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酷读《禁色》

2013-04-29朱碧璐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3年5期
关键词:双性恋巴特勒

摘 要:以“男色家”自居的三岛由纪夫,其男性美学观与军国主义立场密不可分。然而,作为三岛由纪夫青春后期的作品,《禁色》显然跳脱出《假面的自白》《爱的饥渴》单元同性恋的性学主张,其性向架构更趋向于“酷儿理论”中巴特勒所持的表演性、无连续性、可变的和过程的。本文试通过分析《禁色》中“俊辅”和“悠一”这两位体现作者对立意识人物间的矛盾冲突,深入理解三岛由纪夫解构固定“性别主体”的性政治主张。

关键词:三岛由纪夫 《禁色》 酷儿理论 巴特勒 双性恋

三岛由纪夫沉醉于古希腊古典主义及古希腊人以雕塑来体现对美的理想假借中,他尤其为古希腊雕塑中具备强劲肌肉、有真实感和血性饱满、生命力旺盛的形象所倾倒。他说:“我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古典主义倾向的归宿。也就是说,发现了创作美的作品和自己变成美的东西的同一伦理的基准。我感到古代希腊人似乎掌握了这把钥匙。”①

庄严坚毅的男性美在三岛由纪夫作品中几乎是承载一切美的根源,他在创作中将男性之爱看做比男女之爱更纯洁高尚,并赋予男色及其肉体美以伦理性并加以故事化。作为三岛由纪夫青春后期的作品,《禁色》理所当然成为其“无精神性”的人类原始欲念即性爱观的集中展现。

如果说《假面的自白》《爱的饥渴》等作品,三岛由纪夫是以混沌暧昧甚至略带羞愧的笔调阐释男同性恋的性爱主张,试图撼动“异性恋霸权”的社会固有性向结构,那么《禁色》,则是解构与“异性恋霸权”同质性的“同性恋霸权”更为明确的探索,它企图建构一种具备表演性的,无性别对立的,完全自由且无连续性的“酷儿”式的性爱理想。

一、社会性别与性倾向的悖反——“俊辅”

《禁色》中,三岛由纪夫赋予老作家“俊辅”支配其艺术品“悠一”的权利。“俊辅”和“悠一”作为支配者和被支配者,代表的是三岛由纪夫自身的两种欲念。“《禁色》与《假面自白》《爱的饥渴》不同,是试图让自己本身内在的矛盾和成为彼此对立的两个‘我来对话。”②

按照酷儿理论家巴特勒的观点,在传统的性观念中,异性恋机制的最强有力的基础在于生理性别、社会性别和性倾向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一个人的生理性别就决定了他的社会性别特征和异性恋的欲望。由此我们可以推断老作家“俊辅”代表了三岛由纪夫青春前期的性爱主张,在三岛由纪夫强烈的军国主义美学倾向的统摄下,完美青年“悠一”成为改装后的《假面的自白》中的“近江”与《爱的饥渴》中的“三郎”,而“俊辅”成为了“我”(《假面的自白》)与悦子(《爱的饥渴》)。唐月梅指出:“《禁色》是《假面自白》和《爱的饥渴》的延长,作者在这里将《假面自白》中的‘我和《爱的饥渴》中的自己的化身‘悦和‘三郎对精神、肉体的自我陶醉,分解在俊辅与悠一的身上。”③因此可以明确的是,三岛由纪夫青春前期美学的标准便是《禁色》中“俊辅”的性爱观点——生理性别为男性,其社会性别与性倾向均为男性,这是对传统观念中生理性别为男性,社会性别为男性,性倾向为女性的悖反。

文中,“悠一”是如同阿波罗一般的光耀的存在,是力量与肉欲的完满。“这是一位令人惊愕的漂亮的青年。比起古希腊时期的雕像,更像伯罗奔尼撒派青铜雕像作家所制作的阿波罗……还有那宝剑一般雄健而挺拔的双腿。”④同时,“悠一”又是“俊辅”意外发现并一手塑造的“艺术品”,是“俊辅”以“男同性恋”立场试图撼动固化了的“异性恋霸权”的武器。“悠一”对伦理道德无动于衷,从未沉湎于世俗所设定的所谓“幸福”的定义里,至少在文本发展的前期,“悠一”基本是“无爱”的,他跟从生理的欲求及“俊辅”用金钱收买的指示,对自己的行为缺少正义的责任感。这样的“悠一”成为“俊辅”实现自己美学观念及情感复仇的最适合的棋子,而正因为严格站在男同性恋的立场上,俊辅反对“悠一”爱上任何他想要报复的女子,甚至无法接受“悠一”以女性的社会性别参与到男性之恋中。尽管“俊辅”难以抑制地深爱着“悠一”,却始终忽略“悠一”可能因为“金钱”而委身自己的事实。应该说,在“悠一”与“镝木信孝”发生关系之前,一切情景似乎均按照“俊辅”的设想展开。

二、社会性别与生理性别、性倾向的错乱——“悠一”

作为具有主体意识的“悠一”,作为代表三岛由纪夫欲念的另一部分的“悠一”,具备渴望冲破被支配命运的强烈主观能动性。故事自“悠一”与“镝木信孝”建立性关系开始,进入到“悠一”与“俊辅”二人意念不断冲撞、对抗的新的层面。

在这之前,“悠一”以“物质般”的冷漠与表演对待“康子”、“镝木夫人”和“恭子”。当他面对一个女人时,似乎更倾向于陶醉在悠游自在的肉感的馨香中……自由冷静,几乎可以用旁观者的姿态来欣赏女人,并不遭受欲望的束缚。与此同时,文中强调“悠一”是“只爱美少年的”。用图表展示在这个阶段中悠一的社会性别与性倾向,几乎是一致的。

当“悠一”的妻子“康子”怀孕后,“悠一”对于女性的态度渐渐改变。因为知道自己并不爱“康子”,“悠一”想要拿掉“康子”肚子里的孩子,但遭到了“俊辅”的反对。“我不是对你说过吗?必须把女人当做物质,绝不承認女人有什么精神。我就是因此而跌跤的。你是不爱女人的!你结婚时应该觉悟到这一点……”⑤激烈的争吵使得“悠一”的主体意识第一次苏醒:“我想要自由。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一定要按照先生的话去做,我一想到我是个没主意的人,就一阵难过……我想转变,我要变成一个现实的存在!”⑥

“悠一”怀揣着报复与自由的快感,有意识地隐瞒“俊辅”关于自己与“镝木信孝”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进,“悠一”的反叛心理愈发滋长繁盛,他甚至与“俊辅”的学生“河田”建立性关系。必须注意到“悠一”在这二者间所扮演的社会性别均为女性。在“俊辅”的观念里,“悠一”是被视作如同阿波罗化身的“纯粹男性”,这也是三岛由纪夫前期青春作品所强调的美学追求,这样的纯粹男性在社会性别中必须扮演男性。这也是为什么“俊辅”在知晓了“悠一”竟委身于这二人后,心情沉重的根本原因。“他想,赠给这位青年的五十万日元,并由此使他变得柔顺起来。有了这种经济上的关系,悠一说不定也会出乎意料轻易委身于自己吧?他为此感到恐惧。”⑦显然,让“俊辅”恐惧的是“悠一”的转变,只要有金钱利益,这位纯粹男性化的“悠一”已经可以成为任何角色的存在。

更令“俊辅”崩溃的是,“悠一”不仅开始与“镝木信孝”、“河田”建立性关系,扮演女性社会性别的角色,他还表达了对“康子”和“镝木夫人”的爱。“我爱她,已经不再是假。我的力量已经无法否认我的感情,因为我爱女人!”⑧至此,“悠一”的社会性别及性倾向彻底错乱。如图:

三、“俊辅”之死——无固定“性别主体”政治主张的实现

三岛由纪夫两种欲念的矛盾对立势必以一方战胜另一方或者两方融合统一为结果。在文本的最后,“俊辅”选择了自杀。这样的结局蕴含欲念的两个方面。

一方面,“悠一”获胜。“悠一”错乱的性爱观,包括异性恋、以女性社会性别为主体的男同性恋跳脱出“俊辅”绝对的、以男性社会性别为主体的男同性恋的性向观,这也是作者三岛由纪夫一贯所倡导的性向立场,获得独立的认同;另一方面,必须注意到“俊辅”曾经以五十万元日收买“悠一”成为其支配对象,“俊辅”死后,他将自己的遗产一千万日元,全部赠予了“悠一”,利用金钱成为“悠一”的永远支配者。“悠一偿还五十万日元债款的企图落空了,不仅如此,他的一生还将捆绑在俊辅用一千万日元所表达的情爱中。”⑨也就是说,尽管“悠一”的性爱立场获得认同和自由,但“俊辅”的,即三岛由纪夫一贯提倡的性爱立场仍未被否定。文本最后所呈现的是男同性恋、异性恋、双性恋同时存在的几近怪异、混乱的超性别现象。超性别现象实际上是对同性恋与异性恋二元对立关系的解构,它取消了同性恋和异性恋的区别。如果实现了这一变化,所有的人都将不得不承认他们自己的双性恋潜力。“超性别之所以有着特别的重要性,正是因为双性恋者的存在本就是对‘正常人、女同性恋者和男同性恋者的区分的质疑,它能够解构社会性别与性的两分结构。”⑩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对于同性恋是禁忌的,所以日本评论家本多秋五谈到这部作品当时受到读者欢迎时指出:“这部作品问世后,当时社会的评论在客观上掀起一股前所未有的热潮。这种共鸣是对所有的既定观念、既定价值,即所谓正常的东西的、一种破坏偶像的弦外高音。”这与酷儿理论家巴特勒的“表演”说不谋而合。巴特勒认为身份是表演性的,是由互动关系和角色变换创造出来的。“它排开了单一的、永久的和连续性的自我,以这样一种自我取而代之:它是表演性的,可变的,不连续的和过程的,是由不断的重复和不断为它赋予的新形式的行为建构而成的。”

不难看出,三岛由纪夫创作的《假面的自白》与《爱的饥渴》是对异性恋霸权的第一次解構,但他以军国主义美学倾向为出发点,对于同性之爱的呐喊是暧昧而脆弱的。然而,《禁色》的完成不仅是其基本摆脱对军国主义男色之美的仰仗,通过“俊辅”这一人物的刻画将三岛由纪夫男同性恋的性爱主张坦率表达,同时,通过“悠一”形象在现实感与非现实感间的徘徊,对男女同性恋“两分”法提出了根本质疑,并组建了一种更为向前的流动和变化的超性别观念。

① 三岛由纪夫著、唐月梅译:《我所生活的时代》,《太阳与铁》,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第138页。

②③ 唐月梅:《鬼才三岛由纪夫的文学世界》,《外国文学》1994年第3期,第39页。

④⑤⑥⑦⑧⑨ 三岛由纪夫著、陈德文译:《禁色》,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第22页,第156页,第157页,第260页,第249页,第472页。

⑩ 潘绥铭、黄盈盈:《性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16页。

参考文献:

[1] [美]葛尔.罗宾.酷儿理论[M].李银河译,杭州: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作 者:朱碧璐,杭州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学。

编 辑:赵红玉 E?鄄mail:zhaohongyu69@126.com

猜你喜欢

双性恋巴特勒
“律法之前”与“刑具之后”:巴特勒律法述行思想的文学阐释
事不关己
乖乖蛋,不捣乱
特别的外宿
克里斯汀·斯图尔特 对谈过的每一任真心相待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
对当代大学生双性恋态度的调查与认知分析
吉米?巴特勒:从不抱怨的明星
吉米·巴特勒:被母亲赶出家门的“丑娃”
女扮男装背后隐藏的双性恋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