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提高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

2013-04-29王越超

考试周刊 2013年54期
关键词:套子阅读教学课堂

王越超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之一,也是写作的基础,然而遗憾的是许多高中学生不仅阅读总量少,而且对阅读本身失去了兴趣。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要以民主教育的思想为基础,给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个性发展的阅读空间,以学生为阅读的主体,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实现与文本的对话,与作者的心灵沟通,并从尊重学生的人性,启迪学生的灵性,诱发学生的悟性,张扬写作的个性角度出发,让学生自由表达独立阅读中的感受和感悟,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长期以来,受高考制度的影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只注重为考试服务的知识体系,而忽略了人文精神的开发和形成。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认知活动,忽略了学生内在的体验和感悟。“人文精神淡化,听说训练减弱化,阅读教学繁琐化,写作教学程式化”形象地概括了高中语文教学的特点,使学生对阅读失去了兴趣,导致语文阅读能力难以提高。

一、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之拥有阅读的热情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很多老师拿着课本,指定某篇文章,让学生反复阅读,就连试卷中的文章也大多来自这些篇目。老师在讲台上拿着一篇文章费力地讲解,提问时,学生或是复述老师的话,或是支支吾吾什么也说不出来;或者老师先让学生查字典、词典,认识字词,然后分析课文,归纳段意和中心思想。一篇课文被肢解得七零八碎,学生对文章所包含的教育意义的理解和感悟是什么,老师几乎不关心,而是更多地追求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容量地传授教材规定的教学内容。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教师“喂一点儿”学生“吃一点”,有些学生甚至在没有读懂文章的情况下被迫记一些“僵死”的答案。我认为这样的教学方法是不对的。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它只是课程内容选取的一些典型范例,是提高教学的具体实施者即教师进行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情感道德熏陶的载体。

阅读应该是博采众长,只有读得多了,眼睛才能看得远,思绪才能飘得远,写成文章才能透彻。任何一篇好的作品都或多或少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在阅读品味中学生会得到启发和教育。在阅读教学中不应限制学生的真实思想的表达,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必须把阅读教学延伸到课外,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外部阅读环境,多给他们提供一些与阅读能力相当的、丰富的、健康的精神食粮。对于学生的阅读书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以引导,而不是限制,更不能给学生灌输所谓的“好书”与“坏书”之类的概念,只要对培养学生思维有益的,就倡导学生去阅读,让学生拥有阅读的热情。学生在阅读中扩大了知识领域,培养了阅读兴趣,提高了阅读水平,促进了阅读教学的发展。倡导阅读,决不能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而采取高压政策,每天读多少,都要规定量,这样做的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二、课堂内对阅读加强引导,扩大学生阅读面,深化阅读层次

阅读教学以引导为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慧眼识珠,精心选择值得揣测品味的课文言语,让学生推敲神奇的字眼,品味优美的句式,剖析独到的表现手法,体会精妙的构思,领悟含义丰富的句子,或咀嚼富有个性的对话等,从中理解课文的意蕴和主旨。

有些教师肢解式的训练和架空的分析破坏了文章本有的美感。一篇美不胜收的经典文章,变成了干瘪的字词句篇章、读写听说练的应试练题。教师在课堂中设计的提问找不到合适的切入口,不是太过空乏就是没有价值的是非问,这样的课堂提问根本无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要么就是满堂“鸦雀无声”,要么就是全场“和声一片”,其实一无所获。在长期的被动式的课堂上,学生形成了思维惰性、思维惯性,习惯于所谓的“标准答案”。他们宁愿在课堂上做“书记员”也不肯开动自己尘封已久的思维之窗,阅读能力提高比较缓慢。

语文阅读的课堂应该是个性张扬的摇篮,是创新的基地。教师、教科书、学生要三位一体,要主动、互动地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仅要保护学生的个性,还要引导和启发学生表现个性,激励他们求真、扬善、去探索、创造、表现。这样才是真正的师生互动,才有可能达到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才的境界。

我在教《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有如下实践。

课堂阅读分四个过程:

第一步,本文阅读,有明确的阅读要求。充分阅读文本是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品思想,认识人物形象的关键,所以阅读这一环节是其他工作的基础。一些学生平时阅读时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总是关注文章中的热闹之处、搞笑之处,至于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他们不思考,满足于获得一些肤浅的认识。《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一课,我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阅读要求。阅读有关作者的材料,了解作者的思想和创作动机。阅读与文本相关的社会背景资料,体会时代特点。阅读文本时要注意刻画人物的基本方法,如细节描写,并找出细节描写的语段或词语。这些阅读要求,让学生把作者塑造的形象和作者所处的时代结合起来,还原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生活本原,便于学生更准确地体会作品形象的代表性。

第二步,文本分析,全面细致地认识人物。在小说阅读中,对细节的分析很重要,主要人物的一个眼神,一个细小的动作,一句经典的台词都是其内心世界的丰富表达。找到细节,加以体会,才能走近人物。这一过程的要求是找出文中的表现人物性格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细节描写的语段,体会其性格特点,呈现作品的形象特征。学生通过对细节的把握,深入领会文学形象的性格特点,进而体会作者创作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

经过思考和讨论,大家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对别理科夫其人,学生有这样几种态度:他是可怜的,生活在一个僵硬的套子里,活得不快乐,没有个性,享受不到正常人的生活;他是可恶的,心甘情愿地过着套子般的古板的生活,也不让别人过正常的自由的日子;他是可恨的,他用自己的套子限制了整个社会,限制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他是可爱的,他循规蹈矩,从不越雷池一步。对于学生提出的种种看法,只要说得有理有据,我就给予鼓励和肯定,一方面让他们敢于大胆发表意见,另一方面保护了他们的表现欲。

第三步,延伸思考。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套子”的含义,我又启发学生做进一步思考:你读过的作品中哪些文学形象是装在套子里的人,为什么?学生刚刚学完《祝福》,大家很自然地想到《祝福》中的人物,无论是统治阶级代表鲁四爷还是生活在底层的祥林嫂,以及鲁镇上的其他人,都是装在套子里的人,他们都装在封建礼教、封建思想这个大套子里,自己活得不自由,也剥夺了他人的自由。祥林嫂正是因为思想上的套子太沉重,才走到欲死不能、欲活不得的地步。认识来自学生的思考,比原来教师把现成的观点强加给学生的做法效果更好。

第四步,扩展讨论如何对待生活中的套子。对于自己身边的套子,有的学生认为学校繁多的规章制度是套子,班主任是套子,高考是套子,甚至认为自己的虚荣心也是套子。正是这各种各样的套子,剥夺了我们的理想,抑制了个性的发展。针对这种种思想,我又让学生设想,如果没有规章制度的结束,没有班主任管理,没有家长期望的激励,我们又会怎样?经过讨论,大家达成共识:有些套子是可以打破的,有些是必须遵循的,不能为了所谓的个性而无原则地冲破所有的、甚至能维护自己利益的套子。这节课结束时,我对学生说,这节课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套子,我们感受到了摆脱套子的喜悦。让我们以今天的成功为起点,在今后的课堂上勇敢地站起来说出自己的思想,展示个性。

语文教师除了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外,还要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鼓励学生课外自主阅读,广泛涉猎,博闻强记,摸索阅读规律和技巧,自觉主动地提高阅读水平,指导学生不可一味地以“有趣”作为阅读选择的标准,要多享受优秀文学作品的熏陶,促成语文阅读教学发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猜你喜欢

套子阅读教学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谈谈《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套子”的象征意义
美在课堂花开
套子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我所欣赏的套子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套子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