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研究
2013-04-29蒋晖
摘要 国外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要求译者不仅要注意译本质量,还要根据孩子的学习特点、作品的教育作用以及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等方面进行认真校对。翻译过程中译者对自身主体性的要求和把握,能够直接影响文学作品翻译的质量,此外,译本接受度也是对译者主体性反映的一方面。本文主要以《格林童话》中几个故事作为实例,从其中两个汉译本中译者语言的运用、翻译策略、对各国的文化诠释以及传播等方面进行论证,认为在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对作品的翻译确实有着重大的影响力,而且不容忽视。
关键词:儿童文学作品 翻译 翻译质量 译者主体性 译本接受度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儿童文学作品译者主体性的原因
无论是哪种语言的学习,总是离不开翻译学的研究和学习,同样作为文学作品中的一个分支——儿童文学,因其针对孩子,加上孩子本身所学的知识、学习接受能力等特殊原因,使得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有其特殊要求和特点,同时由于儿童文学翻译中译者角色的特殊性,促使不少学者针对儿童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要作用及其地位展开研究,并且随着儿童对文化知识的需求,针对这个特定领域的研究也越来越广泛。
目前,很多国外学者对译者的主体性研究也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主要原因是在翻译学术研究中翻译研究开始转变研究方向,具体时间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左右,人们从单纯的翻译研究开始扩大到对翻译中文化的研究、译者翻译方法和译者主体性的研究等方面,有很多学者根据研究结果证明,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工作中有着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在2004年,著名的学者胡庚申在提出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使得翻译研究工作希望建立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环境,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译者的主体性作用不仅贯穿整个翻译过程,而且将会在以后的翻译工作中起到很大的作用。
虽然现在很多本土儿童文学作品在质量及其数量上都有着很好的表现和教育引导作用,但是很多经典的,受全球儿童喜爱的儿童文学作品也以各种形式的译本一直存在。中国儿童读者一直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并且每年的数量都在成倍的增加,这主要跟中国一直普及的九年义务教育有关。大力发展教育,让儿童享受教育的权力和义务,不仅可以提高素质还可以加强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儿童文学作品还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教育和引导作用。儿童文学作品通过文字、图画等简单的表现形式,对孩子的心理和行为方式等各个方面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一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不仅可以让孩子在一个美丽、单纯、童话般的世界里学习,还会让孩子在心灵、思想上对世界充满希望,也让他们度过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相反的,如果一些翻译作品不经认真地加工和校对就面向儿童,自然会把自己一些粗糙和错误的观点带入到翻译中去,也就会使孩子们在阅读的时候产生一些错误的观点,所以在对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上,必须要注重翻译的质量,加大对译者主体性的要求。
二 什么是译者的主体性
文学是无国界的,喜爱文学的人们总是希望得到更多阅读的机会。在一个更大的范围里欣赏更多的文学作品,但是由于语言的限制,让很多人都无法实现这个梦想。不过随着国与国之间的互通,语言不再是阻碍人们学习阅读的制约条件,同时一种新兴的职业——翻译也应运而生。之前,人们对于“翻译”这个职业并不熟悉,只是简单地认为那只是一种“口对口”的语言转述,后来,更多的人喜欢把翻译说成是一种“转述机器”有或者是“语言的传播使者”。总之,直到20世纪70年代左右,随着翻译文化的兴起,翻译才被人们当作一门专业给予肯定和重视,也从最初被动的要求翻译转变成主动翻译。那么什么又是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呢?其实,在对翻译学的研究过程中,以最简单的英汉翻译为例,研究学者认为,译者的主体性就是指翻译者根据自己所学知识,结合客观存在的真理,使自己翻译的对象具有一定的社会性、科学性,并符合一定的文化背景;但是这种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必须是在尊重原作品的基础上进行的。根据译者想要达到的一种翻译效果,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必须让原作品、翻译思路都具有自己的主体文化意识、审美观点、创新性和能动性等特色。
三 《格林童话》中译者主体性的展现
在世界上所有的儿童文学作品中,《格林童话》无疑是最美的一朵奇葩。它丰富的故事,悠久的历史从创作完成到今天20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都深受小朋友和广大学者的喜爱和关注,也给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带去了欢乐和梦想,其文学价值也是不可估量的,所以一直占据着重要的文学地位。目前,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国的小朋友接触《格林童话》大概是从20世纪初开始的,自从它传入中国开始,也一直受到小朋友们的喜爱和追捧。到今天为止,它的汉译版本有十多种,且被教育部规定为中国小学生必读的儿童文学作品。本文采用比较流行的杨悦和周祖光的汉译本为实例,主要从译本语言特色、翻译策略、译本对文化的诠释这三个方面去展现译者的主体性。
1 翻译的语言特色
因为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表现,所以在语言的表现上也大不相同。如何能让小朋友们在读书的时候一眼就喜欢上这篇文章,并且很快地理解其故事内容,就要求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仔细推敲其语言特色,在语言问题的处理上努力做到简单明了,但是又能积极活泼。让孩子们在阅读的时候不会因为很多难懂的句型或者词组感到乏味。下面就孩子们最喜欢的《青蛙王子》这篇文章为例,我们来简单看下一些译者是怎样在语言的把握和运用上体现自己的主体性的。
根据具体的翻译语句,我们来仔细看下在不同的版本里译者都是怎么样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体性,以此达到很好的翻译效果的。首先,我们看周祖生版本的译文:在小公主告诉自己的爸爸为什么青蛙会在外面叫唤她的时候,国王听了之后对小公主说,“你决不能言而无信,快去开门让他进来”。小公主走过去把门打开,青蛙蹦蹦跳跳地进了门。还有后来,当小公主哭着的时候,国王就生气地对她说:“在我们困难的时候帮助过我们的人,不论他是谁,过后都不应当受到鄙视。”但是在杨悦的翻译中,国王的语言则是被处理成:“不管你答应了什么,都得办到”,和“在你困难的时候无论谁帮助了你,过后你都不应该瞧不起”。通过对这两个翻译版本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在周祖生的翻译里,语言上过于成人化,用词比较正式,而且还运用一系列的定语进行修饰,如“不应该鄙视”,这对于很多儿童来说就比较难以理解,也不方便他们阅读。可是在杨悦的翻译里,则是用类似口语化的语言进行批评,如“过后你都不应该瞧不起”等。当通读不同版本的译文时你还会发现,在杨悦的版本里,译者很注重对儿童语言中动作的描述,尤其是运用了大量的叠生词和拟声词,使得很多句子比较生动活泼。例如,“‘别跑!别跑!青蛙大声叫道;‘青蛙只好蹦蹦跳跳地又回到水潭里去。”和“到了门口时,便一边敲门一边大声嚷嚷:‘小公主,快开门!”还有就是在对小公主和公主这两个称呼的翻译,杨悦的版本更偏向原文,是直接根据原文翻译成“小公主”,而周版中很多地方则是直接翻译成“最小的公主”,虽然意义上一样,但是加上一个“最小的”做修饰,给人的以生硬的感觉。虽然这些都是比较细微的差别,但是笔者认为这也表现了在翻译的过程中有些译者没有准确地结合儿童的阅读习惯。有些翻译甚至照搬硬抄,根本就没有考虑上下语境和语言的特点。更准确来说,也就是译者没有发挥其主体性,没有认真结合原文材料和现实需要进行翻译。
2 译者应该运用“译其精华避其糟粕”的翻译策略
作为一名译者,在儿童文学的翻译工作中,笔者认为应该做到有选择的翻译。尤其是对外来文化的翻译上,一定要认真做到“译其精华避其糟粕”。儿童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都是抱着一种很美好的心情和愿望进行的。在孩子们的眼中,所有的人和事物都是很美好的,就算有坏蛋和小偷那也只是少数人的表现。并且对于坏的定义,他们也不特别的理解;而作为大人,我们一直都希望孩子只看见美好的一面、快乐的成长生活就好。
但是很多故事中,因为对于坏人、坏事甚至做坏事的方法也都很清楚的介绍,其实这样是不利于孩子们的成长的。在《格林通话》中,因为很多故事都是根据现实情况撰写的,所以不免有些故事情节比较暴力或者血腥,以《训练有素的猎人》中的猎人为例,他虽然很勇敢、武艺超强,但是却被巨人邀请一起去绑架公主,后来有把巨人一个个地杀死,文章中还描述了,猎人把巨人们的头给单独砍下来,把巨人的舌头留作纪念又把尸体留在宫殿。对于这个故事,笔者认为就不应该展现给孩子们看。因为这个就是典型的暴力行为,还带着很强烈的报复和血腥味道,是一个不值得宣扬的故事。此外,还有很多故事讲述的都是怎样进行行骗的方法,如《小农夫》在这个故事中就说小农夫怎样骗钱、骗人、杀人的,里面的故事情节也是不值得宣扬的。所以,译者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准确的道德观和世界观翻译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避开翻译一些不值得学习和宣扬的故事。而且不能只顾及保持和原文的一致性,不进行改写。我们引进外来作品,其主要的目的也就是希望能给孩子们一个很好的学习楷模和教育引导作用。所以作为一名译者,应该做到有所选择的翻译,根据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进行自主翻译。
3 准确地阐释各国不同的文化
翻译中需要面对不同的文化诉求,所以在不同国家就会进行不同的文化传输。但是怎样才可以更好的把外国文化结合本国的文化进行传输,就需要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准确阐释不同的文化含义。例如,我国和欧洲等国的文化,一直以来就存在很大的差别。所以,就要求译者在翻译中注意不同文化下不同的翻译特点和语言运用能力。例如,很多欧洲国家喜欢说:“我刚出生的孩子需要做洗礼,那就请教父来吧。”这对于刚有一点知识的中国小朋友来说,他们根本就不了解什么是“洗礼,”而谁又是“教父”。所以,在《猫和老鼠做朋友》的翻译中,译者就很巧妙的把这句话译为“孩子需要认干爹”,这样中国的小朋友就能够明白是什么意思。因为国家与国家之间宗教、文化背景的差异,就要求译者在翻译和传输文化的时候,就必须自己动脑、发挥主观能动性、准确的处理因为文化差异而造成的文字差异,以此达到良好的翻译效果和文化传播目的。
四 结语
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需要让译作与原作品有同样的文学价值和可读性,而且还要根据孩子的特点,体现儿童文学作品的教育引导作用。所以,译者的主体性发挥是非常重要的。儿童文学作品是孩子成长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不仅让孩子多学习到新的知识,而且好的文学作品还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必须注重外来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质量。根据译者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进行其翻译主体性的发挥。此外,还应该根据儿童阅读的需要和习惯,在主体性发挥的程度上给予限制,不能过度地扩大其词进行翻译;一定要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译其精华避其糟粕,真正体现儿童文学作品的教育引导作用。
注:本文系2012年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点建设项目“外国语言文学”(项目编号:2012XWD-S0502)资助。
参考文献:
[1] 周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文体翻译策略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 2006年。
[2] 黄艳群:《儿童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研究》,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3] 吴倩:《从阐释学的角度论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4] 高平:《儿童文学翻译中的成人译者与儿童读者》,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5] 朱炼红:《翻译目的论与〈哈利·波特〉英汉译本的比较》,《南昌高专学报》,2007年第2期。
[6] 格林兄弟,杨悦译:《格林通话全集》,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
[7] 格林兄弟,周祖生、王浣清译:《格林童话故事》,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简介:蒋晖,女,1978—,四川乐山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英美文学,工作单位: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