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丧钟为谁而鸣》管窥海明威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

2013-04-29杨蕾达

作家·下半月 2013年5期
关键词:人物分析生态女性主义

摘要 欧内斯特·海明威是20世纪颇具争议的文学巨匠,他的文学创作以“冰山原则”为理论核心,简洁、流畅、含蓄、客观地展开叙述,营造出一个个关乎暴力、爱情、战争、死亡的精彩故事。《丧钟为谁而鸣》凸显了海明威的女性主义意识,在其众多男权思想的作品中显得弥足珍贵,故事主人公乔丹从认知自然到融入爱情和家庭,到最后感悟男女平等关系,融入了作家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正是这篇小说,让读者了解海明威是具有双性特征的文学家,其作品中消除性别偏见和种族歧视的先进思想闪耀着文学和智慧的光辉。

关键词:《丧钟为谁而鸣》 生态女性主义 人物分析 两性关系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故事梗概:网中的世界

《丧钟为谁而鸣》开篇引用了文学家约翰·多恩的一段名言:“任何人都不是一座孤岛,不能各自为战;每个人都像是广袤大地上的一把尘埃或欧洲大陆上的一块碎石,如果海浪冲掉一块泥沙,大陆就会缩小一点;任何人都是人类的一份子,个体的死亡也是全部生命的萎缩。因此,别任人去打听丧钟为谁而鸣,它为任何人,为你而鸣。”

这段阐述个体与万物联系的名言正是小说思想最好的概括。作者通过简洁、紧凑和巧妙的构思,将故事情节安排在三日之内,以主人公罗伯特·乔丹深入敌后炸毁铁桥,为援军到来作准备的情节展开叙事。故事中,乔丹从混乱的人类社会迁移到大自然中,一个荒芜的田园小岛。他躲在荒野树林中,通过望远镜观察地形和桥头上的敌军,他的全部注意力都在军事工作上,对周围的太阳、泥土、松树和草地毫无感觉,他完全是一个与自然格格不入的局外人。随后,他认识了“小兔子”玛利亚,逐渐认知自然、融入爱情,在帐篷式的“家”中感受女性的温暖,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依存关系,学会相互关爱,培养爱的感觉。

海明威讲述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自然界任何事物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们相互勾连、交织,成为一个庞大的关系网。人不是全部生命之网,而是网中的一条线,休戚相关、荣辱与共。小说中的亲密关系正是交织的一张网,乔丹认识自我、体味两性、融入爱情、亲情。

《丧钟为谁鸣》提倡女性主义阅读,正视女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地位,了解自己的过去和现在,凸显女性独有价值观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随着世界范围内女权运动的蓬勃盛行,作品的生态女性意识成为一大亮点,值得玩味。

二 生态女性主义意识与人物分析

1 作品的女性生态主义观

女性生态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寻求女性文化在解决生态危机中的突破,倡导尊重差异,提倡多样性,强调自然和人的和谐统一,确立非等级观念和非二元思维。海明威在《丧钟为谁鸣》中采用对比、对照的艺术表现手法展现人类社会的混乱次序和自然社会的毁灭危险,男性自我理性与女性情感是相互关联的,女性独有的温柔和调和能够打破人与自然、自我与他人、男人与女人以及情感与理性之间的二元对立和矛盾。

总的来说,海明威的生态女权主义信条就是探索父权制度下对女性的统治和对自然的统治之间的关联与和谐,建立主宰女人和自然的文化框架。女人与自然有着天然的联系,显得最为亲近,而男人世界与自然界的偏离恰恰需要女性的世界加以矫正,通过《丧钟为谁鸣》中两个主要的女性形象人物分析可见一斑。

2 彼勒:坚强、独立的女性

彼勒在故事中保持强悍、有力的形象,占据着重要地位,她的新女性性格表达了作者对女性独立与坚强的欣赏和赞美。

(1)从外表上看。彼勒使其他人物显得渺小、懦弱,她有着像男人一样高大的身材,肩膀宽阔、腰围粗壮、眉毛浓密,她有着深棕色的皮肤和深沉的音色,服装也多以黑灰色为主。海明威对彼勒的外形描写,完全参照了以往作品中男主人公的刻画,甚至使男性形象相形见绌。

(2)从性格上看。首先,她具有很强的保护欲,是一个强势的母亲,她不仅拯救了处于崩溃边缘的玛利亚,还呵护她逐渐康复,免于遭受巴布罗的性骚扰,她鼓励玛利亚与约旦相爱,希望这段新的感情能让她早日康复;其次,彼勒常给约旦和玛利亚很多方法上的指导,例如在约旦恐惧死亡时帮助他减轻压力,塑造一个统治有力、坚决果敢的母亲形象,有着远见卓识,富有行动主义,支撑起整个涣散的西班牙游击队;第三,彼勒十分擅长讲话能力,令人佩服,在讲述革命之初如何将法西斯赶出城时,她口若悬河、条理清晰,她的各种理论在约旦的事业、爱情和生活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3) 从事业上看。彼勒具有新女性对政治的敏感和热情,政治不再是男人的专属领域,“我为共和国而战,共和国就是那座心中的桥梁”这是彼勒坚定的政治信条。为了这份事业,她将永远效忠共和国,毅然在丈夫懦弱、无能时担当游击队长的职务,成为新的首领。

彼勒是《丧钟为谁鸣》中最具女性意识的人物,她具有男性的诸多特质,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在精神和身体上更加独立,与男人一起奋斗在社会舞台上,甚至更为出众。

3 玛利亚:温柔、脆弱的女性

彼勒和玛利亚是故事中截然不同的两种女性形象,致使女性与男性对这一人物的看法判断完全不同。

玛利亚是战争的受害者,她年轻、天真,在受到法西斯的强奸侮辱之后,更加脆弱。同时,整个作品中,海明威对玛利亚的描写大多与自然密切相关,玛利亚的第一次出场即端着一盘兔肉走出山洞,这一情节与自然孕育能力息息相关。她的身体像一棵小树,走起路来像小母马奔腾,头发也是金黄的麦穗色,有着西班牙褐色土地般的肤色和眼睛。她的经历沧桑多舛,父母被法西斯杀害,村庄也被残酷劫持,最后自己也被糟蹋,尽管如此,玛利亚还是努力地重拾生活的勇气,在多方帮助下再次崛起。

玛利亚身上的生态女性意识突出体现在对男性的影响上。第一,小说开头暗示约旦永远不会坠入爱河,仿佛不受情感困扰的硬汉英雄,在遇到玛利亚之前一直努力避免与女性过多接触,但最终还是坠入爱河,在玛利亚的影响下学会释放自己、敞开心扉,更加开朗地和周围人融合在一起;第二,玛利亚的性格和行为深深改变了约旦,她宁愿自杀也不愿落在别人手里,这种不屈服的英雄情怀深深感染了约旦,使他在战场上英勇地保护战友。

玛利亚是《丧钟为谁鸣》中最理想且母性的人物,证实了作者追求两性互补、和谐共处的女性生态主义主张,他强调女性敏感、无私、温柔的特点,对男主角的性格完善起到积极作用,赋予女性主动性的全新视角。

三 故事脉络中的生态女性意识分析

《丧钟为谁鸣》的故事脉络随着男主人公乔丹逐步成长的历程展开,他怎样对待人生的关系网,怎样对待自己,怎样对待爱情和亲情,都在自我和外界认识中步步完善。

1 认知自然,构建自我

《丧钟为谁鸣》中的男主人公就是海明威的化身,他的性格构建和发展不断受到周围的自然环境影响。

故事开始时,乔丹从望远镜中观察到的只有军事物品,飞机、哨兵、炸药、桥头就是他眼中的全部,吸引着他的所有注意力,甚至把周围农村的各种景色和事物视为对他职责的一种挑战。可以说,这种纯粹的军事意识是他与周围人关系冷漠、不善交际的症结所在,强烈的军事工作狂意识使他失去了体味自然的快乐,原野、草地、高山、松树的美丽形态都被忽视。

随着故事的展开,乔丹对周围的美丽环境特别是松树的感觉逐渐强烈,并引发对自然和人生的理解。文中写到:“罗伯特·乔丹在落满松枝的地上,听着随黎明而来的第一阵风吹拂得松枝沙沙作响。”通过对松树的大量描写,海明威暗示读者,人不应该只是自然的侵略者,而是积极的观察者、参与者,清清楚楚地感受世界,学会思考。

这些对自然观念的转变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爱人玛利亚的影响,他与“小兔子”玛利亚的情感发展是自我完善的过程,逐渐淡化了他的军事狂意识和大男子主义观念,学会理解和尊重爱人,男性主义的观念被女性情感的强烈冲击所减缩。一个人不可能像原始人那样生活,只有在周围环境亲密自然的关系中才能感受自然的神秘和魅力、深邃和壮观,看淡个体的生存和死亡。小说结尾,垂死的乔丹与大地亲密接触,和开头完全不同,他张开双臂、轻松自如,在洒满松针的地上休息,与自然融为一体。环顾周围时,大桥、工厂和军事工事都不在他眼里,只有头顶白白、软软的云朵,地上清香扑鼻的松枝,乔丹对自然有了终极的认识,也在自然的体验中接受、感受、爱上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构建自我健康、健全的性格。

2 融入爱情,完善自我

《重新编制世界:生态女性主义的出现》一书中,概述了生态女性主义的基本设想:“妇女在物种繁殖中演绎着独特的角色,她们的身体就是重要标志,是地区、地球甚至星球特征再现的场所。”在《丧钟为谁鸣》中,玛利亚一直是自然、母性的代表,是乔丹爱情的全部。

乔丹与玛利亚坠入爱河之前,他从未有过感情经历。他与玛利亚的结合有着大地相容的感觉,成为自然的和谐部分。例如,在文中山坡草地上情爱描写的关键情节中,作者这样写道:“他们闻到了压在身下的石楠的气息,被压弯额茎枝脆弱而粗糙,明亮的阳光映照着颈部优美的弧线,睫毛不住地颤抖着。”由此可见,男主人公的兴趣点已经有了女性的美好和向往。

此外,属于玛利亚和乔丹的“家”是一个简单狭小的睡袋,在这里,乔丹对玛利亚关怀备至、十分体贴。睡袋是社会开放、平等的写照,将传统家庭观念融入自然意识,女性的角色不再是被动的,她的存在是精神慰藉和寄托,让男性学会信任和关怀,淡化独立的大男子主义。

故事中玛利亚的爱情不是爱人事业的绊脚石,而是温暖的支撑,与法西斯的反动、残暴力量形成鲜明对比。乔丹认识到战斗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他憧憬最后与爱人安宁相依的美丽日子。战争年代,一份真挚的爱情最能打动人心,爱情的滋润让男主人公找到事业、人生的真谛,完善自我。

3 感悟亲情,升华自我

乔丹与玛利亚的结合并不是他感悟人间真情的终结点,而是桥梁引领他体悟和战友、朋友间的亲情,找到“爱的感觉”。

小说开始,乔丹给人的印象是冷漠的人,没有爱过也没有痛苦,不懂得承受悲伤与死亡,用工作和怀疑主义面对一切亲密关系,是玛利亚的母性温柔淡化了他坚硬的外壳,从漫无目的的工作中解放,投入到感情的领域。最后,乔丹与游击队员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像亲人一样不离不弃,相互扶助。他深切地感受到安塞尔莫亲如父亲般的关爱和彼勒亲如母亲般的照顾,他们就是他的亲人,是父亲、母亲和兄弟。

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那份衍生的亲情是弥足珍贵的,平等、和谐地发展成一种博爱,爱之深就像爱自由,尊重、支持,不离不弃。乔丹深深认识到生活应该享受和感悟,这也带给他在战场上拼搏、努力的动力。正如文中所言:“为了打赢这场战争,我将全力以赴,因为我信仰自由、平等和博爱,相信生那会和对幸福的追求,没有革命就没有共和国,也就没有亲人、爱人,没有一切欢乐。”

在亲情的感悟中,男主人公将个人命运与人类命运荣辱与共,立志奋斗到底,在战场上把生的机会留给战友,最终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实现了最无私的爱,至此,他绝不再是冷漠、自私的男人,而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值得所有人的赞美和敬仰。

四 结语

海明威透过女性的视角,使读者感受来自女性的自我流露,那些细腻情感的真诚表达,包含着作者对受迫害、受束缚女性的深切同情,表达了对男性自我为中心的强烈批判。《丧钟为谁鸣》这部富含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的作品,用敏锐的艺术视角和写作手法,再现了两性关系在文学中的重要地位,深刻反映了女性的情感特征在特殊时代中闪耀的光辉。

参考文献:

[1] 徐从英:《再议〈丧钟为谁而鸣〉之女性主义观念》,《淮海工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

[2] 戴桂玉:《从〈丧钟为谁而鸣〉管窥海明威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外国文学研究》,2009年第2期。

[3] 姜微微:《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中的女性人物浅析》,《国际关系学报》,2007年第5期。

[4] 戴桂玉:《混乱与次序,分离与融合——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丧钟为谁而鸣〉》,《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作者简介:杨蕾达,女,1961—,山东济宁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与文学,工作单位:海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人物分析生态女性主义
影片《山河故人》赏析
莱辛作品中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基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红字》解读
卡洛琳·麦茜特的生态女性主义世界观
《疯狂动物城》的生态女性主义解析
从多视角分析《一个小时的故事》
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理智与情感》
略谈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例谈高中语文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心理特征
《我的叔叔于勒》小说人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