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文本研读走向深处

2013-04-29董彩芬

新课程学习·上 2013年5期
关键词:母鸡学案交流

董彩芬

近年来,小学语文教学开展了构建“生本课堂”“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凸显学生学习活动,提出了“导—学—展—评”的课堂教学思路。在这一教学模式下,学生交流展示环节是提升学生理解、感悟、表达能力的重要整合过程,教师若适时引导,文本研读就能由表及里,层层深入,达到实践性和综合性的高度。

一、把握三个关注,让自主学习为文本研读奠基

(一)学习活动中,关注问题的设计

问题设计要体现阅读教学理解整体到部分的原则,剥笋式地提出问题。例如《掌声》,围绕文本内容,依次提问,并观察学生学习表情,帮扶提示,点亮学生心灵:

1.课文围绕掌声讲了一件什么事?

2.英子以前是什么样的?后来为什么发生了变化?

3.两次掌声各代表什么?它又告诉了我们什么?

(二)学习活动中,关注学法的指导

小组合作成员程度不同,要求也不能相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时,老师要明确学习要求:

1.首先让学生独立阅读,并且通过认真思考,产生自己的答案;

2.组长组织小组成员交流,人人发言,交流过程要认真倾听,并及时修改自己的答案,达到实效。

(三)学习活动中,关注学情,落实目标

自学环节,教师要做好课堂指导,巡查学生活动,让学生按要求走进文本,认真去读,静心思考;

例:《爱如茉莉》一课,初读完成学习活动一:

场景一:妈妈告诉我真爱如茉莉,而我却认为真爱如 。

场景二: 。

场景三: 。

初次尝试这种教学模式时,由于没有形成好的学习习惯,有的学生在完成学案时,常常不去读课文,凭借预习印象或草率阅读就着急填写学案;有的学生虽然读了一次,但是仍然不能完成独学填写这个目标。教师要不遗余力地引导学生一起大声读课文,鼓励他们再次自由读课文,甚至多次默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逐一完成学案。

当然,学习方法的指导要随时渗透,真正做到:在学生需要时及时点拨,在学习转折处恰时推动,在学习升华时适时引领,催生儿童的言语智慧,提升其学习品质。

又如,小组合作交流时,教师要深入学生中间,促进学生帮扶合作,逐渐养成边倾听边思考的习惯,在产生新的思维活动时一定要动笔修改,力求从口语表达延伸到书面语表达的提升。

二、把握展示环节,把文本研读引向深处

(一)做一个倾听者,捕捉展示信息,评价激励

当学生在班级中展示学习情况时,教师要认真倾听,适时评价,努力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激励,并适时引导,让评价成为激发课堂高潮的一种动力、一种引力,让学生在过程中感受成功并不断成长。

例:《爱如茉莉》研读句子: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便直奔医院。

学案问题:你读懂了什么?你从哪里读懂的?你能把体会到的情感读给大家听吗?

生:我读懂了爸爸的心一下子到了妈妈的病床前,他也许在想,孩子他妈,你一定很难受吧!你能不能忍受?

补充发言,深入情境:爸爸也许在想,“对不起,我来晚了,让你一个人承受痛苦!”“都是我不好,没有照顾好你……”

发言进入高潮,此时,孩子们的心来到了这个普通的家庭,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动迭其间!老师们也感动在这种情感里。执课教师及时评价推波助澜,引领发言: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学生:爸爸的“直奔”中我看到爸爸跨过马路,穿过行人,飞奔着,顾不得危险,听不到那路上高声的叫卖,简直就是大步流星!三步并作两步走!

学生:我从“没有吃……也没听……”这两个词中体会到:此刻,爸爸一心惦念着病床上的妈妈,忘记了饥饿,忘记了疲劳……

紧接着,老师让学生深情阅读:请你读读这些句子,好吗?教师无需要求怎么去读,高潮处参与朗读,引领学生读出真实感受,此时,观察学生,声情并茂,他们就是主角。研读学习中,文本给予学生的一切就在于学生闪亮的眼神里、激动的表情里。

(二)做一个学习者,促进整合生成,及时引领

1.深度引领,走进文本

当学生汇报交流时,教师要充当一个学习者,在交流碰撞的过程中,积极发言,以展示不同的声音,在蹲下身子的同时,推动生成。

例:《去年的树》中,预设重点是用笔写一写鸟儿对着灯火唱歌时想什么,以培养学生书面语表达能力。但课堂实践中发现学生发言很关注语言表述。比如,学生注意到:称大门为“门先生”,还称为“您”,说明大门很旧、很老、年长、说话有分量,读得时候竟然注意到了门先生的身份!所以教师要关注文本语言的表述,例如,设计问话前填写提示语,以揣摩树与鸟儿对话时的情感:

树( )对鸟儿说:“再见了,小鸟!明年请你再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鸟儿( )说:“好,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学生添加说话语气的时候领悟到:树深情的问话中,饱含着多少留恋!而鸟儿坚定的回答又给了大树郑重的承诺!

师深度引领:“为什么它们会有这么深的情谊?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再次阅读课文,找到两个“天天”,想象大树与小鸟之间每天可能发生的故事,补白课文中言虽尽而意无穷的广阔生活情境。此刻,学生来到了大树与小鸟的身边,心灵深处埋下了友情的种子,为后来小鸟信守诺言而千方百计找大树的学习奠基。两个“天天”的深处是情真意切,饱含着多少日积月累的相处!

无疑,教师推动思维促进新的生成,引领学生由文本的表层逐渐走向深度,意义重大。

2.延伸生成,拓宽文本走向

在生成性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提问难免幼稚,甚至有点“傻气”。面对这些不期而至的小插曲,教师要善于发现它们背后隐含的价值,引领学生在有价值的问题上进行探究,在探究中学会思考;或者有意设计文本生成的延伸,让学生走向生活去观察、去领悟,让学生享受学习过程带来的魅力和激情。例如,《母鸡》一课中,正是教师在课堂中,抓住精彩生成,巧妙地点拨,睿智地启发,然后加上风趣的讲解,让学生互动起来,实现文本心与心的交流,深层次的对话,从而达到“更上一层楼”的教学效果。

例:《母鸡》一课,是围绕什么来赞美母鸡的?并提出学习问题: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找到“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这个中心段,除了让学生读文本,以自己的体会,追寻作者文本中对母鸡的具体描写,教师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以“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为中心句,仿照课文风格,描写生活中看到的母鸡的形象,表现母鸡的伟大!这样的生成、拓展,延伸了文本的内涵。

再度升华,让学生围绕“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谈谈母亲与英雄这几个词中还有什么深意?回家观察自己的母亲,用平凡的事例来描写自己的母亲。观察生活中每一位母亲,想象大自然生灵中所有的母性表现出的伟大母爱,并写感受,写日记!以小练笔的方法,让伟大的母爱在学生的心灵中具体化,并内化成自己的感悟。

走向文本研读的深处,与学生重新审视课文,读出来的就不是简单的文字,而是真情实感!无需指导朗读,感动之处自然真情流露!

这种师生之间的心灵交融,是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心灵碰撞,是作者之情、文本之情、学生之情、教师之情汇流而成的生命润泽。语文课堂教育的最大魅力在于:体现出“人文关怀”“放射出人性光芒”,使学生置身于一个有血有肉的精神境界之中,这才是语文课堂的最高境界!而把握课堂,把文本研读引向深度,是实现语文最高境界的途径之一。

作者简介:山西省武乡县教研室特级教师

(作者单位 山西省武乡县教研室)

猜你喜欢

母鸡学案交流
母鸡
如此交流,太暖!
母鸡下蛋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乡愁导学案
母鸡
“比例尺(一)”导学案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
学案“三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