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两”也可“拨千斤”

2013-04-29谢晓云

语文建设 2013年5期
关键词:好戏虚词孔乙己

谢晓云

在初中阶段,许多语文老师认为虚词充其量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配角”。因为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主要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于是,他们自觉不自觉地把虚词置于爱理不理的境地,更不用谈去探究其在语境中的精妙所在、引导学生品味其中深厚的意蕴了。殊不知,虚词在语法地位上的弱势并不影响其在语境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虽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卻担当着“四两拨千斤”的角色。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自觉地关注虚词,并且发掘虚词在语境中蕴藏的潜力,应该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职责。

首先,让我们来读一个历史故事,初步感受一下虚词的魅力:

明末大臣洪成畴,素以忠节自诩,故在厅堂的正中央亲书一联:“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后来,他在松山一战中败于清军,自己被俘后又变节向清朝称臣了。这时,有人看他变节如此突然,便在这副对联的尾上各添一字,改为:“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矣”“乎”两个虚词的增添,可谓是画龙点睛之笔,表达出了两种不同的语气。于是,妙不可言的讽刺效果由此产生,修改者对洪承畴的厌恶和不齿也宣泄无遗了。

下面,我们用教材中的例子进一步发掘虚词在语境中蕴藏的潜力:

七年级课文《蝉》,简短的三百来字传递出要好好活的道理。表面上看,初一学生要理解这篇文章是不费力的,但要真正体会作者传情达意的关键所在,卻是不容易的。其实,只要扣住躲在字间的虚词即可达到事半功倍之效。蝉的“烦人”贯穿文章前半部分。比如“杜鹃花还没零落,就听见断断续续的蝉声了。近月来,窗外的蝉更知知不休的,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一句,删去虚词“还”“就”“更”“很”,就难以让人体会到蝉的“烦人”。

文章下半篇有关“宽恕”蝉的话中,如“那么小,声音卻那么的响,竟响彻一个夏天!”“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其中的“竟”“才”和“就”让我们理解了作者的感情为什么会发生变化,为什么会宽恕蝉。

在语言运用上,鲁迅先生将虚词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他在《社戏》的结尾这样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过那夜似的好戏了!”其中有两个虚词——“再”,充分表露出了作者对“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的爱恋与怀念。教学时通过抓住虚词设计朗读可以使这种情感充分形象化,既能使学生未入文章先有情,又能使教学牵一发而动全身。

在《孔乙己》一文的结尾,他是这样写的:“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其中,“终于”一词,足以让我们推见“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的孔乙己的结局之悲惨。而“大约”和“的确”两个虚词看似矛盾,其实是意味深长的。因为孔乙己只不过是个可有可无的小人物,没有人会去关心他,谁都无法知道他是死是活,所以只能说“大约”。又因为孔乙己是一个好吃懒做的人,只要有一口气,爬也要爬来喝上一口的,一年多的时间始终不见他露面,那他应该是“的确”死了。这几个虚词,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孔乙己的悲惨命运。

猜你喜欢

好戏虚词孔乙己
一场好戏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扮好“六种角色”唱出“一台好戏”
基于混合策略的藏文虚词识别方法
一出好戏
黄渤的“一出好戏”
孔乙己(下)
孔乙己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
虚词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