深处蓄势,才有喷薄而出的壮观;雷电在云层深处酝酿,才有震烁天地的声响;昙花用一年的默默酝酿,才换来一夜的风姿绰约;蝉虫用四年的地下修炼,才换来盛夏的放声高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使越国逐渐走向强盛;中华民族“韬光养晦”,使中国经济走向高速发展的快车道……这些自然现象和社会现实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哲理:沉潜是绚烂前的孕育,沉潜是高亢前的酝酿,沉潜是腾飞前的蓄势。

一、蓄势的概念

蓄势的通常意义是指潜在铺垫,为事物的发生发展造势而使之水到渠成。人类为达到开启教育教学的最佳契机而做的一系列准备工作,就是一种蓄势。有些聪明的家长,从大千世界中搜集大量的万事万物的概念,让幼儿识记,这就有利于孩子日后的阅读学习。这种准备性工作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智力的开发,它远远强于整日的古诗句背诵和没完没了的数字积累。一个娃娃认识了乌龟和兔子,积累了赛跑的概念,你再给他(她)讲龟兔赛跑的故事,他(她)马上就能听懂。这之前的概念接触就是蓄势。其实,我们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前奏,都是在为后面的教学蓄势。

二、蓄势的必要性

要开发学生潜质,加强学生的情绪沉潜和知识储备,为教学造势,营造开启教育教学的良好契机,蓄势就是在为教学工作奠定有效教学的坚实基础。所以,蓄势有很强的必要性。

三、蓄势的方法

(一)知识铺垫法

由于时空的距离和知识的不足,学生对课文中某些知识常常不理解,教师先引导学生对此做感性接触,等到接触多了,教师顺势加以归纳、总结、引导,使学生在理性上得到更深一步的理解。如此蓄势在先,疑难问题将会迎刃而解。比如对于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初遇时就想让学生彻底理解,那是勉为其难,效果自然不佳。不如将初次接触的问题权作简单解释,待到积累多了,在适当的时候(比如初三)加以总结。这样,经过从感性到理性的思考,就可以水到渠成地解决问题,学生将获得深刻的记忆。

(二)引而不发法

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这是孔子论述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名言,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这里的“愤”是说: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这里的“悱”是说: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说: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

孟子云:“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尽心上》)就是说,君子教导别人应该如射箭一样,拉满了弓,却不发箭,但箭在弦上,有一触即发之势。“引而不发”比喻善于启发引导,也比喻做好准备暂不行动,以待时机。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和“引而不发”都是我国传统的启发式授课方法之一,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

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或者启发学生发现问题之后,答案存于心中,而故意卖关子,以便引导学生探究。这种“道而弗索,开而弗达”(《礼记·学记》)的启发过程就是蓄势待发。从来没有听说过,恰当地使用这种方法而未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的。

(三)情境设置法

课改以来,情境教学越来越被重视。教师通过创设各种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使课堂由枯燥乏味变得有滋有味,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心有灵犀的局面开始出现。设置情境,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已成为常用的语文课堂蓄势的教学手段。

情境设置的具体做法很多,常用的有:

1.动手实验演示情境

在初中语文书本中,许多课文往往与学生的生活经历毫不相干,学生对此类课文的直观感受是空白的。所以,为了帮助学生学习,上课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动手实验,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有直观而切身的感受。说明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中涉及一些化学变化的知识,初三之前的学生还没接触相关知识,为了给课文学习扫清障碍,可在科学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做做花儿变色的化学实验。

2.联系生活感悟情境

每个人的情感体验都源于生活阅历,如果能将语文课堂上要涉及的情感体验,转换成生活的方式让学生先行体验,那么就等于变语文为生活,让语文更贴近生活。学习鲁迅先生的《风筝》之前,安排这些学生自己制作自己最喜欢的玩具等,在耗时很多的时候,家长必然阻止。让他们去亲身体验这个过程和感受,相信他们会有深刻的感悟。

3.扮演角色体验情境

初中学生对有故事情节的文学作品情有独钟,对于课本上的寓言、小说等更是很想先睹为快。在这些课文教学之前,有时可以引导学生作演绎。我在教学《口技》一文时,课前布置学生准备当导演,演绎课文中的人物在船头的姿势和情态,学生饶有兴趣地钻研了课文,轻松愉快地学会了课文这一段。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要注意几个问题:要短小精悍,避免喧宾夺主;要自然契合,避免矫揉造作;要直接切入,避免漫无边际。

(四)素材积淀法

有目的的课外活动都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一些习作材料,这些活动,正是可以利用的良机。参观、旅游、听报告、看演出、搞调查,学生利用双休日上网络、看电视、看电影,他们亲身体验,搜集材料,都可以积累大量的习作材料。之后的工作是引导学生对素材做整理归类,不同材料在不同主题下都有不同用场。经过分类整理的材料,都有可能写成一篇作文。此类作文的真实性强,同时学生也会从中悟出生活处处有语文的道理,感觉到学习语文其实是一件快乐有趣的事情。这些都是在给写作蓄势。

(五)背景介绍法

古人云:“文章合为事而著,诗歌合为时而作。”任何文章都是作者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独特内心体验的外显,作者所处历史时代的不同决定了文章都具有历史性。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范文,古代、现代文学和外国文学都有,这些范文融优秀作品和人类文明之精华于一身。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增加时代背景介绍的内容,是诱发学生研读兴趣的前提条件,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中心内容,正确领会范文的情感脉络和思想主旨,有助于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学柳宗元的作品,有的需要介绍一点关于柳宗元被贬谪的背景;教学杜甫的诗歌,有的要介绍一些关于安史之乱的史实;教学鲁迅的作品,有时需要介绍一些关于鲁迅所处生活年代的社会背景,以作铺垫,希望学生能从社会背景中得到一些启示。

至于选择什么时间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这里有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多数情况下在阅读原文之前介绍,有些则可以先从文本分析出发,通过感悟课文的整体,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探究其思想情感产生的原因,自然而然地联系到作者和写作背景,此时的介绍可以顺势满足学生求知的需要。

四、蓄势的效果

教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中的蓄势工作,是把工夫花在课前的一种做法,是热身在前的台下工作,它可以为课堂教学打好基础,减轻课堂教学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各学科教学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也是占领“市场”的好方法,用得好的话,必将使你的教学事半功倍。

(作者单位 浙江省金华市第十八中学)

猜你喜欢

蓄势效果方法
蓄势待“飞”
按摩效果确有理论依据
四十载往昔,蓄势未来
——2021新年寄语
蓄势蓄能再出发
迅速制造慢门虚化效果
抓住“瞬间性”效果
可能是方法不对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
蓄势三年,再送“天宫”出征
用对方法才能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