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新教材的变化 紧跟新课程的步伐
2013-04-29郝明国
郝明国
摘 要: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第八单元在基本框架不变的前提下,在结构上做了适当的调整,增加了一个实验活动,对原版教材进行了逐字逐句的修订,使新版教材的描述更加简洁,表达更加科学严谨,体现了时代性和适应性,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新教材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全方位领悟新教材的设计思想,在教学中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既注重化学基础知识的落实,又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教材解析;教学建议;变化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第八单元以原体系为基本框架,结构上做了适当的调整,增加了一个实验活动,对实验版教材进行了逐字逐句的审定,修订达35处之多,使新版教材的描述更加言简意赅,表达更加科学严谨。教材内容的选择体现了时代性、适应性,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化学基础知识的落实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有必要全面感知新教材的变化,紧跟新课程的步伐。
一、科学严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新教材的叙述和描述语言通俗、承接顺畅、逻辑清晰、科学严谨,增强了科学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第3页图8-3为“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和用途”,增加“用途”,并更换和增加部分插图,既体现了“性质决定用途”的基本思想,也体现了时代性。
第4页讨论1:为什么菜刀、镰刀、锤子等用铁制而不用铝制?将“铅”改为“铝”,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易于接受,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第5页实验8-1,因为旧教材所用的焊锡就比锡软,新教材将“焊锡和锡”改为“硬铝和铝”,可以更好地说明“合金的硬度一般比组成它们的纯金属更大”。
第6页表8-2标题为“一些常见合金的主要成分、性能和用途”,增加“一些”二字。改标题表达更准确;删去“球墨铸铁”和“18K白金”两种合金,更凸显出重点。
第9页增加标题二“金属与盐酸、稀硫酸的反应”,使本课题有三个标题。即: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金属与盐酸、稀硫酸的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金属与盐的反应)。修改后,与课题标题更契合,思路更清晰,内容更科学。
第9页新教材“金属与盐酸或稀硫酸能否反应,可反映金属的活动性”,旧版叙述为:“金属与盐酸或稀硫酸能否反应以及反应的剧烈程度,可反映金属的活泼程度,即金属的活动性。”两者比较可以看出,新教材删除了“反应的剧烈程度”和“金属的活泼程度”等字样。修改后更科学,因为虽然可以根据金属与酸能否反应来比较不同金属的活动性,但反应的剧烈程度(速率)是动力学性质,会受到外界条件如接触面积、浓度等的影响,所以不能把反应的剧烈程度作为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的依据。
第15页关于矿石的介绍中,新教材删去意义不大的矿石定义,改为“工业上从含有金属元素并有开采价值的矿石中提炼金属”,注重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改变了过分强调知识逻辑性的倾向。
第16页将“在高温下,利用焦炭与氧气反应生成的一氧化碳把铁从铁矿石里还原出来”改为“在高温下,利用炉内反应生成的一氧化碳把铁从铁矿石里还原出来”。客观上,高炉内的一氧化碳虽有一部分是碳不完全燃烧的产物,但更多是二氧化碳被碳还原而生成的。显然,修改后更科学,更符合客观实际。
第16页将高炉内的化学反应增加标注了反应条件“高温”,有利于学生规范完整的书写化学方程式。一般来说,碳与氧气作用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条件是点燃,但高炉内却是因为高温使这个反应得以发生。从科学的角度讲,燃烧的条件之一是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也并非一定要点燃。
上述内容的修订,提醒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关注客观事实,强调科学探究发现,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醒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科学性、严谨性和规范性,减少随意性。对化学反应原理和相关知识要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有比较深刻的认识,避免在教学中出现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的科学性错误。
二、言简意赅,学生阅读理解更轻松
本次教材修订,调整设置,使教材的层次更为清楚;字斟句酌,使意义的表达更为准确,学生阅读起来更轻松,理解起来更容易。
第2页“铝具有密度小和抗腐蚀等优良性能”,与原教材相比删去“但由于”三字。第4页“除含碳外,生铁中还含有硅、锰等,不锈钢中还含有铬、镍等”,在旧教材的基础上删去“钢如”二字。第14页“地球上的金属资源广泛存在于地壳和海洋中”一句删去“浩瀚的”三字。第17页“人类每年要向自然界索取大量的金属矿物资源,以提取数以亿吨计的金属”一句中将原来的“我们”改成“人类”。“根据有关报导”,和旧版教材相比删去“资料”二字。
第18页关于防锈的叙述,原来有54字:“了解了铁制品锈蚀的条件,就能知道如何防止铁制品锈蚀的方法。因为如果破坏铁制品锈蚀的条件,就能防止铁制品锈蚀。”而现在只有35个字:“了解了铁制品锈蚀的条件,就可以根据这些条件,寻找防止铁制品锈蚀的方法。”第16页介绍炼铁的反应原理时,删去了“氧化铁在加热时能被一氧化碳还原成铁,同时生成二氧化碳”,避免了重复和赘述,简化描述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上述删减使教材的描述更显言简意赅。
另一方面,为了使意义的表达更加清楚明了,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新教材也不惜增加笔墨。第11页改“这说明铁比铜活泼”为“这说明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的强”,增加6个字。第15页“从实验中可以看到,玻璃管”,增加“从”“可以看到”5个字。
教材的上述修订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讲解清楚、分析透彻,又要风趣幽默、通俗易懂、语言简练。
三、微调内容,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
新教材在保持整体不变的前提下,对部分内容进行了重组和整合,描述更亲切,富有感染力,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第14页更换单质银插图,使图变大且更清晰。第15页常见的金属矿石插图中,删去了黄铁矿,换上了磁铁矿。本单元封面图由“孔雀石图”换为“炼钢图”,由静态变为动态,更生动,能增强对感官的刺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2页正文第1自然段,增加“提起金属材料,你应不会感到陌生”一句,有亲切感,易于让学生联系到生活实际中的各种金属制品和材料。
第10页“探究”增加标题——“金属与盐酸、稀硫酸的反应”;第17页“探究”增加标题——“铁制品锈蚀的条件”。使学生对探究目的有更明确的认识,有利于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新教材的修订运用现代教学理论,较好地体现了“教”决定于“学”,“教”为“学”服务的思想,即我们的教学要“以学定教”,重点要关注学生的学。新教材要求我们树立新的教学观,要努力创造和谐、融洽的课堂学习环境,创设生动愉快的学习情境,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注重师生情感交流,开发学生的潜能,做学习的促进者,切实做到“以人为本”,使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
四、更新知识,合理吸收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新成果
本次修订在重视经典基础内容的同时,坚持教材内容与时俱进,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一是运用科技发展的新成果,二是反映了现代社会所要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
第19页关于废旧电池中所含有的金属元素,增加了“铅、镍、镉”;关于寻找金属的替代材料,使用塑料制造“汽车外壳”改为制造“汽车零部件”。关于金属的回收利用,增加“如在目前铅的生产量中,来自于汽车用过的铅酸蓄电池的再生铅就占有很大的比例”。这些修改反映了当前保护金属资源取得的重大成就。
利用回笼金属加工饮料罐,存在食品安全隐患,这就好比皮鞋变胶囊,所以第19页删去了关于用废旧金属制易拉罐的插图。此页还增加了关于稀土的“讨论”,引导学生关注当前我国需要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
上述修订反映在教学中,要求我们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物质及其变化的观念,了解化学科学对社会发展、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作用,具备现代社会公民所应有的环境意识、资源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其在面临和处理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思考和判断。
五、调整习题,有利于基础知识的落实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体现基础性,要给学生提供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
教材第8页,调整了3个习题,第21页也增加了1个习题。调整后的习题情境真实,强调了对科学素养和学科能力的评价,也有利于学生化学基础知识的落实。
习题的调整要求我们在学业评价中,要注重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强调考查学生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避免单一考查概念定义或简单记忆。
六、调整实验,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教材将课堂化学实验分为三类,即“实验”“探究”和“实验活动”。本单元安排了一个实验活动——“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实验内容并不是正文内容的简单重复,比如增加了铜与氧气的反应,金属活动性比较则由学生设计。
教材安排实验活动,意在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里的“实验活动”不只是做某个化学实验,或讨论某个问题,而是为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能力的多样化的学生活动。所以,在“实验活动”教学中,不能用演示实验代替,更不能删减,一定要安排学生到实验室亲自操作。教学中不仅要注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要注重学生观察方法、分析方法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和实验设计能力,学习运用观察法、实验法获取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合作精神和安全意识。
窥一斑而见全豹,透过第八单元教材的变化,可以感知化学新教材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全方位领悟新教材的设计思想,在教学中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既注重化学基础知识的落实,又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化学知识水平和能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高等教育出版社.
[2]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修订说明.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
(作者单位 湖北省秭归县茅坪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