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2013-04-29邓凤艳
邓凤艳
摘 要: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有很多,其中非智力因素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化学教师应转变观念,在教学中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意志;情感
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全面发展,是时代的要求,是教师神圣的职责,而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心理学研究表明:非智力因素是人们学习的内在动力,它对一个人的事业的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非智力因素在人的学习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已经与智力因素同样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它在一定条件下,对学生的学业成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习的成功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智力因素包括智力、知识和能力属于心理结构系统。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情感、兴趣、意志、信心等,属于心理动力系统。本文就化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心理动因,是社会和学校对学生学习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或强或弱的推动作用。动机越强,学习起来越积极。具体说来,不同性质、不同水平的动机,在学习中的作用是不同的。动机越是远大、越是高尚,就越能推动人们坚持不懈、全力以赴地去追求。反之,如果目标浅显、低下,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那就难以唤起人们的热情,只要遇到困难便半途而废,因而难以脚踏实地去学习。所以,我们在平时的化学教学中,必须注意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鼓励他们为了将来更好地工作、造福人类、成为人们尊敬的有用人才而努力学习。例如讲石油时介绍我国石油资源丰富,但在新中国成立前帝国主义倾销“洋油”,说中国是“贫油国”,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先后开发和建设了大庆、华北、中原等石油基地,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而且每年还出口大量的石油。在讲到蛋白质时,可介绍1965年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具有生命活力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从而为生命的起源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在教学中通过这些实例的讲述,可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明确学习目的,自觉主动地学习。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谓兴趣,是指有选择地、积极愉快地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对知识的猎取、活动的成功、能力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当一个学生对某一学科发生兴趣时,他总是心情愉快地去学,而且一学就懂。学生对化学课的学习兴趣是从化学学科本身的知识特点、恰到好处的教学方法产生出来的。因而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实验、板书、板画、模型、故事、比喻、类比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科特点,在实验上下工夫,提高实验的艺术性,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励学生热爱化学可以起到良好的作用。如做一些小实验:清水变牛奶、烧不坏的手帕、红色的喷泉、魔棒点灯等诱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也可贯穿一些化学家的故事和化学常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苯”的结构时,可以介绍凯库勒通过梦的启示发现苯的环状结构,当然这与凯库勒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想象是分不开的。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和生动有趣的语言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感到听课是一种艺术享受。化学上常有一些概念和原理比较抽象,若采用照本宣科的方法,学生很难理解,在教学中也可让所教知识与现行的生产、生活结合起来。如讲物质的稳定性时,列举某农民不懂化学知识,见到NH4NO3结块,不好施肥,就用铁锤去砸,结果引起爆炸。讲到铝盐时,列举明矾作为油条、米粉等食品的改良剂和膨松剂的例子,同时指出长期摄入过量的铝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这样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
意志是意识的能动性的集中表现,它具有目的性和调控性,能催人奋进,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去实现既定目标的心理过程。实践表明,由于意志品质的差异,有的学生刻苦勤奋,面对困难时锲而不舍;有的学生则懒于钻研,学习消沉,态度不端正。这就要求教师要因人而异,重在引导。对智力水平较高、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应着重使他们在复杂的化学问题解决过程中磨炼意志,提高耐挫能力,进行创造性思维,自觉地向提高化学学习的“精度”“深度”和“新颖性”方向发展;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应耐心引导,使他们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克服知识和心理两方面的障碍,尝到成功甜头,并且持之以恒,养成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细心、稳定的心理品质。坚强的意志对学生会产生惊人的效果。因而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知识勇于追求,善于探索的精神。对那些“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同学要给予鼓励,决不能扼杀他们的探索欲。教学中可讲有关科学家为完成一个实验或一个课题,往往需要几年、几十年的时间,有的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付出血的代价。如讲甘油可制烈性炸药——硝化甘油,诺贝尔为研究它,进行了几百次试验,几次炸飞了实验室,甚至他的弟弟也被炸死,他就是冒着生命的危险,发明了装有雷酸汞的雷管终于解决了炸药的引爆难题。这一发明可以说是爆炸科学中一次重大突破。讲镭元素时,居里夫人为寻求这种元素购进几吨铀矿渣,终日用一根大铁棒在一口沸腾的大锅中搅拌,经过四年艰辛提炼,终于获得1克纯铀。她一生创造、发展了放射科学,长期无畏地研究强烈放射性物质,直至最后把生命贡献给了这门科学。通过这些例子可以培养学生为科学和真理献身的精神。培养学生的意志还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如对胆小的学生,可以鼓励他大胆做实验,不要怕失败;对于冒失的学生要培养他耐心细致的品质,可以教导他“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对于缺乏毅力的学生,应激发和培养他的坚韧精神,遇到化学难题不轻易告诉他如何解答,可让他冥思苦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答案。
四、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通过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在教学中,教师将情感传给学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起到感染作用和激励作用,融情于学习之中。同样,学生良好的情感反馈于教师,教师受到感染,又作用于教,从而形成师生情谊交融的境界。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才能使学生尊敬你、信任你,喜欢你所教的学科,乐意接受你所传授的知识,也只有全体教师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学生才能在学校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友好的师生情感可以使学生产生爱屋及乌的感受,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今天,化学教师更应该站在历史的高度,变化学课为思想品德培养课。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热情,培养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唤起他们乐于求知、奋发向上的追求。如讲解钠的化合物时,就要向学生介绍侯德榜的制碱法。1926年,他研制生产出“红三角”牌纯碱,荣获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奖,为殖民统治下的苦难深重的祖国赢得了荣誉。再如,讲到石灰石的性质时,教师动情地背诵明代爱国将领于谦的《石灰吟》,并用多媒体展示桂林七星岩溶洞奇特的景色,这样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其实化学课就好比是一块情感的绿洲,教师在教学中只有情理结合,倾注自己的情,倾注自己的爱,才能使这块绿洲中的花儿永远充满旺盛的活力。
总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的掌握,智力发展能力的提高,还要高度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创新的精神。
(作者单位 湖南省衡阳幼儿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