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效课堂中的语文课前预习

2013-04-29邹钦平

散文百家·教育百家 2013年5期
关键词:孔乙己课前预习背景

邹钦平

【摘要】预习,在课堂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效地预习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和基础。本文从内容的安排上谈中学语文的课前预习,认为中学语文课前预习应要求学生读“课文”、读“注解”、读“作者”、读“背景”、读“思考与练习”五个方面相结合,全面把握课文。

【关键词】预习;高效

预习,是打造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从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到东庐中学的“教学合一”,还有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无一不把学生的课前预习看做各教学环节的重中之重。预习,其实不是新课题,只是一个在新课程理念环境下被人们重新认识并加以重视的老话题。

中学语文课应该怎样去预习?有时间的问题,有内容的问题,有方法的问题,有怎样落实的问题等等,总之要把这个问题说透,不是一篇短文所能办到的。笔者仅就预习的内容,谈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在教学实践中,我要求学生语文课的预习应做到“五读”俱全。所谓“五读”即读“课文”、读“注解”、读“作者”、读“背景”、读“思考与练习”。

一、初步感知读“课文”

课文,即文章本身,是整篇教材的核心部分。预习时首先读文章本身,是符合阅读实际的。因为在我们工作、生活中需要阅读的文章往往是没有注解、思考与练习的附着物的。这一环节的目标是对初步感知课文,对文本形成大致的印象,并发现疑问。我要求学生做到以下两点:

1、用手或笔头指着每个字,每个标点,仔仔细细将全文读一遍,不看其他任何内容{含注解}。

2、用红钢笔标记所有能让你产生疑问或兴趣的内容,如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或比较敏感的句子等。

二、疏通文句读“注解”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认真阅读课文下面的注解,以达到字词的目标,初读课文是留下的疑问应该得到部分解答。这一环节要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一边朗读、一边信手涂鸦,口手并用,牢牢掌握字词的音、形、义,完成基础知识的积累,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及今后的阅读扫清障碍。

2、查阅工具书,全面释疑。课文下面往往只提供教材编撰者认为比较重要的或难以理解的字、词、句的注释,不是针对每个学生的通解。因此,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查阅工具书,解决读注解后还未能解答的疑难问题。

三、心灵相通读“作者”

作者简介一般有两个作用,一是丰富学生的文学常识;二是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人生经历和独特内心体验的外现,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作者的经历和创作过程无疑对理解作品的内涵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要读《孔乙己》必须读“鲁迅”,要理解“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就要读懂“陆游”。因此我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一定要解读作者。

学习材料的来源,课题下的注解有少量的,大部分要去课外查阅资料,这在今天不是什么难事了。

这一环节我一般要求学生做到了解作者一生的成就(文学上的、思想上的、科学上)、主要思想以及在人们情况下以什么样的心情写下了这篇文章。只有和作者“心有灵犀”,才能较深入地理解课文。

四、回归历史读“背景”

“作者”和“背景”是紧密相连的,因为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的,只不过读“作者”关注的是“个人”,而读“背景”更多的是关注“社会和历史”,侧重点不同。历史背景对作品的理解尤为重要。如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就必须同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历史背景联系起来。当时辛弃疾处于南宋偏安之时,金军南下,占领中原广大地区,词人的家乡济南历城(今属山东)失陷,为了抗击金军的占领,词人率领义军抵抗。南下后,虽历任承务郎、湖南湖北安抚使,曾多次上书,陈述抗金恢复大略,均未被采纳,后积极为北伐准备,赤胆忠心,但被罢相,忧愤而死。只有回归到历史环境中,才能理解他以廉颇自况,同时羡慕廉颇尚有人询问,而自己却被弃置一边不闻不问的悲愤心情。

当然,“作者”与“背景”对理解文章的影响因文体而异、因文章而异,教师因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有的说明文、当代文,稍作了解即可,大可不必弄得如此复杂。

五、把握目标读“思考与练习”

“思考与练习”是课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三维目标问题化地呈现,其答案就是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其设计可谓匠心独运,内容上涵盖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且由易到难,形成一定的梯度,如《孔乙己》一文的“思考与练习”(内容略,详见语文版教材九年级上册第35面),第一、二题主要是要求从具体的描写和传神的句子来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点,侧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第三、四题要求挖掘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侧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由此可见,“思考与练习“应既是教师教的“纲”,也是学生学的“纲”。学生预习是读“思考与练习”便于把握文章的学习目标,以便在精读课文、合作与探究、交流展示时做到抓住重点,有的放矢。

学生在预习时,只有落实了以上五个方面,方能对课文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才是有效的预习。有了有效的预习,高效课堂才能成为可能。

猜你喜欢

孔乙己课前预习背景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式微课的应用策略
孔乙己(下)
孔乙己
用好导学案将课前预习进行到底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
浅议语文教学的课前预习
做好课前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