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用“问题探讨”的魅力

2013-04-29施敏娟

考试周刊 2013年54期
关键词:问题探讨高中生物教学学习兴趣

施敏娟

摘 要: 作者将“问题探讨”内容的来源、形式、意境等分类处理,结合教学实际,在课堂的不同时段充分、有效地利用这一项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 问题探讨 学习兴趣

人教版高中生物实验教材的设计思路是以问题或任务驱动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针对这一思路,教材在编排中的一个亮点是:节首都是从“问题探讨”这一项目开始。其意图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主线,开展探究学习活动。“问题探讨”一般由图片或表格,配备一些来自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描述,再加上讨论题组成。在节首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那么提供了这么好的材料,怎样使用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呢?这就如同醇香的美酒,不仅需要好的酿制材料,还需要酿酒师的精心酝酿。教学也是如此,下面我结合教学实际对“问题探讨”这一栏进行分析。

一、以“问题探讨”为探路石,引入课题

“问题探讨”的内容一般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它为探路石,学生就会倍感亲切,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抛下小小的石头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强烈反响。比如《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二章第三节的“问题探讨”配以过山车向下俯冲的图。大多学生对过山车有亲身经历,让他们讲述这个感受,能够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谈论之后,讨论题1:既然知道过山车是安全的,为什么心跳还会加速?引导学生思考;再接着讨论题2:这些反应中哪些与神经调节有关?哪些与激素调节有关?让学生对这些反应进行逐个分析,但是学生对这些问题或多或少还存有疑问,这时就激发出更强烈的求知欲望。接着试问神经和体液有什么关系?然后学习本节内容,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保持良好的状态认真听讲,让他们的认识从模糊走向清晰。

又如《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一章第一节的问题探讨,以社会关注的热点SARS为背景材料,SARS是由一种冠状病毒引发的严重传染病。2003年,我们亲历了与它斗争的过程。讨论:

(1)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是怎样生活和繁殖的?

这可以用来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关于病毒结构的知识,探讨病毒是如何生活繁殖的。学生对这热点都有所了解,就可以展开讨论,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还可再举例禽流感病毒相似热点,扩大讨论面,因为有些学生可能对这一热点比较熟悉,最后统一结论:“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和繁殖”,就可引入本节主题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教师要充分以“问题探讨”为探路石,利用各种方法引入课题的内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教材中所体现的知识。

二、以“问题探讨”为动力,思维热身

“问题探讨”有些素材可以使学生的体验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化,让学生在课前来个热身,有利于更好地开展教学。比如在《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四章第二节“种群的数量的变化”的教学中,因为本节的内容要求学生尝试建立数学模型,“问题探讨”中以细菌繁殖产生的后代数量图呈现给学生,描述如下:

在营养和生存空间没有限制的情况下,细菌每20min分裂一次,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的基础上,不难得出n代细菌数量的计算公式,就可以直接让学生完成书本66页的表格,画出细菌的种群增长曲线图。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所学的其他知识有用,并且感受到生物现象和规律是可以用数学公式和曲线表达出来的。在进入正题前先让学生动动手动动脑,来个思维热身。对学生来说动手计算比看文字更实在,这样比起直接讲数学模型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又如第二章第二节的“问题探讨”,介绍马拉松赛跑运动员每小时至少消耗300g糖类,正常人的血糖含量是0.8~1.2g/L,全身血量大约为5L,然后计算仅靠血液中的葡萄糖能跑多长时间?

教学中将“问题探讨”放在新课血糖平衡的调节之前引入,这时学生已学习了激素的发现过程,但纯理论的发现史比较枯燥,用这个问题调动学生,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就如同用充电器给他们再次充电,激活他们的思维,让他们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

三、以“问题探讨”为意境,文理结合

有些问题探讨描写的意境非常好,就如《必修1分子与细胞》的第五章第二节“问题探讨”中,以唐诗:“银烛秋光冷面屏,轻罗小扇扑流荧。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描写情景,配以发光的萤火虫的图片。这个班的学生对文学比较有兴趣,用唐诗可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引发他们对生命的感叹,激起他们的共鸣,并随即把他们引入生物学的问题讨论中。这样一举两得,不仅可以推波顺势引入主题,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又如《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三章第三节,其问题探讨以宋代苏轼《格物粗谈·果品》中的话,“红柿摘下未熟,每篮用木瓜三枚放入,得气即发,并无涩味”为意境,用学生熟悉的古代文人的文章引入。简单的古文学生都能明白,在浓浓的古典韵味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古文的叙述中有时蕴含生物学的一些现象,可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注意一下。再举例“一枝红杏出墙来”蕴含什么?这样可以实现学科结合,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以“问题探讨”为情景,悬念中突破难点

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激情可以在悬念中被充分激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设计一些悬念,既能使学生较快集中注意力,求知欲望得以激发,又能吊学生的胃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节课的内容自然在学生脑中根深蒂固。比如《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五章的染色体变异的“问题探讨”:你知道无子西瓜是怎样形成的?甲同学认为是由于卵细胞没有受精;乙同学认为受精卵没有正常发育。讨论你的推测是什么。

学生都吃过无子西瓜,但是对于真正的原理却不懂,这就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有人同意甲的观点(以前面学过的无子番茄为基础),有人同意乙的观点,学生争论比较激烈。因为在他们没有学习课本内容,所以就不好解释或者解释了也不容易懂。若我直接给出哪个答案好,就会花费太多时间反而降低课堂教学效率。于是我就说:“欲知答案如何,请听本文染色体变异之详解。”这样学生就能集中精力听好这节课。待上完染色体数目变异这部分内容,就可以在教学中再次呈现,让学生自我分辨孰对孰错。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既轻松解决了难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以“问题探讨”为反馈,检验课堂

“问题探讨”放在节首,是不是一定要在开始就讲呢?我认为可以灵活变通。因为有些“问题探讨”比较难,学生平时接触不多,很难回答讨论中的问题,如果节首就讲,往往讲不清楚,浪费时间。所以有些讨论可以放在课堂结尾作为学生对这堂课的反馈。这样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又有助于学生掌握新知识,减少遗忘。

例如《必修3稳态与环境》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问题探讨”:假设你流落在一个荒岛上,那里除了有能饮用的水以外几乎没有任何食物,你随身还有一只母鸡、15kg玉米。讨论:你认为:1.先吃鸡再吃玉米;2.先吃玉米,一部分喂鸡,吃鸡产的蛋,最后吃鸡。哪种策略能让你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如果节首就引入,学生肯定无法回答,只能猜测答案,教师讲解的时候学生也可能听不懂。于是我在教学时将其放在最后,完成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后,再回头让学生分析,刚好可以检验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学生利用所学能量流动的知识选择策略并解释,教师最后作总结。这样不仅可以达到课堂反馈的效果,还可以使学生巩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此外对于讨论题还可以从反面质疑或者优化讨论的内容,串联一系列的问题,层层递进,在讨论问题的同时讲授知识等。

总而言之,关于“问题探讨”的利用,不要把它固定在节首讨论解决的位置,其讨论的阶段可以在节首,可以在教学中,也可以在结尾处。而且讨论的方式、时间应根据讨论题的难易、学生的现实生活背景教学的实际情况等,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将它融于教学,体现新课程的灵活性。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问题探讨”这一栏作用,从不同角度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将学生的注意力锁定于课堂,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并掌握知识。

参考文献:

[1]徐业义.对高中生物教材“问题探讨”的利用.生物学教学,2008.

[2]稳态与环境.人民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问题探讨高中生物教学学习兴趣
Y/d11联接组别变压器高压侧AC相接反问题探讨
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
传统中国画色彩的当代审美问题探讨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如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