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创新贵在观念创新
2013-04-29韩爽
韩爽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大能力,其中对“写”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但是由于传统教育教学思想的束缚,以及部分教师的观念陈旧,致使作文教学的改革一直是步履维艰,尤其是应试教育所存在的弊端,给作文教学的改革设置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在考试指挥教学的怪圈中做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日复一日的机械操作,僵化了最能表现新生活、新思想、新观点、新概念的作文教学;学生在教师中考思维的指导下,陷身于课堂,埋头苦读,无暇把视野投向课外、社会,这样的学习方法也只能培养出缺乏创新意识的人才。
【关键词】语文教学 作文创新 观念创新
要真正实现作文创新的目的,关键在于观念的创新。观念创新,要坚持科学与民主,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事,才能使学生表达真情实感。
观念的创新,首先要从陈旧的、束缚人的中考模式中解脱出来,彻底改变过去那种以固定模式为主要作文教学手段、教学思维的一贯制做法。要依照写作教学的规律,全面培养学生素质,深入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让学生说有说之话,写有写之事,论有感之见解,抒可发之情,让学生切实地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使喜怒哀乐、人生百相、耳闻目睹之事尽泄笔端,大可不必用中考作文的条条框框及所谓的评分标准限制学生的手脚,束缚学生的思想,僵化学生的思维。否则,写出来的东西大多是内容空洞,生编硬造,与学生实际生活、切身体验相距甚远的“应考”之作。
其次,要变枯燥写作为趣味写作。趣味写作的关键就是实行“民主”,让学生愿意写,使写作成为一种习惯。大多数学生不愿写作文。
视写作文为一大苦恼之事,只是抗不过教师的“逼迫”,才按规定勉强写一篇敷衍之作,究竟写了什么,想表现什么,连学生自己都不清楚。长此下去,不要说学生没兴趣,就是原有的一点兴趣,也会在这种枯燥乏味的写作中消失殆尽。
孔子曰:“为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学生只有“乐之”才能真正达到写作目的,才能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对写作欲罢不能,欲罢不忍。要想真正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就要改变过去那种定时定期、限时限题限字数的做法,为学生解绑松缚,让学生随时随地写,有感就发,有事就叙,有情就抒,随意生发。千八百字也可,一二百字也行,三五句话也是作文,少搞一些硬性的限制,多给学生一些自由,即使让学生发一发牢骚,吐一吐心中不快,又有何不可?就是让“不知愁滋味”的学生“为赋新词强说愁”,又有什么值得横加指责?慢慢引导就是了。关键是在这种自由的写作氛围下,能培养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惯,增强表达欲。兴趣有了,表达欲强了,其他的事就好办了。
再次,要引导学生把关注点从课堂、书本、中考中移向社会,移向人生,移向大干世界。
魏书生提倡的“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给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依据。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下的学生只习惯于做“三点一线”式的运动,高高的围墙挡住了他们的视线,狭小的课堂锁住了他们的身心,他们习惯于老师说什么,中考考什么。封闭的结果必然导致思想的僵化,僵化了的思想又怎能创出新意?走出课堂,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挣脱课本,社会这本无字书奥妙无穷,博大精深,从中随意撷取几朵浪花,便会汇成浩瀚的海洋,从人生世相中不经意地摄下一个镜头,便会升华学生的思想,从一件小事的感悟中便会受到深刻的启迪。社会、人生是学生写作的最丰富的素材库,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关键是教师要给学生自由,要敢于放飞学生于广阔的天地之间,让他们去观察、去思考、去认识,让学生日渐退化的思想羽翼再重新丰满起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从社会、人生中掘取新思想、新观点、新概念。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养料,开拓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辨力。
但这样做不等于完全脱离课堂,不要课本,关键是怎样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关系。笔者粗浅地认为: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课外活动为第二战场,以课堂教学指导课外作文实践,以社会生活为主话题,以教师点拨、学生实际操作为主线索,把课堂作文教学与社会生活、语文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全面推动作文教学改革的进行,才能实现作文创新的目的。
顺便再说一下,写作文离不开表达技巧,少不了严密、准确,形象、生动的好语言,但也不必因此就在这方面大做文章,大花气力,做年复一年地无休止的操练,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要学生平时多看,多听,多写,多练,多吸取,那么,他的表达技巧自然就会提高,语言自然就会丰富多彩。不知道高尔基是不是在课堂上学完表达技巧之后才写出了《母亲》的?总之,遵循“科学与民主”的教育教学思想,才有创新的理念,有了创新的理念,才能有创新的作文教学。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