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朗读剧本,提升阅读教学品质
2013-04-29丁宏兵
丁宏兵
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教学之目的,我认为首先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教师辅导学生认真朗读课本,其意乃在使学生渐进于善读,终于能不待教师之辅导而自臻于通篇明晓。”叶老的话包含了三个层面的意思:第一,阅读教学的首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读书之良好习惯”;第二,朗读课本必须“认真”;第三,通过朗读教学,能够达到让学生“自臻于通篇明晓”的目的。
重视朗读,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不过,在目前的语文课堂上,以机器代朗读、以朗读为点缀、以朗读做样子的情况比较普遍,加之在实际应试中,朗读水平的测试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尽管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是朗读教学的实际状态是不容乐观的。
如何有效地进行朗读教学,让学生真正把书读活、读深、读出味道、读出色彩、读出文气来呢?笔者引导学生根据课文设计朗读剧本,进行了有效开展朗读教学的积极探索。在语文课堂上不仅找回了琅琅书声,而且通过朗读,加深了对课文内容和语言文字的感悟和理解。
剧本是戏剧排练、演出或影视剧拍摄的依据,由人物对话或唱词以及舞台指示组成。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造活动,这里所说的“朗读剧本”,是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根据课文编写而成的,是师生朗读的依据,由师生的朗读内容、朗读技巧、朗读重点及辅助手段提示等内容组成。下面是笔者指导学生完成的朱自清的《春》开头两节的朗读剧本。
(第一节,齐读)盼望着,(轻声)盼望着,(重读)东风来了,(“来”重读)春天的脚步近了(“脚步”后略停顿,“近”重读)
(第二节,轮读)一切都像刚睡艘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全班读,高兴地,“一切”“欣欣然”重读)山朗润起来了(男生读,“朗润”重读),水涨起来了,(女生读,“涨”重读)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老师读,“脸”后略停顿,“红”重读,拖长腔调)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设计朗读剧本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可以激发学生朗读课文的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觉得朗读无味、单调、枯燥,大多是因为“被朗读”,老师要求怎么读就怎么读,要求读哪里就读哪里,要求读多长时间就读多长时间;朗读的形式大多也比较单一,以默读、齐读、听读为主。引导学生自己设计朗读剧本,就颠覆了原先的主客体关系,增强了学生参与朗读的主动性;通过设计,也使朗读的形式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第二,可以引领学生涵泳文本。设计朗读剧本的前提是理解课文主旨,把握感情基调,习得语句精华。以上面的剧本为例,两个“盼望着”,为什么前一个轻声读,后一个重音读?因为两者之间是递进关系,用渐强、渐快的语调语速,才能读出对春天殷切盼望的急迫心情。再如第二段,男生读“山”,女生读“水”,老师读“太阳”,师生互动,符合各自的角色,以“朗润”“涨”“红”为重音,灵动、富有层次感地表现出春天越来越近,人们越来越欣喜的心情。学生如果没有对文本深入研读、仔细揣摩,是不可能作出精当有味的设计安排的。
第三,可以提升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朗读剧本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光有对文本的正确领悟是不够的,还要有对朗读技巧的全面掌握,如语音的轻重、停顿的长短、速度的快慢、语调的抑扬;又如“裸”读、配乐读、配音乐视频读;再如单个读、分角色读、轮流读。在设计的过程中,学生既是编剧,又要站在导演的角度,对所掌握的各方面知识进行梳理整合,学生的综合素养会在课堂活动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
第四,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制约学生朗读能力有效提升的瓶颈是朗读技巧与朗读文本剥离。通常情况下,要么是零碎讲技巧,讲了便丢,所讲技巧得不到实践;要么就是以讲代读,醉心于遣词造句、文采修辞的妙处分析,忽视学生的语感体验。通过朗读剧本的设计和表演,可以将朗读训练与文本研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含英咀华、品咂体会,实现读与悟的双赢。
那么,如何设计朗读剧本呢?笔者以为,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具体操作:
第一,选准课文。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适合设计剧本,应该选择那些感情倾向鲜明、语言节奏明快、文采辞藻动人的课文,如朱自清的《春》《背影》,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高尔基的《海燕》等。也不一定是将选中的课文全文都设计成剧本,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和可能,选择适合的段落,如《紫藤萝瀑布》中的前五段,《散步》中的最后一段,《幽径悲剧》中的第十一段等。
第二,传授技巧。常用的朗读技巧主要有停顿连接、重音语调、语速节奏等。停顿连接指的是声音的中断和延续。停顿包括逻辑和感情停顿,尤其要把握好感情停顿,以准确表达回忆、思索、疑惑、兴奋等心情。重音是指对在表情达意上起重要作用的词语加以强调的技巧,其方法主要有加强音量、拖长腔调、一字一顿等。语调指声音的高低升降,用以表达鼓励、赞扬、严肃、讽刺等复杂情感。语速是语音长短的不同表现。音响的轻重缓急形成了节奏。常用的朗读的形式也应当让学生了解。《皇帝的新装》人物众多,宜分角色朗读;《沁园春·雪》气势磅礴,齐读更能渲染出气氛;《安塞腰鼓》激昂高亢,采用轮读、赛读的形式尤其能振奋人心。
朗读技巧的传授不宜一次性灌输,可以根据不同的文本,有所侧重地逐步讲解,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逐渐掌握,并熟练运用。
第三,感知揣摩。设计朗读剧本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朗读时披文人情,准确品味作者倾注在文本中的感情,达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的境地。因此,从整体上感知文本的情感就显得尤为重要。《春》以欣喜、赞美为感情基调,《背影》以朴实、深沉、怀念为感情基调,《海燕》以激越、豪迈为感情基调……在把握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再逐句逐字揣摩,选择设计最合适的朗读技巧和形式。
第四,合作交流。朗读剧本对学生来说是新鲜事物,学生个体设计是有较大难度的,因而适宜在单个钻研的基础上分组合作,博采众长,资源共享。既能准确理解文本,又能全面掌握朗读技巧,还要拥有丰富的音乐、视频积淀,这样的“通才”学子毕竟难寻,但五六个学生在一起共同探索研究,成功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
第五,表演完善。一般地讲,设计朗读剧本是难以一步到位的,如果用讲解来比较优劣容易落人琐碎分析的窠臼,完善剧本的理想方法是现场表演,在表演朗读中拾遗补缺,优化组合。下面是学生设计的《春》结尾部分朗读剧本的第一稿。
(音乐)
(男生读)春天像刚落地(“刚落地”重读)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新的”重读),它生长着。
(女生读)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花枝招展”重读),笑着,走着
(全班齐读)春天像健壮(“健壮”重读)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上前去”一字一顿,重读)
经过全班同学表演朗读后,有同学提出,这三个比喻句是层层递进的关系,这样的设计层次感还不够强。也有同学认为,三个句子的喻体都是人,作者的用意显然不同,应当在设计中有所体现。还有同学觉得,三个句子的重音应该落在“生长”“笑”“走”“上前去”这些动词上。教者也作了评点,在表演讨论的基础上,形成了下面的第二稿:
(男生读)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娃娃”一字一顿,第二个“娃”轻声),从头到脚都是新的(“新的”重读),它生长看(“生长”语速慢一点,重读)
(女生齐读)春天像小姑娘(“小姑娘”略微重读)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笑”“走”重读,拖长腔调)
(全班齐读)春天像健壮的青年(“健壮的青年”重读),有铁一般(“铁一般”重读)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上前去”重复三遍,第一遍正常语调,第二遍略微重读,第三遍重读,一字一顿,声音延长读成“上——前——去”,“去”字铿锵有力,戛然而止)
余映潮老师曾把朗读课称作“一种常常被讲课所压抑的课型”,他说:“朗读教学,既是传统的,又是时兴的;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的。但在很长的时间内,大面积上的教学很少见到朗读教学的可爱景象,文体教学中的朗读研究至今还不够深入。”但愿朗读剧本的设计和表演,能给课堂教学带来一点“可爱景象”,能够为朗读教学走向“深入”找到一个小小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