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事业单位人员管理与绩效分配
2013-04-29梁爱力
梁爱力
摘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主要包括行政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人员。奖励绩效机制主要是通过考核评估、行政职务管理、岗位责任兑现和员工奖惩等方面的构成。事业单位人员管理与绩效分配,直接影响到工作人员的热情和工作效率提升,所以新形势下,事业单位人员绩效激励应坚持“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应当建立现代事业管理制度;健全岗位管理体制,完善岗位、职务激励体制和完善考核机制、反馈体制,这才是绩效激励的关键。
关键词:事业单位;人员管理;绩效激励
如何使事业单位人员进行绩效激励与人员管理完美结合,使得人力资源最大限度地体现其自身价值,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深化事业单位人事改革,建立现代人事管理制度
从目前情况看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尽管大部分的事业单位都采用了一套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措施,但是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却缺乏管理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大多数管理者的思维还停留在传统的管理理念当中,绩效激励体制依然停留在形式层面上。尤其是在人力资源的分配及使用过程中,依然将人当作一种工具,凡事都以事为中心,而对人注重的仅仅是投入、使用及控制。 并未打破传统事业单位吃大锅饭的局面,从根本上不能完全调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切实推进事业单位用人机制改革,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人才的潜力和活力,必须在事业单位中建立长久的人才配置机制,一方面,事业单位可以通过绩效考核及时淘汰不合格员工,引进单位所需的优秀人才,通过岗位、职务、职称的调整变更给予员工激励,促进单位业务的健康开展。另一方面,员工可以摆脱以往 “铁饭碗”的思想,具备忧患意识,在工作岗位上奋力进取,在没有得到额外的福利和报酬的情况下同样实现奖励的目的。只有完善人事代理制度,才能确保人才配置机制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事业单位人才的管理,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人才战略和创新战略的实施。
二、健全岗位管理体制,完善岗位、职务激励体制
长期以来,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处于静止状态,岗位的设置与现实需求相差较大,造成了需求量大的岗位人员不足,身兼数职现象突出,待遇与劳动付出不成正比;而需求量较少的岗位人员冗余,过于清闲。除了岗位设置的弊端,岗位人员调动难,人员待遇变化审批程序繁琐,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人员干事创业的热情,因此完善的岗位、职务激励措施是绩效激励的关键。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应当树立唯才是用的人本思想,从员工和工作内容现实出发,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首先,人事管理应当摒弃职称与行政职务挂钩的观念,不迷信职称并根据职称高低而盲目给予相关待遇。职称是反映一个人的“专业技术或学术水平的等级”;职务则是指“职位规定应该担任的工作”。在人事管理中,通常是指在工作中所担任的职位,属于行政序列,不同职务只是代表职位的高低,不一定代表能力和水平的高低。所以在进行绩效激励的时候,应按岗位职能、贡献大小、工作业绩和工作强度等,进行合理绩效激励,并建立长效机制。
三、建立有效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和反馈机制
绩效考核机制是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程序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评估,要充分体现公平、公正。在规范事业单位工资、津贴制度的同时,逐步形成合理的绩效工资激励机制。不能仅从“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来考评,必须要全员参与制定考核细则,激发更多员工有发自内心的对单位热爱,有发自内心的主人公感觉,有充足的能量,有高度的责任感。 大家都认可了,就会积极主动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主动协作,互相帮助,对单位的健康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同时要建立完善反馈机制,应当根据岗位的实际情况预设绩效激励方式的比例与权重,通过口头反馈与书面反馈结合,员工反馈与领导反馈结合,公开反馈与匿名反馈相结合的立体反馈机制,达到有效准确的反馈目的。通过反馈机制的运用,促使人事管理工作及时调整绩效考核标准与激励形式。目前多数事业单位绩效激励都是以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为主,通过两者配合交叉使用,促使工作人员对岗位和单位产生强大的归属感与自豪感,真正发挥绩效激励的主导作用。
总之,只有创新事业单位人员管理制度,完善绩效激励分配制度,才能不断提高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