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生物课堂小组合作的有效参与策略
2013-04-29张金波
张金波
摘 要:生物教学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存在着学生参与有效性不高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对多年在实践中使用的提高小组合作有效参与的一些策略做了一些分析。涉及分组与管理、激发合作兴趣、把握合作学习的内容和时机三个方面。
关键词:课堂教学;小组合作;有效参与;应对策略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
小组合作学习相对于竞争性学习和个体化学习,它更能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和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从而更好地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
一、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参与有效性不高的表现
从新课程改革伊始,我们就把小组合作学习应用到教学实践之中。在领略了其诸多优点的同时,我们也发现存在的一些问题,学生参与的有效性不高就是其中之一。下面是在我的生物课堂或在听课中碰到的一些情形:
(一)没有讨论
教师布置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后,有些小组从头至尾,没有学生发言,有些学生好像在自己学习,有些学生则在发呆。
(二)浑水摸鱼
有些小组场面热闹,但当你细心去听,却发现他们谈论的大多是闲话,或讨论的不是重点问题。
(三)少数人发言
有些小组只有其中一两个人在讨论发言,其他人或者只是旁听,或者在发呆,有些人干脆就置身事外。有些组则是个别优生唱独角戏,其没有说话的机会。
二、提高小组合作有效参与的策略
笔者通过调查研究认为,小组合作无效或低效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分组和小组管理上存在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对合作内容及合作时机上的把握欠妥当。针对上述问题,笔者采取了一些改进措施,取得了一些效果。现就这些措施做个陈述,希望得到广大同行的指点,以切实提高小组合作参与的有效、高效。
(一)合理分组及有效管理
1.真正做到异质分组
分组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业成绩、心理特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领导能力、管理能力、家庭情况、胆量等方面的差异,真正做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建议班主任在初始分组一段时间、了解到学生更多的信息后,对小组进行调整,让每个小组尽量都有性格外向的学生,每个小组要尽量都要有领导、组织能力比较强的学生。
实际上,分组很难一步到位,通常都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通过多次调整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状态。
2.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合作学习参与的有效性与学生对小组的责任心、归属感密切相关。强烈的责任心、归属感是组员发自内心地为小组尽力、热衷小组各项活动、关注小组荣辱的强大动力,是顺利完成小组各项任务的重要保证。分工不明确必然会导致互相推诿,责任感缺失。
小组分工要求每个组员都有职位并且挂牌。职位可设小组长(全面负责)、书记员、纪律监督员、家庭联络员、时间控制员、声音控制员等,人人有责。小组职位实行定期轮换(一周或两周),以实现组内成员地位的平等,同时也可让其从中学习换位思考,体谅他人。首任组长任职时间应该长一些。
3.建立合作规则,培养合作技能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范的小组活动必然是自由散漫的。前述小组合作学习局面混乱、参与低效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小组合作无章可循,不会合作。因此,需要建立一套规则,让学生明晰小组合作的要求、程序和方法,并通过训练内化为自然的行动。小组合作规则应包括职责的履行、学习的纪律、合作的程序、合作的礼仪、机会的均等、集体的意识、团队的互助等。规则的熟练应用需要时间,生物课少,要积极争取班主任的帮助,在各科教学中同步实施。
4.建立科学的评价、奖励机制
评价能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优点与缺点,判断自己行为的对与错,从而做出坚持或改变自己行为的决定。小组合作评价要求评价主体要多元化,把个人自评、组内互评(小组对每个组员的评价)、小组自评(小组对本组的自我评价)、组间互评及教师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力求评价全面、准确、公正、客观。后三种评价均进行小组捆绑。评价内容包括纪律表现、合作态度、参与面、互帮互学、展示水平、合作效率等,注重评价过程。评价的具体操作方式可在量化评分的基础上召开组内或班级交流会,让大家谈感受、谈存在问题、谈如何改进。
为了强化评价效果,激发合作兴趣,维持合作热情,应依据评价结果进行适当奖励。奖励方式应多种多样,可口头表扬、鼓掌祝贺、颁发荣誉证书、学校板报或网站宣传、给家长发祝贺短信、升旗礼或校会表扬、发奖品、在班级或学校作经验介绍、与老师甚至校长一起共餐等。
(二)创设情境,激发合作学习的热情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欲和求学欲激发出来。”教师应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带着兴奋、愉快的情绪走进小组合作的世界。在学习《人的性别遗传》一节时,我先播放了一条《妻子连生女孩被丈夫割掉双耳》的新闻短片。看片过程中,学生情绪激动,纷纷指责那个无知的丈夫,趁此情境,我抛出问题:“如果你是这个村的妇女主任,你该如何让这个丈夫明白生女孩不是妻子的责任?”要求大家通过合作学习后回答这个问题。看完短片,学生个个热情高涨、精神饱满,这种状态下学生不但视野开阔、思维敏捷,而且也很乐意接受学习任务。所以,学生学习表现积极,完成任务快。
创设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风趣幽默的语言,联系生活的新闻、故事、视频、动画素材,引人入胜的实验,奇特新颖的问题等等都可以达到激趣的效果,可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进行选择。
(三)把握好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及时机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但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时机需仔细斟酌。
1.做某些无法独立完成的实验时进行合作
像测量胸围差、测量反应速度、模拟保护色的形成实验,学生无法自己独立完成,需要进行小组合作。
2.制定探究实验或调查活动方案时进行合作
基于学生的知识、能力,学生独立制定的探究实验方案或调查方案往往都不完善,有时还漏洞百出。因此,在制定方案时,教师可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组织合作交流,使各自的方案在合作互助中得到完善。
3.碰到难点问题时进行合作
碰到难点问题时学生有最强的合作愿望,教师此时应及时组织合作。由于思维的多元性,在交流过程中学生能互相启发、打开思路,从而找到突破口。在鸟善于飞行原因的探究中,课本只提供了“鸟有许多气囊与肺相连”这样的事实,再没其他说明。当我们把“气囊对鸟类擅于飞行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抛给学生时,他们苦思冥想无从突破,这时小组合作正是他们强烈的心理需求。当然,对于难度太大的问题教师需要做适当的启发、引导。而离最近发展区太远的问题则不宜合作,以免打击学生的信心。
4.碰到发散性思维问题时进行合作
一个人的思维、见识等都是有限的,发散性思维问题适合开展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可以使每个人都得到更多的答案,得到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思维受到启发,创新意识增强。学习《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时,通过合作学习获得的答案要比单独学习的要多许多。
5.学习适合通过角色扮演来完成的内容时进行合作
角色扮演能促进学生语言表达、思维、情感等多方面的发展,是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式。挖掘教材,其实生物课有许多内容适合采用角色扮演。八年级生物(上册)要求《辩论和协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这个内容进行角色扮演。我们可设置三种角色:以市长等为代表的行政官员、当地农民、以环保局为代表的执法者,每种角色两个组员扮演。各组课前按照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广泛搜集资料,并认真彩排,课堂上进行展示,其他组及老师做评委,各组表演完后别组学生再进行点评。研究表明,通过角色扮演学习的知识学生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
6.复习时通过小组合作共建知识体系
很多学生说复习课枯燥乏味。无论从内容还是教学方法、手段上,复习课都已经没有了新鲜感。要想上好复习课,的确需要教师们费一番心思。笔者发现,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主导复习的复习课学生更加喜欢。在复习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时,我把本单元划分为细菌真菌的生殖、植物的生殖等七部分,分给各小组,组内又将任务分给组员。要求各组课前做好充分复习。
卡耐基有一个著名的观点: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是基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85%要靠人际关系,即与人相处和合作的品德、能力。因此,我们要尽力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想方设法提高小组合作参与的有效性,实现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恩山,方红峰,郑春和.生物教学研究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黄正夫.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4]乔林福,姜祺,詹建波.课堂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及改进对策.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