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互批作文浅探

2013-04-29王三红

新课程学习·下 2013年5期
关键词:指导语文教学作文

王三红

摘 要:作为一名从教20余年的语文教师,批改学生作文是任务最重的事情。以前,作文都是一本本精批细改,白天改不说,还要把晚上和周末的时间搭上。但即使这样,效果却差强人意,学生往往只是看一下等级,瞥一下评语。这回跑题下回还是照旧。学生作文能力根本得不到明显提高。

关键词:互批互改;语文教学;作文;指导

老师的劳动成果得不到尊重,学生的写作水平得不到提高。在一次偶然上网中,阅读了教育名家魏书生为了提高学生的批改能力让学生互批作文的事迹后,我试行学生作文互批互改的方法,受益匪浅。具体做法如下:

一、躬亲示范

如果在从来还没自批或互批过的班级,突然让学生自己互批作文,他们一定会感到无所适从、无从下手。所以每学期的第一篇作文我一定要精心批改,从错字、病句、段落到眉批、总批,有等级,有指导,有激励,各个方面都给学生学习批改做借鉴榜样。

二、提出标准

在学生批改作文前,我先对作文批改亮出批改标准,以下十个方面是魏书生老师在指导学生自批互批作文时亮给学生的标准:1.格式是否正确;2.卷面是否整洁;3.找出错别字;4.修改病句;5.标点符号是否正确;6.看文章的中心是否鲜明、集中;7.看文章的选材:①是否围绕中心;②是否符合生活实际;③是否具有典型性;8.看文章结构:①层次段落是否清晰;②过渡是否自然;③开头和结尾是否照应;9.看表达方式;⒑看语言是否简练、通顺、准确。

三、指导方法

我是这样指导学生的:读第一遍,找出错别字、病句,看语句是否通顺,不通顺的句子试着改通顺;读第二遍,找出好词、好句,做批注,下眉批;读第三遍,看文章的段落是否条理清晰,中心是否鲜明,下总批。刚开始批阅作文时,有的学生不知道总批怎样写,写些什么内容,无从下手。我提示学生可以参照第一篇作文中老师的批改,在总批中指出文章的优点、缺点,也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或者激励的话语。另外,我还提示学生在下批语时要注意书写,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写出自己最拿手的字,学做小老师。

四、批改签名

为了增强学生批改的责任心,务必让学生在已批改的作文本上签上自己的大名,以便表彰先进,督促后学。

五、督促达标

因为在进行学生自批或互批作文之初,有不少学生随便应付交差了事,所以对学生已自批或互批的作文,还有必要再进行翻阅,查阅学生自批互批的效果,然后,在下次作文讲评课上,对不认真的学生进行通报和点评,对下一次的作文自批或互批将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学生互相批改作文有什么好处呢?在我的指导下,一个学期下来,我发现每个学生的写作水平都有了不同层次的提高,我也从中体会到许多益处。具体体现在:

1.经过多次批改实践,学生可以准确记住写作文的基本要求,而且对这些要求理解得越来越深刻,让学生更加明确作文的努力方向。有些学生对于作文应该怎么写的认识是模糊的,可能他自以为明确,但一旦到了评价别人作文的时候就显露出问题来了。为了让自己的评语准确,他必须弄清楚相关要求,不然评错了,会闹出笑话。当然,有时评语会出现分歧、争论,这是好现象,问题是越辩越明。争论问题可以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深刻。

2.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试想:学生每批改一篇作文至少要读三遍,三遍读过后就对文章有了较深刻的印象,再通过下批语,基本上就把所批改的文章记下来了。

3.促使学生自觉提高作文水平。某个学生在读了别人的作文后感叹说:“读你的文章,让我感到悲哀。你的文章写得太好了,对比你的文章,我才感到自己的文章是多么差劲。”这种感觉让学生有紧迫感,为了缩短与班级作文高手的差距,水平差的学生会自觉加强阅读和写作。一旦学生自己行动起来,你就不用担心他的作文水平提高不了了。每个人都有机会看到多名同学的作文,这样就会很容易发现、学习别人的长处。而对别人的缺点短处,自己也会引以为戒。

4.学生的书写有了明显的进步。试想:当学生批改作文时,他们的身份成了小老师,老师当然要比学生写得好,所以每位小老师写批语都是认认真真地写出最拿手的字。长此练习,不知不觉便养成了良好的书写习惯。

5.把老师从批改作文的苦海里解救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备课查资料,或者从事阅读写作。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如果语文老师疏于阅读和写作,那么写作水平自然会降低。另外,语文老师不写作,对学生作文评价的准确度和深刻度会大打折扣,对作文的指导也只能停留在理论的高度,脱离写作实际。让学生互批作文,教师就可以腾出时间对作文进行宏观调控,并从作业批改的大山重压下解放出来,进行自身的素质提升与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李义增.小学生作文个性化的实践思考.新课程:小学,2013(1).

猜你喜欢

指导语文教学作文
浅谈幼儿区域活动的指导与评价
高中历史“自主导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的高校钢琴教学探讨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