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教学情境 引导自主学习

2013-04-29宋海球

新课程学习·上 2013年5期
关键词:教学情境化学教学自主学习

宋海球

摘 要: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化学教学中利用、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是化学一线教师需要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化学教学;教学情境;自主学习

仔细分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学习方式的改革,提倡“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加强探究的力度,精心创设活动与探究的情境,以及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内容的选择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反映最新科技成果,并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实施化学教学的时候,应舍弃传统教学片面强调知识和技能目标的做法,必须把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放在首要的位置。因此,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创设奇趣情境

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总结自己的科学经历和科学成就时曾深刻地指出:“我没有特别的天赋,我只是有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是新异事物或未知领域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内驱力,是科学发明的巨大动力。牛顿由苹果落地而引发好奇,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由壶水开了而引发好奇,发明了蒸汽机;作为教师,应当把握学生的好奇心,尽力在课堂中创设一些让学生感到奇怪的情境,促使他们产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心理,进而使他们自主地探究学习。“奇趣”,指教师不照本宣科,其所授内容、教学方法、手段的不断更新与变化,使学生感到新奇、刺激、有趣、迷恋,从而引起学生的特别注意。例如,在引入新课时,我就常常会演示奇趣实验、讲述化学趣闻或是讲述生活中一些奇怪的现象,在开始上课时,就将学生的注意力紧紧抓住,使其充满好奇,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在上化学第一课时,我就用各种化学物质向学生展示了“水落花开绿叶出”“磨棒点灯”等奇异现象,紧紧扣住学生的心,使他们觉得化学是如此的神秘和有趣,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学习“燃烧和灭火”时,我就夸张地告诉学生:不用火柴、火机等工具,只要扇扇风就能将纸点着!这可炸开锅了,学生有的怀疑,有的根本不相信。趁此时机,我用沾有白磷二硫化碳溶液的滤纸在空中挥动,“纸真的着火啦”!听着学生惊叹,我又幽默地问学生:现在你们明白了什么叫“煽风点火”了吧?你们想知道这是怎么做的吗?答案就在我们的“燃烧和灭火”这一课中,就看谁能最先找出来!这样,学生心中的“好奇之火”也被充分点燃,他们迫不及待地阅读课本、与同学进行热烈的讨论,以寻找他们心中的答案!

二、创设疑问情境

初中学生的思维正处于朦胧发展阶段,在他们的头脑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为什么”。作为教师,要善于捕捉或设计学生的疑点,挖掘教材中可供质疑的内容而提出问题。设计认识冲突使学生产生疑惑和悬念,引起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地探索问题的正确答案,引导他们进行自主地学习。例如,在学习氧气的性质时,我为学生设计了如下的问题:

1.平时你们看见过或感觉到氧气的存在吗?

2.动物的生活和我们人类一样都离不开氧气,但鱼为什么能在水中生存呢?

3.如果水中有氧气,那么为什么那么多的鱼缸要用气泵等来增氧呢?

4.为什么用烧杯盖住的蜡烛火焰会逐渐变弱且最终会熄灭?

在一系列的问题中,学生会自觉地根据他们已有的知识,积极地思考、讨论,对各问题进行各种可能原因的设想,进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学习。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学习过程中,把氧气这种物质的神秘面纱层层剥离,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氧气“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但不是不溶于水),能帮助其他物质燃烧(支持燃烧),但本身并不能够燃烧”的这种真面目。

三、创设争论情境

“争”,是青少年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反应,也是课堂教学得以顺利推进的动力。我们可以在课前将学生分组或自由组合,或精心设计一些能“一石激起千层浪”的问题,或在学习研究中应发现的有争议问题做进一步深入研究,或进行小组学习竞赛活动,就会引起学生的“争”趣。在生与生的争论和组与组间的竞争中,有时师生可以共同讨论,有时教师也可以故意设错立疑,让学生辩正误、讲理由。这样让学生自由大胆发言、争辩,在争辩交锋中拓展思路,完善观点;同时教师适时点拔、适度解疑,使争论中学生思维的火花互相撞击,注意力高度集中,学习兴趣能进一步激发。例如,在学习完九年级上册全部内容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据某新闻媒体报道,某地一地下煤矿场在施工时发生特大的“瓦斯”(一种可燃性气体)爆炸事故,造成当时正在井中施工的一百多名工人无一幸免,全部丧生。事后经专家研究发现,这其中大多数死难者都不是被火直接烧死的。那么,你认为最有可能是什么原因令他们罹难的呢?请结合我们本学期学过的知识,谈谈你们的看法。这可真的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惋惜这些生命,并为这起事故而震惊的同时,对他们罹难原因的探究热情也空前的高涨,都能积极地回顾所学过的知识,各组的成员都在积极地讨论,组与组之间的争论声也此起彼伏:

“温度过高,热死的,因为物质燃烧放出大量的热……”

“呛死的,因为爆炸扬起太多的粉尘,堵塞了鼻子……”

“毒死的,因为煤的燃烧放出大量有毒气体如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

“闷死的,因为这种气体燃烧、爆炸消耗了井内的氧气,而人在井内无法呼吸……”

“他们怎么就不会用湿衣服捂住鼻子拼命地跑出来呢?……”

……

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究,在争论的过程中,不但使学生巩固了有关物质燃烧的现象、燃烧的条件、空气的污染、氧气的用途等等有关学过的知识,也加强了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了解了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他们解释问题的逻辑性和严密性。

四、创设应用情境

“用”就是理论联系实际,把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兴趣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会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当学生感到他所学的东西能够运用、解释某种现象或解决某一问题时,其兴奋与喜悦是无可比拟的,这会使他们兴趣盎然、不知疲倦,以致产生无穷动力。作为教师,要善于把所学的知识和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让学生有机会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例如,在学习空气成分这一内容时,我并不是让学生在实验室中拿出一个空集气瓶就进行实验,而是先引导学生回顾了生理卫生知识,人的正常生活需要空气成分的相对稳定,氧气含量过低会影响到人的正常生活,而我们的课室中有五六十个人,每个人又都需要氧气,那么当中的氧气含量会不会过低呢?之后,再要求每组的学生都去收集一瓶课室中的空气。然后再用一定的方法测定出样品中氧气的含量。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他们会想到各种收集课室内气体的方法,同时也能模仿课本的方法对其中氧气的含量进行测定,教学也就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再去认识更高层次问题的过程。“情境”对学习过程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创设特定情境,让学生在各种情境里激发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作一种“不协调”,造成心理悬念,使学生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通过“不协调—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就能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以“情境”为中心,围绕科学的并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情境”展开学习,也是科学探究学习的重要特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恰当的“情境”,通过“情境”启发学生积极的观察、思维,以“情境”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学生自主地学习,促进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罗德龙.中小学课堂教学方法与素质提高对策.湖北科学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 广东省惠东县平山谭公中学)

猜你喜欢

教学情境化学教学自主学习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多媒体技术与化学课堂教学
化学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构建
信息技术下的小学语文高效教学探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课堂情境教学模式刍议
小议初中英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