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杯装快餐”到“三位一体”的重构
2013-04-29李叶红
李叶红
初中语文教学许多时候快节奏地将“拧干的知识”以“座学”的形式传输给学生,以勉强的分数作为晋升的阶梯,就如发给学生“杯装快餐”,虽然能暂时解决饥饿的问题,但同时也有饱胀的苦痛和“改味”的尴尬。“杯装快餐”的学习,一味地勉强地“获得”、“积蓄”知识、技能,可能得高分,但绝对低能;“三位一体”的重构,更多的是从个体出发,借助工具,借助同他人的沟通,通过自省,毫无保留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谦虚听取他人见解的学习过程。
一、站一个高度,解读“三位一体”
“三位一体”,哪三位?客体、自身与他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客体主要是指文本和综合实践之物,他人主要是指师生和家人及其他人。
语文学习的第一种对话实践是同客体的对话。这种实践是认知客体并把它语言化地表述的文化性、认知性实践,可以视为在一连串的对话中建构的语言性实践。学习的第二种对话实践,是跟自己的对话。通过自我内的对话,改变自己所拥有的意义关系,重新积累内部经验。学习是作为语言实践展开的,自我内的对话性实践的基础也是如此。语言是有可能“体验经验”的人特有的工具。学习的第三种对话实践,是在同他人沟通的这种对话的社会过程中实现的。教育内容的知识其本身是社会建构的,学习活动逃避不了来自看不见的他人的种种视线。学习的实践,是建构教育内容之意义同客体对话的实践,是自身和反思自身的对话性实践。同时,是客体与自身这两种实践的同他人对话的实践。这三种实践建立了互为媒介的关系。
反思语文教学,学习的“时间”、“空间”、“人”、“知识”和“环境”,一切都是以“效率性”原理为基础进行制度化的。“知识”的人为的效率化的组织,淡化了教育内容与客观之间的关系,舍弃了同建构知识的知识共同体对话的连续性。站在一个高度,解读“三位一体”,反思教学,迫切要做的是借助对话性语言,把构成课堂文化的制度化的人际关系、语言、知识加以变革,尊重每一个学生认知与表达的个别性、思考的个别性,开拓课堂语言多样性、多层性的实践,值得庆幸的是新的课标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都明确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课改工作如火如荼,虽然分数定乾坤的大棒仍在空中飞舞,但我们欣喜地看到考试内容的变化——更注重与实践及人文的联系。
二、做千次探究,落实“三位一体”
当我们以平静、从容、平和的心态,反思我们走过的路线和教学作为时,一线教师不必愤青、无须抱怨。当我们看到改革的大潮、前行的脚步时,更应有弄潮人舍我其谁的开拓勇气,走在探究的前列,将“三位一体”的工作落到实处。
(一)开启探究,闪烁人性的光辉。
备课一直是教师的工作。现实的学习、学生的预习比教师的备课更有实战意义。预习更能给学生的发现提供广阔的舞台,让学生通过资料的收集、生活的采集、知识的验证,走出各种束缚、禁锢、定式,从依附中超越,让学生经历过程,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在摸索中感受自主的尊严,感受心灵成长的愉悦。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预习交流片断:
一名学生发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但我总觉得写美女蛇的故事境界不高,与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没有关系,有硬拉的感觉,我想问一下大家的感受。其他学生回答不一:①这样写更能说明长妈妈的迷信思想,说明长妈妈知识少、热心多;②说明善良制服邪恶,美女蛇的故事就有此寄托;③我有不同意见,我认为主要是为了表现百草园里存在恶毒事物。
师答:写文章做事情,我们都要有求真求实的态度,要设身处地去想事情,这时许多复杂问题都会变得简单。这时,大家进一步讨论后更多同学认为,文章写的百草园是以孩子的眼光来看的,就像我们小时候写文章一样,没想那么多,哪有趣就写哪、怀念哪就写哪,不要讲得太复杂。写美女蛇的故事,更多的是要突出童趣和无限回忆,增加百草园的神秘,充满孩童的幻想和构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过去天马行空、如今书屋枯燥空洞,对比鲜明。……
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与客体对话、与个体对话,让初中学生潜在的人文天性显露出来,真诚地表现自己,这种人文关怀使课堂处处充盈奔涌的激情,闪耀人性的光辉,这是课堂对话得以存在和舒展的人文情境。
(二)准确解读,还原文本的面貌。
尊重文本,才能有效地解读文本,获得的体验才不会像空中楼阁一样虚幻。捕捉文字背后的隐含信息,才能对文本作出既富有创造性又符合文本实际的解读。
如《社戏》教学片断:
师:“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你认为这句话写得怎么样?
生:这句话写得很形象,它把小伙伴们的野性和饥饿感写出来了。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
生:从“任凭”、“围”、“撮”等词可看出。
师:“撮”是什么意思呢?
生(学生看文下注解):用手指捏取细碎的东西。
师:这里为什么用撮呢?
生:肚子太饿,豆子太烫,所以用手指捏取。
解读文本,若不能入得文本,便不能知道文本为什么是作者在特定生活情境中语用的结晶,作品如何凝聚作者的文思和情结,如何涵盖语文知识和技能,如何贯穿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倾向,如何优化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语用经验。入得文本才能还原文本真实的原貌。入得文本,还要出得文本。因为出得文本,才能摆脱主导性认识方式,发现自己的观点。
总之,三位一体的重构,最重要的是要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聆听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放手让学生自主处理课文信息,通过自己的探究理解和解决问题,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并内化文本,从而生成课前预设之外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