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评近代文化界奇人:林纾

2013-04-29邹命贵

作家·下半月 2013年5期
关键词:奇人林纾翻译

摘要 林纾,中国近代著名文学家、翻译家、画家。他是一个具有深远影响却又极具争议的人物。本文主要从他的政治观点、文学造诣和文化观点以及对翻译的贡献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一近代传奇人物。

关键词:林纾 翻译 文化 奇人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林纾,中国近代著名文学家、翻译家、画家,与林则徐、严复并称为“政治、思想、文化领域的三巨人”。林纾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别属冷红生、春觉斋主人等。1852年出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幼时家境贫寒,却极好读书。五岁时在私塾当一名旁听生,13岁至20岁期间阅读古籍不下两千余卷,奠定了他深厚的文化功底和古文修养。青年时代的林纾立志救国图存,却遭遇仕途不顺,继而以教书为业,曾经在福建、浙江、北京等地的大学堂教书,主授传统文化和文学。1897年,47岁的林纾以一部《闽中新乐府》和让洛阳“一时纸贵”的《巴黎茶花女遗事》译本在文学界和翻译界名声大噪。晚年的林纾因其矛盾的政治立场和守旧的文化观点遭时人讥讽、抨击,晚景凄凉,于1924年黯然离世。

一 矛盾的政治身份

青年时代的林纾同所有旧时的读书人一样,也希望通过科举进士来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改变自己贫困的处境。可他的仕途并不坦荡,才高气盛的林纾直到29岁时才被“补弟子员”成为秀才,一年后中为举人。之后六次赴京赶考,最后还是榜上无名!十五年的屡试屡败,使林纾心灰意冷,决计不再图仕进了。虽然仕途遭遇不顺,但他依然抱有爱国之心,关心世界形势,立志救国图存。

辛亥以前的林纾是一位比较典型的维新派、立宪派文人,曾参加维新运动,一腔热血,矢志报国。其爱国救国的进步思想在其译作和著作中也常有体现。他早在1897年就出版了一部鼓吹维新变法的歌诀体诗集《闽中新乐府》喊出了“救时良策在通变,岂抱文章长守株”的时代呼声。1916年,袁世凯图谋称帝前后,许多名流都竞相表现对袁氏的拥戴之功,而林纾对此则深恶痛绝。

与维新变法时期的进步思想截然相反,老年的林纾在政治身份、政治倾向上改弦易辙,思想上变得守旧,反对废除帝制,反对辛亥革命。他发誓不做民国的官,表示“一日不死,一日不忘大清”并且拜谒清帝陵。从1913年起到1922年止,前后亲赴易州梁格庄拜谒光绪陵墓达11次之多。这一标新立异之举顿时令众人哑然、唏嘘不已。一个进步、忠廉的爱国人士形象,也因他的“卫道”、他的“不忘大清”,顿时沦为一个迂腐可笑的挡车螳螂和清朝遗老的形象。正如张俊才所言,晚年的林纾一直在“共和老民”和“大清举人”这两种政治身份之间徘徊着。

二 毁誉参半的文坛巨匠

幼年时期的广泛阅读为林纾奠定了扎实的文学基础,传统的道德意识和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也深深地烙在他的脑海中。并曾从事多年的传统文化教学工作。执教之余,他热衷于古文研究,著有《畏庐文集》、《畏庐诗存》、《畏庐笔记》、《闽中新乐府》、《春觉斋论画》等以及各种古文研究、小说、传奇、琐记、丛谈等三十九种著作。文章擅叙事抒情,崇尚韩柳,文笔婉约动人。桐城派末代宗师吴汝纶很赏识林纾,称赞他的文章是“抑遏掩蔽,能伏其光气者”。他博学强记,能诗、能文、能画、能武,可谓十项全能的文化达人。从他的著作可以看出,林纾在文学、艺术、哲学、历史以及文字学、语言学甚至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是相当丰富的。

尽管林纾在文化界颇有建树,却因其晚年“不识时务”的文化观点招致不少非议和诟病。在“五四”时期,文学改良、文学革命闹得轰轰烈烈之时,他出面攻击新文化运动。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第一个反对者,反对白话文,倡言“孔教”,鼓吹以“伦理立国”。1917年1月1日,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借“吾国言文之背驰”,提出“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论,发起了声势浩大的白话文运动。而林纾则于1917年2月8日在上海《民国日报》发表《论古文之不宜废》,指出“文无所谓古也”,并大声疾呼“古文之不宜废”。1919年3月18日,他在《公官报》发表《致蔡鹤卿书》,指出“非读破万卷,不能为古文,亦并不能为白话”,同时言辞激烈地批判蔡公“我公为南士所推,宜痛哭流涕助成和局,使民生有所苏息,乃以清风亮节之躬,而使议者纷纷集矢,甚为我公惜之。”在林纾看来,文无古今,唯有优劣,优秀的古文,具有恒久魅力,现代化并不需要抛弃传统。时隔近百年之后,当今的中国面临着传统文化岌岌可危的困境,在捍卫、弘扬传统文化的呼声越来越高之时,林纾在当时被视为“不识时务”、“倒行逆施”的主张可谓是“高瞻远瞩”。

三 功不可没的译坛奇人

尽管在政坛和文坛林纾都曾因其特立独行的行为和反潮流的思想观念遭到不少非议,但在翻译界的成就却是无可厚非的。林纾被公认为中国近代文坛的开山祖师及译界的泰斗,康有为曾留下这样的诗句“译才并世数严林,百部虞初救世心”高度赞誉林纾对于翻译事业的巨大贡献。在他的影响下,20世纪最初的十多年间,中国文学史上首次出现了外国文学译介的强盛时期。

1 奇特的翻译人才

根据李家波的概括,晚清的中国,有三类译才。“第一类是中述人才,即与传教士等西人合作翻译时担任笔述工作的人,如李善兰;第二类是西译人才,即自己通晓西文、独立进行翻译工作的人,如严复;第三类是日译人才,即从日文转译西学的人,如梁启超。也有个别人,既不是中述人才,也不是西译人才,更不是日译人才,而是中译中述型人才。”这“个别人”指的就是林纾,林纾不懂外文,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素不识“蟹行文字”,他所从事的翻译是与王寿昌、魏易等前后20余位懂外文的合作者口授,用文言文将原文的内容再现出来,因此他的翻译案例是极特殊的情况。不习外文,于45岁时开始他长达27年的翻译生涯,这是林纾被誉为“译坛奇人”的重要原因之一。

2 惊人的翻译数量

林纾翻译小说开始于1897年,在精通法文的王寿昌的协作下,开始了他第一部小说的翻译,法国作家小仲马的《茶花女》,这也是第一部译成中文的外国文学名著。小说印行后一时风行全国,中国读者第一次看到小说可以讲述出如此丰富动人的故事。严复《甲辰出都呈同里诸公》诗云:“孤山处士音琅琅,皂袍演说常登堂。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

无心插柳的一部《巴黎茶花女遗事》顿时让林纾在近代文化界名声噪起,也让他对翻译事业欲罢不能。在之后的20余年里,他与20余位精通外语的助手合作,凭借其惊为天人的文学功底和无人能及的翻译速度,翻译了包括英国、美国、法国、俄国、日本、西班牙、希腊等十多个国家的文学作品,成为近代乃至中国历史上翻译文学作品最多的译者。根据张俊才《林纾评传》的统计:林译作品共计246种,己发表作品222种,未刊作品24种。世界许多著名作家,如英国的莎士比亚、狄更斯,法国的雨果、巴尔扎克,挪威的易卜生,西班牙的塞万提斯等,都是林纾第一次介绍到中国来的。这些作品牢固地确立了林纾作为中国新文化先驱及译界之王的地位。

3 大胆的翻译手法

林纾凭着自己的文学素养,加上大胆的翻译手法,创造了大量的优秀译作,有些译作竟胜过原作。但这也是他的译文遭到评论界质疑的主要原因。茅盾曾经把林纾的翻译形容为“歪译”。其大胆的译风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重拟标题、改良的文言文体的运用和大胆的改写。

(1)重拟标题

林纾在翻译西方小说时,常常根据自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同时借鉴中国传统诗词、小说,重新拟定译作标题。其译作《残蝉曳声录》便是取唐人“蝉曳残声过别枝”之意。林译小说的标题有不少以“孝”命名,如狄更斯的小说《老古玩店》译为《孝女耐儿传》,哈葛德的《蒙特祖马的女儿》译为《英孝子火山报仇录》,另外还有《孝友镜》、《孝女履霜记》等。其它如《黑奴吁天录》、《冰雪姻缘》、《魔侠传》、《撒克逊劫后英雄略》、《鱼雁抉微》等,亦多能从中国传统小说中寻得渊源。纵览其近200部译作,绝大多数标题都与原文相去甚远。

(2)改良的文言文体

林纾本身是古文家,多数人都称林纾是用古文来翻译外国小说的,根据钱钟书的考证,在译文文体上,林纾是用一种自我创新、改良的文言文来进行翻译的,是一种“较通俗、较随便、富于弹性的文言。它虽然保留若干古文成分,但比古文自由得多;在词汇和句法上,规矩不严密,收容量很宽大。”他的翻译继承了传统古文的优点,文风质朴简练、通达流畅,但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古文,小说中出现很多白话、外来语和欧化句法。他继承了传统古文的长处,又冲破了古文的严格定律,在词汇、句法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对中国近代文学语言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3)大胆的改写

林纾的翻译在某种程度上属个人创作,对原作的大胆改写,在林译小说中随处可见。在翻译时,为了加强翻译小说的可读性,林纾根据读者的阅读习惯与口味,大胆地删除了原文的冗笔、赘笔或者无关紧要的描述和读者无法接受或理解的宗教、文化内容;在他认为原文不足的地方,又一时技痒,果断地替作者进行加工、润色或者改写。这是林纾在翻译过程中遵循的基本准则,也是他的翻译最为论者诟病之处。

四 深远的译界影响

尽管林纾的翻译因其大胆的改写和“不忠实于原文”遭到评论界的质疑,但瑕不掩瑜,林纾无疑是近代中国文学翻译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译者。

首先,通过一卷“断尽支那肠”的《巴黎茶花女遗事》,林纾第一次将外国小说介绍到了中国,震撼了当时的文坛。“五四”时期大多数作家大都通过林译小说开始接触外国文学。钱钟书先生童年时就因为“林译小说”而增强了学习外国文学的兴趣。中国很多近代文学家,如鲁迅、周作人、郭沫若、冰心、沈从文、叶圣陶等都曾有阅读林译小说的经历。

其次,林译小说成为“五四”时期译界最早借鉴的范本。尽管因为不懂外文,加上翻译速度过快,林纾的译作有意无意地存在一些错误和遗漏,但他的译作还是保持了原文的风格情调,大部分兼有文字和神韵之美,在翻译界和文学界受到了极大的青睐和广泛追捧。郑振铎在1924年写的《林琴南先生》中说:“中国近二十年译作小说者之多,差不多可以说大都是受林先生的感化与影响的。”

最后,林纾的翻译促进了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启发了“五四”的新文学。“五四”时期的不少作家在文体上直接受到了林译外国文学的影响,对促进中国文学的革新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王宁曾指出:“林纾是中国翻译史上的一位开拓者,同时也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一位先驱。他的翻译实际上推进了中国的文化现代性和中国现代文学话语建构的进程。”

出身贫寒的林纾,自强不息,虽无缘于官场,却始终心系国家、心忧天下。尽管老年思想日趋保守,但其爱国之心无可厚非。政坛上失意的林纾在文坛上颇有建树,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古文家和文学家。而最被世人津津乐道的是他在译界的杰出贡献:是中国翻译史上一位不懂外文,但翻译作品最多且颇具影响力的翻译家,他创造的“林译小说”影响了整整一个时代。观其一生,活跃在近代政坛、文坛和译界的林纾,经历了坎坷的人生,收获了巨大的成功,也遭致不少非议和诟病,堪称近代文化界奇人。

注:本文系华北科技学院校内科技基金资助项目“以中国近代翻译文学解读多元系统理论”(B09033)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欧阳健:《福州近代文化巨人林纾在民国》,《闽江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2] 张俊才:《徘徊在“共和老民”和“大清举人”之间——林纾晚年政治身份认同的矛盾与原因》,《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2期。

[3] 李家波:《从序、跋看林纾的翻译思想》,《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4] 张俊才:《林纾评传》,中华书局,2007年版。

[5] 钱钟书:《林纾的翻译》,罗新璋:《翻译论集》,商务印书局,1984年版。

[6] 郑振铎:《林琴南先生》,薛随之、张俊才编:《林纾研究资料》,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7] 王宁:《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化现代性》,《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作者简介:邹命贵,女,1980—,湖南衡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工作单位:华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奇人林纾翻译
我们班的俗世奇人
推荐书目《俗世奇人》
“俗班奇人”——舞王李
林纾当众烧借据
回望林纾:孝道、爱道与友道
外婆的荔枝,如何影响了林纾的人生观
拥抱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民国报界奇人黄伯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