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对策

2013-04-29韩冰

中外企业家 2013年5期
关键词:内部控制制度风险控制会计信息

韩冰

摘要: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基于此,分析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强化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策略,以期为企业管理者制定决策及企业的良性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内部控制制度;会计信息;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2-0148-02

一、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内涵及作用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和舞弊,保证会计资料及相关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良好的内部控制可以合理保证企业合规经营、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和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而合规经营、真实的财务报告和有效率的经营也正是企业风险管理所应该达到的基本状态。从这个角度出发,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必要环节。内部控制的动力来自企业对风险的认识和管理。相反,如果没有良好的内部控制,则往往会导致各种错误和舞弊的产生,甚至造成企业的破产倒闭。因此,内部控制是防范企业风险事件发生的一种长效机制。

1.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健全的内部控制,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采集、归类、记录和汇总过程,从而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情况,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错误,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有效地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通过对企业风险的有效评估,不断加强对企业经营薄弱环节的控制,把企业的各种风险消灭在萌芽之中,是企业风险防范的一种最佳方法。

3.维护财产和资源的安全完整。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能够科学有效地监督和制约财产物资的采购、计量、验收、销售等各个环节,从而确保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并能有效地杜绝各种损失浪费现象。

4.促进企业的有效经营。通过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企业决策者可以通过会计、统计、业务等各部门的制度规划及有关报告,把企业的生产、营销、财务等各部门及其工作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各部门密切配合,充分发挥整体的作用,以顺利达到企业的经营目标。

二、当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存在的问题

1.有章不循、违章不究,循与不循、究与不究,一切以法人代表的意志为转移。一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挂在墙上显眼的地方,就是熟视无睹,不去遵守,好像是给别人定的,与自己无关,即使偶尔执行,也只是领导说了算,不以制度为准,伸缩性很大。

2.会计信息失真。近年来,企业由于会计工作秩序混乱、核算不实而造成的信息失真现象较为严重。如重要空白凭证保管使用制度及会计人员分工中的“内部牵制”原则等得不到真正的落实;会计凭证的填制缺乏合理有效的原始凭证支持;人为捏造会计事实,篡改会计数据,设置账外账,乱挤乱摊成本,隐瞒或虚报收入和利润等等。

3.费用支出失控,潜在亏损增加。如有些企业业务费用的适用范围无明确规定,更无约束监督机制,导致部门经理大手大脚,挥霍浪费,使本来微利的企业出现亏损,本来亏损的企业雪上加霜。

4.违法违纪现象时常发生。如有的企业主管财务的领导、业务经办人员、财会人员利用内控不严的漏洞大量收受贿赂、贪污公款,挪用、盗窃资金,或与企业外部不法商人相勾结,利用虚假发票,非法侵占企业资金等。

5.缺少责任追究机制。在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约束、监督与激励经理人员的外部机制并不完善。从公司内部看,经营者享有的权利大于承担的责任,激励机制欠缺,管理者自我提高的动力和压力比较小。再者,有很多企业监督评审主要依靠内审部门来实现,而有些企业的内审部门隶属于财务部门,与财务部同属一人领导,内部审计在形式上就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在内审的职能上,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仅仅是审核会计帐目,而在内部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和企业内各组织机构执行职能的效率等方面,却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对策

1.建立符合内部控制要求的组织结构。企业组织结构设置是制度设计的基础。企业应对自身组织机构设置、职能分工进行认真研究确定。首先,企业应按照《公司法》的规定设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董事长、总经理,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使决策、管理和监督系统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其次,管理部门的设置应遵循合理、有效的原则,既要考虑减少层级、提高效率的问题。又要遵循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授权批准、业务经办、会计记录、财产保管和审核监督等不相容职务,在职能分工时一定要严格分离,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2.建立严密的企业内控体系。在设计企业内控体系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应注意在企业内部形成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机制;其次要在程序上形成对各个岗位、各项业务的核查机制;最后要设立专门的审计纪检部门,对企业内部控制是否完善和企业内各组织机构执行各自职能的效果等方面进行稽查和评价。

3.提高人员素质。把内部控制落到实处。管理者的素质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首先要加强对管理者的培训教育。使其在管理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念等各方面不断得以提高;其次要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一方面要深入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自我约束能力,使其自觉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同时要开展持续有效的专业知识教育,不断提高其业务能力,使企业各个岗位上的人员能够胜任其承担的工作职责。通过人员素质的提高,把内部控制落到实处。

4.加强信息沟通,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果。良好的信息沟通可以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内容全面、及时、正确的信息,使他们及时掌握企业整体运营状况、提升判断力,使决策更加正确、科学、合理,内部运转更加协调有序。因此,企业要注意开发和引进先进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手段,逐步建立高质量的信息沟通系统,通过信息的顺畅流转,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果。

5.构建企业风险管理及预警体系,做好企业风险的预警及防范工作。内部控制虽然可以防范企业风险,并构成风险管理的必要环节,但内部控制不能代替风险管理,因此,企业必须结合企业实际构建风险管理及预警机构,加强风险管理。只有这样,当企业风险产生并威胁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时,才能及时化解风险。每个企业因其规模、所处行业等的不同其相应风险因素和防控手段都会不同,因此风险管理应因企而治,但总体来说应按照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做好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按照内部环境、目标制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控等要素构建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

6.切实加强考核、监督、制约机制建设。根据内部控制的要求,单位在确定和完善组织结构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所谓不相容职务,是指那些如果由一个人或一个部门担任,既可能弄虚作假,又能够自己掩盖其舞弊行为的职务。单位的经济活动通常可以划分为五个步骤:即授权、签发、核准、执行和记录。一般情况下,如果上述每一步骤由相对独立的人员(或部门)实施,就能够保证不相容职务的分离,便于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着重解决企业内不相容职务分离的问题。不相容职务分离是基于这样的假设,即两个人无意识同犯一个错误的可能性很小,而一个人舞弊的可能性要大于两个人。强化对内部控制制度实施情况的检查与考核。一个单位根据经济活动的需要而分设不同的部门和机构,其组织机构的设置和职责分工应体现相互控制的要求。

猜你喜欢

内部控制制度风险控制会计信息
探讨企业会计信息披露问题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探讨
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探析
论增强企业经营管理的风险意识
商业贷款信贷风险控制策略研究
J电气公司销售与收款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中小型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分析
医院财务管理风险及改进措施分析
我国物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问题及建议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