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PISA测试看课标中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2013-04-29张年东荣维东

语文建设 2013年5期
关键词:连续性学段课程标准

张年东 荣维东

PISA(Programme for Intem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的缩写)测试基于终身学习的动态模型进行设计,它的测试包括阅读、数学和科学三大领域。测评试图反映以下问题:(1)学校教学努力的方向以及课程的优势和劣势,是否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有效?(2)什么样的教育体制和教学实践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不利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效果?(3)学校资源的质量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这些评估反映着青少年的发展状况和应对未来生活的能力,为此各国均高度重视并加强对PISA的研究。

在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的第三学段(5-6年级)的阅读一项中提到“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在第四学段的阅读中提到“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从《课程标准》中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重视不难看出,这很大程度上受到了PISA测试的影响。但《课程标准》中并没有对“非连续性文本”作详细的解释和说明,在这种情况下去谈“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无疑是不清楚、不透彻的。似乎我们只是从PISA测试中引进了“非连续性文本”的字面意思,便搬到我国的语文学科的语境中来,却没有深刻体会到PISA阅读评价的精髓。欲想说清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必先追溯其来源,然后再澄清两个概念的内涵:一个是PISA中的“阅读”,另一个则是PISA中的“非连续性文本”。

一、PISA测试三大领域的划分

PISA把整个测试分为三大领域(阅读、数学、科学)进行,这三大领域是从生活出发,对学生个人参与社会生活进行的三维划分,是体现了个人全面发展的一种划分方式。PISA所分的三大领域比目前我国所实行的分科教学和测试的内涵要宽泛得多,它更多的是一种从生活实践出发的综合的视角,把各个学科知识进行整合,然后分别统摄到阅读、数学和科学这三大领域之下。PISA评估体系中的阅读测试比我国语文学科阅读所涉及的内容更为丰富,它不只涉及语文这一科的知识,还涉及数学中对数据列表的理解、地理中对地图的理解、对网络中各种信息类文本的理解等等。同样,通过阅读PISA测试的报告我们也发现,在数学和科学这两大测试领域下也存在对各种图形图表的阅读理解。PISA测试对“阅读素养”的定义不仅仅只对信息的解码和字面的理解,而是更注重实际应用。在PISA阅读测试中把阅读素养定义为:理解、运用和反思文本,为了增长知识,发展潜能和参与社会,达成个人目标。

这里的阅读更多指的是面对真实生活情境时各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所以PISA阅读测试中更强调阅读的情境性,它把阅读情境分为个人的、公共的、工作或职业的、教育的四个方面。而在我国《课程标准》中,则没有重视真实的情境。当我们还未完全理解的时候就将PISA中的阅读收录到语文学科教学中阅读的麾下。凡是“阅读”都归为语文想必不会太错,但会让语文难以承受其重。将PISA中宏大的阅读评估体系用几句话便穿插到课程标准中去,不曾比较语文的阅读内涵和PISA测试的阅读内涵之间到底存在什么关系,就将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归入语文教学的阅读概念之下,这是一种典型的“拿来主义”。

二、PISA中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探析

(一)文本的分类

在PISA测试的三大领域中,每个领域都包含三个维度:知识的内容和结构维度、运用过程维度、在现实情境中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运用维度。非连续性文本属于文本内容和结构维度之下,与连续性文本并列。PISA测试主要从文本格式的角度对文本进行分类,在2000-2006年的三轮测试中将文本分成连续性文本(continuous text)和非连续性文本(no-confnuous text)两种格式。连续性文本包括记叙文、说明文、散文等。“非连续性文本,如大家所熟悉的学术论文引文,它由不连续的文本组织而成,与连续性文本相比,它有不同的阅读方法和途径。如果句子算作是最小的连续文本单元,那么非连续文本则是由数字清单组成。它们有的是单个数字,有的是数字列表,有的则可能是几种数字列表的组合。非连续性文本如列表、表格、图表、时间表、目录、指数(指标)表等,它们分布在电子媒体和打印的纸质材料中。”对于读者来讲,阅读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需要不同的阅读知识和阅读策略。

而到2009年的PISA测试中便丰富了文本的分类,在原有连续性与非连续性文本的基础上增加了混合文本和多重文本两种格式,如下表所示。将既包含连续性文本元素又包含非连续性文本元素的文本称为“混合文本”。在纸质媒体中,如报告、参考书、报纸等,在数字媒体中如电子邮件、论坛、网页等。而多重文本所涉及的内容则更多。

(二)文本阅读的情感态度

在PISA2000-2006测试中,对阅读的解释是:“运用和反思书面文本,以增进知识,发挥潜能,参与社会,实现个人目标。到PISA2009对阅读素养的定义已有进一步发展,指出阅读是理解、运用、反思并积极参与阅读书面文本,以增进知识,发挥潜能,参与社会,实现个人的目标。”与PISA2000-2006测试相比,PISA2009的测试则增加了阅读的情感态度因素,提出了积极参与阅读书面文本。在整个的PISA阅读测试中更强调阅读是为了发展潜能、参与社会,实现个人的目标,把阅读与树人直接联系起来。

(三)文本阅读的反思精神

在阅读测试中,PISA2000-2006包括以下五项指标:提取信息、形成对篇章的整体理解、阐释篇章中的信息、反思和评价篇章内容、反思和评价篇章的形式。PISA2009阅读测试则将其合并为三项:进入和提取文本信息、整合与阐释文本、反思与评价文本。在PISA2009的三项指标中,其核心在整合与阐释、反思与评价这两项上。前一项是要对篇章内部的信息进行梳理,后一项则需要运用篇章内的知识以及与篇章相关的外在的知识、观点或态度,形成对文本的反思和评价。这是一种批判性思维,是阅读的最高境界,它需要从文本中跳离出来以俯视的眼光或其他视角来对文本进行批判反思,这种反思更具社会性意义,更利于人的成长和独立思维的形成,更具育人价值。

三、《课程标准》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概念的引用

(一)非连续性文本的模糊引介

《课程标准》中第三学段(5-6年级)提到,“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从PISA文本的分类来看,这种图文组合材料则不属于非连续性文本,而应是PISA2009中的混合文本,它既包含了连续性文本元素又包含了图表等非连续性元素。在第四学段(7-9年级)中提到的“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则偏向于PISA2009中的多重文本。由此看出,《课程标准》并未解释清楚非连续性文本的内涵,只取其名未得其意,只是在其难度梯度上有所体现,由第三学段的混合文本逐渐过渡到第四学段的多重文本,难度逐渐加大。第四学段毕业的学生刚好15岁,与参加PISA测试的学生的年龄一致。

(二)文本阅读情感态度的背离

在文本阅读的情感态度方面,我国的《课程标准》对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要求只强调阅读与文本意义相连,这种意义似乎是既定在文本之中的,而不是学生主动参与建构的,完全没顾及学生阅读时的情感态度,没有考虑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存在。不只非连续性文本如此,传统的文本也是这样。中小学都用大量的阅读习题对学生狂轰滥炸,只求卷面答题的分数和答题的套路规范,而学生的情感态度却在习题的蹂躏下遭受损害。

(三)对文本阅读“反思精神”的反思

在《课程标准》中,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只强调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这里的“有意义”多指参考答案中所规定的意义)的结论,由于结论仅限于文本,思维只能在文本中打转,创新不够。而且也未指出思维被文本本身所禁锢,没有强调反思和批判,这种文本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与PISA中阅读贴近生活的要求还有距离。

不过,通过《课程标准》提到的非连续性文本,我们看到了课标制定者深受PISA测试的影响,同时也看到了他们力图扭转阅读只停留在传统文本上的状况的一种努力。但是对非连续性文本未加解释、定义和对比就写进课程标准显然是十分仓促的,这个概念需要加以澄清和进一步解释。在学术探究上我们可以从PISA的视角对其讨论,但却不能完全依附于PISA来解释我国课标中的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

四、非连续性文本在《课程标准》中的理性阐释

基于以上对PISA阅读测试和《课程标准》中对非连续性文本的讨论,这里有必要界定一下何为非连续性文本。在PISA中,对非连续性文本并没有作明确的规定,而只是用否定句式进行了描述:“与连续文本形式不同,不是以句子为最小单位,需要不同于连续文本的阅读策略的文本,也可看作是由表单构成的文本”,并且列举了哪些文本属于连续性文本,哪些文本属于非连续性文本。其实在我国语文教材和语文试卷中,非连续性文本早已有之,如小学的看图写话、中学的读图作文等。只不过以前没有把这种图画的呈现形式看成是一种特别类型的文本。这主要是由于人们对“文本”一词的理解。“文本”一词来自英文text,有本文、正文、语篇和课文等多种译法。这个词广泛应用于语言学和文体学中,而且也在文学理论与批评中扮演活跃的角色。但它的含义丰富而不易界定,给实际运用和理解带来一定困难。可以一般地说,文本是语言的实际运用形态。而在具体场合中,文本是根据一定的语言衔接和语义连贯规则而组成的整体语句或语句系统,有待于读者阅读。文本和段落的区别在于,文本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自足的系统。它是有限的,既有头有尾,又有内部结构。

接下来我们所要明确的是,非连续性文本指的是图文并存的文本中的文字部分,还是图表部分,或者图文结合的文本本身就是非连续性文本。这里的“非连续”到底指的是什么?是文字篇章在形式上的非连续?是文字篇章中意群(或说是“意流”)的非连续?还是指整个图文呈现出来的意群的非连续性?也就是说,这里的“非连续”指的是内容中的“意流”的非连续?还是指的文本形式上的非连续?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涵来看,将这里的“非连续”理解为一种文本“意流”的非连续可能更为科学。

基于以上对“非连续”和“文本”两个词的界定,我们可以把非连续性文本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图文结合方式呈现的非连续性文本,其中的“图”指为了更详细、更直观、更形象地说明文本信息的一切图画、图形、数字、视频、列表等;另一类则是指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某一主题,而选自不同材料的纯文本的信息组合,这些不同来源的文本可以是彼此独立的,甚至可以是相互矛盾的,它需要读者对来自不同材料的文本进行分析和整合,才能全面把握所要说明的主题。如公务员招录考试中的申论材料题,再如网络文本中的超文本链接等。

五、结束语

非连续性文本在其他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教材中出现得比较多。其实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对于学好其他学科、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而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也要和其他学科联合起来培养,加强学科之间的综合。当然,非连续文本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要把生活、工作、学习、科学研究领域的多样化文本作为阅读材料和课程资源,才能真正培养好学生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而不只是作为语文学科阅读教学下面的一个小分支。

猜你喜欢

连续性学段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不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解的非线性连续性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例谈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半动力系统中闭集的稳定性和极限集映射的连续性
连续性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家庭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