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文脉 品语言 立形象 悟情感

2013-04-29林燕

新课程学习·下 2013年5期
关键词:表达技巧脉络人物形象

林燕

摘 要:在现行的小学教材中,散文篇目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尤其是叙事性散文,它是散文中的一种基础文体,往往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侧重于在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抒发作者某种特定的感受和情思。如果教师能够把握住这一文体的基本规律,对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赏析叙事性散文都会产生巨大的作用。

关键词:叙事性散文;脉络;表达技巧;人物形象;情感

一、把握叙事线索,理清行文脉络

叙事性散文往往有明晰的线索,它是贯穿故事情节始终的脉络。这个脉络既包括事件发生的顺序,也包括作者的思想情感在行文中的自然发展。理清文章脉络,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大意,也为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更是对作者谋篇布局特色的鉴赏。因此,把握叙事的线索,是解读叙事性散文的关键。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梅花魂》一课,“梅花”这一特定事物,是贯穿全文的叙述线索。作者围绕“梅花”回忆和怀念外祖父教“我”读唐诗宋词,因“我”弄脏墨梅图而生气,因年迈不能回国而哭泣,临别前送“我”墨梅图,开船前送“我”绣着梅花的手绢这样五件小事。“梅花”作为文章的线索是相对明显突出的,但却不是唯一的。“魂”作为文眼,是作者体会外祖父心灵世界的情感轨迹。主要表现在外祖父三次落泪:读诗时无声地落泪,不能回国时呜呜地哭泣,送别时泪眼蒙胧。它们都表明了外祖父渴望回国返乡的强烈感情,也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位眷恋祖国的海外游子形象。如果把五件小事看作事情发展的明线,那么外祖父的三次落泪则是一条藏在事情发展背后的感情变化的暗线。一明一暗两条线索互为映衬,以“眷恋”祖国这根主线来统领全文,以一个个小故事为切入点,就可以将五个板块串联起来,自然也使学生分清层次、理清脉络,领会作者在看似平静的叙事中所蕴含的情感。

叙事性散文的线索形式还有很多,有的以时间先后顺序为线索,有的以人物心理活动为线索,有的以事情发展顺序为线索。但总的来说,这类文章重在情节的组织和铺展,基本上可以从情节方面寻找线索。

二、品味语言特色,揣摩表达技巧

散文教学,品尝语言美是重点。每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在言语形式的运用上都有其独特之处,这往往又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点。因此,我们可以抓住典型的叙事片段,开展词句分析、语言体味的活动過程。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触摸春天》一课,作者主要描写了安静这个盲女孩流连花香、触摸蝴蝶、放飞生命的感人场景,在字里行间流露着感动与震撼。将自己的所见和所感结合表达是本课最特殊的表达方式。为此,我是这样开展教学的:

1.学习描摹场面的语句

①课文哪些语句在写“我”看到盲童在花丛中穿梭,竟然拢住了一只蝴蝶,最后又将它放了的整个经过呢?默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

②交流画出的语句,串联成一段通顺的话。

③用自己的语言说说看到的画面。

2.学习表达感受的方法

①语段中其他语句写了什么?

②自读课文,关注写作者想到的句子,用一个词概括作者的内心世界。

③以第四自然段为突破口,研究作者的内心感动、震撼是怎样表达的?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教师引说:作者看到 ,他不禁感叹 ;看到 ,他想到 。作者的感想是怎么来的?(有感而发,所想是由所见而引起的。)

④迁移学习:像这样把看到的和想到的结合起来写的段落在课文中还有几处,选一个这样的自然段,找一找写感受的语句,议一议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想,可以用“看到……作者想到……”来说。

⑤小结:只有真真切切地看到了,由此产生的发自内心的想法,才是真感情。为表达特定的情感,作者往往会采用最合适的表达方式。如《窃读记》一文,可以抓住“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走我吧?”等句子,揣摩自语式的独白这一心理描写的表达方式。再如《为此》,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一篇叙事性散文在语言上的独特之处,带领学生揣摩文章的表达技巧。

三、还原片段场景,把握人物形象

很多叙事性散文,是由一个个特定镜头组成的,教学中要抓住这些特写镜头,鼓励学生展开想象,把它们还原为一个个动人的场景,产生如临其境、如睹其人的感觉,使散文中的“形”栩栩如生地展现在面前。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父亲的形象聚集在三个场景的描写中:面对废墟,坚定站立;不顾劝阻,坚持挖掘;夜以继日,伤痕累累。透过三个场景,我们看到了一位了不起的、伟大的父亲,但对学生而言,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怎样让父亲的形象在学生心中立起来呢?在教学第三个场景时,我通过呈现画面,鼓励学生想象等方式,努力还原父亲救儿不懈努力的画面。

当其他的家长都绝望地离开的时候,父亲在挖掘;当救火队长、警察都劝他离开的时候,父亲在挖掘;当人们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而精神失常的时候,父亲仍在挖掘。1小时过去了,父亲埋头挖掘(怎么样),他在想(儿子在等着我,孩子的生命还有希望);2小时过去了,父亲 ,他在想 ;8小时过去了,父亲 ,他在想 ;16小时过去了,父亲 ,他在想 ;24小时过去了,父亲 ,他在想 ;36小时过去了,父亲 ,他在想 。

这一场景的还原,是为了让学生想象父亲越来越累、越来越艰难的神态、动作,感受父亲越来越焦虑、越来越无助的心理变化。走进父亲内心,想象文字背后发生的事情,凸显的是一个锲而不舍、坚毅如山的父亲形象。把父爱具体化、立体化了,于学生来说,是可触摸的“形”。

四、展开心灵对话,感悟文章情感

叙事性散文中的情,它们往往打上了作者独特的主观的情感。因此,我们只有真正进入作者的主观世界中,与作者同欢喜、共忧患,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感情,感受作者的情怀,进一步理解叙事性散文内在的韵味。

如《慈母情深》一文,我以“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这一复沓句为教学着力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并从文中找出其他感动的细节,也用“ ,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表达,学生自然能感悟到作者在看到母亲工作场景时的那份震撼,自然也能体会到后文母亲用龟裂的双手掏出揉皱了的一元五角毛票给他,并且说“我很高兴他看书”时的感动。不仅如此,还可以通过介绍作者梁晓声所处的时代、他的生活经历等写作背景,使学生更深刻地把握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情感。

在叙事性散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各种形式与作者展开充分的心灵对话,从而感受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受到情感的熏陶。

寻文脉,品语言,立形象,悟情感,是我对散文教学方法的一点粗浅认识。只要我们牢牢把握叙事性散文的基本特征,一定能教出它的韵味。

参考文献:

徐俊英.叙事性散文三步教学模式探究.成才之路,2012(13).

猜你喜欢

表达技巧脉络人物形象
福州吟诵调留存脉络梳理
延安时期的党建“脉络”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The Expression of British Humor in Downton Abbey
职业能力大赛视角下辅导员有声语言表达技巧探析
感悟平淡中生命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