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在高中政治课堂的应用
2013-04-29赵红梅
赵红梅
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因此,采取各种手段创设各种全新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高中政治课的学习兴趣,就成为一线教师不断探索不断研究的问题。
一、教学情境创设的具体方式
1.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创设“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教学情境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点在于: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并促进理性认识的发展。这一点和我们倡导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三贴近原则是完全吻合的。
例如,在学到生活与哲学模块中的“事物发展的状态”这一知识时,如果完全按照教材的逻辑顺序来讲,学生对量变与质变的含义和特征就很难理解,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思路“什么是量、什么是质——什么是量变、什么是质变——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也就是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量变质变的概念,一定要让他们理解事物的量与质。于是我引导学生分析“人的量与质”“国家的量与质”“大树的量与质”,让学生认识到“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量与质”,进而给他们设计一系列问题:“一个人从婴幼儿时期长到青年时期、中年时期是量变还是质变”“小树长成参天大树是量变还是质变”“人的驾鹤西去最终离世是量变还是质变”“大树加工成课桌是量变还是质变”,引导他们思考量变和质变这两个核心概念的内涵,在此基础上也就很自然地让学生自己归纳出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这个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计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学生非常轻松地就完成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政治课堂教学情境的设计要特别致力于生活现象与学科知识、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的有机结合,使学生逐步学会对哲学概念内涵的深入理解,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2.善于抓住教学情境的另一个维度——“情”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好:“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赞科夫也指出:“教学法一旦能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要用自己极大的感染力使学生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感,最终帮助学生体会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发现学科自身的魅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和热情。
如,在生活与哲学模块教学过程中,我通过“中国和美国综合国力的比较”,引导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通过“甘苦人生”领悟矛盾的对立统一,通过“蝴蝶效应”和人的“角色紧张”感知“联系的普遍性”,通过孔繁森、罗阳等模范人物的事迹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在于奉献,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等,这就使学生深深地感觉到哲学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哲学,哲学知识丰富了自己的人生,丰富了自己的世界。
二、正确认识创设教学情境的作用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我们一线教师的重要追求。教学情境的作用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教学情境能够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按照教材的本来面目把确定的结论直接教给学生,学生就会真正地陷入到知识的大海中“茫茫然”了,当然就削减了他们的学习热情。相反,我们如果为他们创设出模拟生活的教学情境,给他们提供一些开放性、生活性、现实性的信息,引导他们思考问题,让他们感觉到智力活动的乐趣,学习效果当然不同。
2.创设教学情境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提升其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杜威在他的“五步思维法”中指出,思维活动可分为五步:第一步:问题。第二步:观察。第三步:假定。第四步:推理。第五步:检验。教学情境的核心是与设计知识相对应的问题,因此,创设教学情境能够模拟地回溯知识产生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发展思维能力。
3.创设教学情境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比较强烈的情感共鸣,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
学习情境把抽象的知识转变成有血有肉的生活事件,而生活事件中均包含或强烈或含蓄的情感因素,因此,创设、呈现教学情境,有利于克服纯粹认知活动的缺陷,使学习成为一种包括情感体验在内的综合性活动,对于提高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总之,恰当的教学情境创设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学习的有效性,更有利于我们教师突破教学难点,因此,我们必须本着务实的态度,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为学生创设有意义的教学情境,提升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 北京市大峪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