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体育课堂教学改革
2013-04-29马书伟
马书伟
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中的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在历史条件下不断健全完善,在培养人才、服务社会、提高国民素质方面取得重大的成就。但是,时代发展总是在呼唤更深刻的变革,许多传统的内容模式已经与高素质健康型的人才需求不相适应,我们需要认真反思和彻底改变。
一、体育教学现状
在新课程标准的实行过程中,体育教学要更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促进更新和发展。但是我国的体育教学仍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片面强调强制式、传授式、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与理想的体育教学模式有较大的差距。现从学生、教师两个角度分析体育教学的现状。
1.学生方面。现今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被进一步提高,可以自由地选择喜欢的体育项目和体育老师,有比较充分的自主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鼓励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必修和选修的项目,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另外,学生的心理和生理负荷有了提高,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由于学生的脑神经兴奋和抑制不均衡,且体质未达到成年人标准,因此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和身心疲劳的现象。
2.教师方面。在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师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实现,深刻地影响到学生未来的择业方向,为国家和学校培养各方面的体育人才。另外,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使教学方法愈加灵活,不再采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要考虑学生的基础和教育教学计划的新颖性。但基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区别对待,可能会减慢有效教学的进程。
二、针对体育教学内容应采取的策略
1.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实在”化。体育教学要有具体的目标,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选择内容,以目标统领内容,以内容反映目标,这就要求内容是实在的,而不是“虚化”的,不能只是象征性地采用游戏、表演等异化的形式开展教学。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实在”化,就是所选的内容要符合教学要求,真正使学生掌握技能,这才符合体育教学目的。
2.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根据学校体育设施和学生自身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开发校本资源。根据实际情况和课程标准进行有效的教学,也就是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不能为了体现本校体育教育特色而不顾实际,既教不了学生所选的内容,又推说学校设施欠缺的现象。总之,要使学生学到知识、技能,不因条件的制约而削弱教学效果。
3.从竞技类运动中筛选、从民族传统体育中移植、从新兴运动项目中精心挑选、从场地器材中改造挖掘体育教学内容。从竞技类运动中筛选是指选择那些能充分调动学生体育练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运动项目,如田径、篮球、排球、足球等。可以采用简化规则、修改内容、弱化竞技成分、降低动作难度、简化技战术、改变场地器材等方法选择能激发学生运动兴趣、让学生“玩”起来的教学内容,以符合不同学段、性别、身高的学生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从传统体育中移植是指根据学校的地域特点、环境因素、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移植、加工、改造,注入新的课程理念,以使它们更符合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新兴运动项目大多带有一定的挑战性,选择利用时,首先要把安全和健康放在第一位,对项目的选择要根据实际精心挑选。由于我国各地经济文化发展得不平衡,各地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的配备水平大不相同,尤其是西部地区,场地器材严重不足。要善于在现有场地器材的基础上,挖掘改造和发挥现有场地及器材设施的作用和多种功能,因地制宜。
三、体育改革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可持续发展原本是根据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现状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一种战略模式,有其特定的内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其外延不断延伸、扩展,对社会其他领域的发展有指导意义,体育改革也不例外。党中央最近提出的“五个统筹”,系统而具体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这给体育改革提供了可贵的借鉴,引发了人们深刻的思考。体育改革要可持续发展,既要正确处理体育内部的各种问题,又要考虑整个教育、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体育的需求;既要考虑体育当前要解决的问题,又要考虑体育长远发展的问题,切忌短期行为;既要考虑经济建设的要求,又要考虑社会进步及教育改革的要求;既要考虑体育自身的发展需要,又要考虑如何与教育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今后,必须统筹兼顾城市与农村体育的发展;统筹兼顾不同区域体育的发展;统筹兼顾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的发展;统筹兼顾各级各类体育的发展;统筹兼顾学生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只有解决好了这些问题,体育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之,21世纪的体育,应在观念、措施方面主动适应全民健身计划,达到培养人才的要求,把素质教育和全民健身计划作为指导体育发展的战略思想,把幼儿体育、中小学体育、普通体育及社会体育统一起来,使之互相协调配合成统一的整体。社会要改变学生只是在校受教育的狭隘眼界,使之与家教育、社会教育特别是大众传播媒介的“隐性教育”融为一体,成为一种与社会进步和需要紧密结合的体育,共同促进学生身心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