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为渠 道,夯实学校德育教育基础

2013-04-29张茂艳

考试周刊 2013年54期
关键词:品德教研学科

张茂艳

品德乃人之灵魂,之根本。人的思想品德体现一个民族的形象,反映一个社会的性质。为此,《品德与社会》学科教育凸显其重要性。如何培养优秀的高素质的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了我们研究的课题。我校以校本研修为载体,增强教研组活动的专题性,开展学科组教研活动,在学科活动中求创新,逐渐形成学校校本研修特色。

一、领导重视,建章立制,成立品德与社会学科组。

学校工作,德育为先。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离不开品德课堂。

1.成立品德与社会学科的学科组。

在教师自发报名、优化组合的原则上,建立学科组。学科组的老师主动钻研,开展丰富的教研活动,在教研组中营造浓厚的教研氛围,在各类教学研究中充分发挥核心研究的作用。

2.明确职责,加强教研制度建设。

(1)建立教研活动制度。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定期举行学科的教研活动,内容、中心发言人落实到位,活动有点名、有过程记录,使教研活动工作常规化、制度化。

(2)强化工作反馈制度。教师及时总结《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中的典型经验及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教师要认真写好教育教学手记,注重教学反思。对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共同研讨,排除障碍。

(3)制定交流合作制度。在组长带领下,学科教师互相交流听课,做好听课记录,一起磋商,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的课堂教学联系起来,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建立每学期一次的课堂教学观摩制度,及时地帮助和探讨老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加强学习,重视培训,引领学科组专业发展。

1.学习理论,落实课标,达成共识。

我校是县直属小学,是我县新教材的第一轮试点学校,我们始终非常重视对新课标的学习,在教研组中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学习,如,老师人手一份品社学科的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供老师自学,教研组内还编写了课标学习的反馈调查表。我们还把县进修学校品德学科教研员请到学校开设讲座,让老师与专家面对面地了解课标,了解新教材。同时,我们学习了日本德育教育家有田和正先生的文章——《我的教材研究》。有田先生在文章中谈到了:教学研究的起步—带着具体的目标、迈出实践研究的第一步—寻找研究的问题、追求“我的课”—在实践中思考,与新教材所提倡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值得学习。我们把学习资料挂在学校的校园网上,供教研组全体教师进行理论学习。我们还设立了互动平台,在每个年级共营组带头老师的引领下,每位任课教师用三言两语表达自己的读后感,同时也交流阅读其他年级老师的读后感。我们充分利用学校校园网的资源,使教研组的老师逐步能够认同新课改、新理念,同时在自己的学习中,也加入了不少自己的思考与理解,不断提升理论水平。

2.抓实培训,学习先进,促进教师专业化。

没有高质量的老师参与实践,就没有高质量的课题研究,我们努力做好求真、校本、和谐、服务四个方面的工作:

(1)求真,业务上抓学习,将理论用于实践,指导上采用师徒结对、捆绑考核,方法上先模仿—再巩固—后创造。

(2)校本:培训上放手,大胆使用青年教师,相信他们肯学肯钻,有一定的教学素养,有好教师带,在课题研究中培养人才。

(3)和谐:情感上多关心,多投入,领导深入学科组进行指导,参与实践,增强学校群体凝聚力,营造和谐氛围。

(4)服务:管理上勤检查,严管理。在求细、求实的服务功能上下工夫。

三、共营分享,探索课堂,提高教学效能。

1.落实课程计划,常规教学常抓不懈。

每开学初,在学校德育工作思想的指导下,细心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领会其教育思想,认真撰写教学计划,做到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把握教材特点,联系学生实际,适时拓展资源,注重人文关怀,做到有的放矢,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每学期初的教研活动,学科组老师都统一思想认识,狠抓学生常规教育,这些常规很细,如:(1)每个学生在思想上要重视此课程,带齐上课书本。(2)上课时要专心听讲,不做小动作,随便讲话,踊跃发言,别人发言时,尊重别人的劳动,讲得不对的地方或不完整的地方,不讥讽、不挖苦别人,要及时补充、纠正,不放过错误,使问题回答得更加完美。(3)布置学生超前预习课文,多看与课文有关的书,上网查阅与课文有关的资料,积极参加课堂教学。(4)凡是老师布置的课堂作业,学生在课堂里要及时、认真完成,正确率要求要高,书写要工整、整洁。老师批改后,若有错误,则要及时改正。(5)要求学生积极参加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并做好实践调查记录,参与课堂讨论与辩论。根据以上要求,教师再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公正的、合理的采分与记载。实践证明,正确的引导必须有相应的制约条规,有了可行性、可依性、可操作性的条规,就确保了良好的课堂常规,就能更好地实施教学目标。

2.凸显以人为本,营造和谐课堂。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给予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师生平等、民主、安全、愉悦,才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心灵得到释放,学习积极性得以调动,使课堂真正“活”起来。

(1)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调动学生钻研教材的积极性。主要方法是:由学生当小老师。这是尝试,也是很好的体验活动。在学期初,在学生自主学习全册教材的基础上,自由选择一篇课文当小老师。由于学生是主动参与,因此,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他们采取搜索资料、请教教师和他人、独立钻研等方法,认真撰写教案(也有借鉴网上教案的),在经老师修改、指导后,学生基本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并采用加分、打擂台、小组交流、板书、绘画等方式组织教学,涌现了一批能干的“小老师”。有的学生还主动要求在多媒体教室上课。他们的课件与教案让我们佩服。事实上,运用多媒体教学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上《我们的民风民俗》一课时,小老师就以大量的图片与翔实的资料对我国的民风民俗进行了更加深入的诠释。

(2)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品德资源,促进学生成为文明的社会小公民。第八册《品德与社会》的第五课是《绿色小卫士》。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感知这些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树立环保意识,转变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生活方式,学会从身边做起,持久地采取适当措施保护生态环境。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设计了换位思考、平衡游戏及写环保提示语等活动。学生在活动中深深感觉到环保就在身边,要用实际行动保护赖以生存的家园。除了制定校园环保公约,变废为宝制作分类垃圾箱外,学生当堂完成的一条条环保标语十分精彩,充分体现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如在学习《在公共汽车上》一课时,我们努力挖掘学校这个公共场所可以利用的一切教育资源,组织学生进行了“校园规则童谣”的编写活动。当老师给同学们颁发十佳童谣获奖证书和奖品时,他们非常激动。他们高声朗读着自己编写的童谣格外自豪。当童谣被发表在校园网上后又发在常州晚报上时,那份欣喜就别提了。在写作童谣的过程中,学生观察了生活,思考了行为,促进其道德的内化、行为的跟进。

3.开展学科组教研活动,实现教学相长。

丁刚教授曾说:“共营指教师之间在专业方面的合作和发展,同时也包含教师与学生双方共同营造新型的教学关系……”因此,在学科组内开展系列教研活动,以老带新,就会促进青年教师更快地发展。

学科组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学科组互相听课、评课,写反思,记教研记录,掀起教研活动高潮,把品社课堂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开展集体备课活动,针对不同年段、不同教材进行深入的钻研,拟订切实可行的学科组教学计划;根据学校工作计划,进行师徒结对活动,一帮一,骨干教师做示范课并进行跟踪指导,青年教师作汇报课,大家一起评课,实现教学相长。

四、整合资源,延伸课堂,课堂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1.开展拓展训练,指导学生行为。

课堂上除了要认真学习教科书的知识之外,还要精心设计课外阅读资料,如国家大事、身边模范等,用品德与社会的眼光对学生进行拓展训练,打开他们的思路,使课本知识得到有效的补充。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们这个社会,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与辉煌,感受社会,感受历史,对社会中的是与非、善与恶有一个更加感性的认识。这样潜移默化地指导学生的思想与行为,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

2.整合资源,重组教材。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地实际情况,我们尝试重组教材,以教材中的单元为基本单元,任课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兴趣特点,合理安排本单元的教学课时,有的相关课文可以合并为一堂进行教学,而有的课文,如果学生较感兴趣,能够把课外资料引入课堂,就可以把这一课内容延伸为一个专题或成为一个主题系列等。各年级的社会学科每个单元都为学生设置了一定的研究主题。可以是搜集资料整理后编辑成为专题小报,也可以让能力较强的学生制成电脑的PPT小报作为作业,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研究,写出较为简单的小调研报告等形式多样的作业。在思想品德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根据二期课改的精神,摒弃了以往说教式的、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德育,努力引导学生进行开放式学习,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同时,我们也鼓励教研组的老师把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育教学任务适当地与班主任沟通,与特色班级的创建工作结合起来,提倡老师进行特色化教学,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3.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走入社会实践。

从小学德育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可以看出,现在的德育不仅是简单的说理,而且要与实际生活、社会、自然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走近生活、走近社会、走进自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融入生活、融入社会、融入自然,从而成为“社会的人”、“一个自然的人”,进而成为“完整的人”。

一次生动的活动胜过一千句空洞的说教。我们坚持以活动为载体,夯实实践研究过程,用“德”指导学生的言行,指导学生在规范的言行中深化“品德”。

在实践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注重将教育与实践、德育与美育有机结合,各种教育活动的开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富有人情味、亲和力和感召力。如我校长期开展的“节约资源,从我做起”活动,让学生从节约一张纸开始,教育学生从小就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也为学校的“变废为宝”存上一笔笔“爱心基金”,为贫困学生献上一片爱心,同时培养学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通过这种形式的活动,我们收获的不仅是几百元钱,更是一份喜悦,一片爱心。

五、实施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学生是发展的主体,也是评价的主体,要想真正准确、深入地评价学生,单靠教师是不行的,评价者应由单纯教师发展到由教师、学生、家长组成的评价群体。因此,在教学中,为了真正发挥评价的作用,我校不再采用以往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评价,而是采用多方参与的评价,通过评价既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又促进了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1.搭建家校合作的桥梁,开办家长学校。

通过举办家庭教育知识讲座,建立学校—家庭联系制度,进行家访,召开家长会,举办“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开展“教子有方优秀家长”的评比等。政教处发放家校联系卡,随时随地与家长取得联系,共同完成德育教育。我校定期组织“家长给孩子的一封信”和“孩子给家长的一封信”活动,沟通家长和孩子的情感,为家庭教育扫清障碍,密切家庭和学校的联系,实现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协调一致。

2.构建社区德育教育的平台。

建立德育教育基地,聘请法制副校长与校外辅导员,与公安、文化、工商等部门联手取缔了校园周围的“三室二厅”,并利用禁毒日、节水日、环境日、国庆节等节日配合社区开展各种形式的德育活动,举办各类专题板报等,使学校与社会形成教育合力。与此同时,在评价上,我们还做到不仅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这样更好地体现对学生的关注和关怀。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提高,达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厚德载物,我国是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道德底蕴,“德”无处不在,“行”之所到,“德”之所附。通过品德学科,找准途径,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学校充满了活力,更重要的是,在各种各样活动中使中华传统美德得到了传承和发扬。

猜你喜欢

品德教研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超学科”来啦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