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阅读对当代大学生的意义
2013-04-29许泽琼
许泽琼
摘 要: 《圣经》不仅是一部宗教典籍,而且是一部西方文学经典,是西方文学艺术发展的源头。当代大学生阅读《圣经》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理解西方文学艺术作品的内涵和外延,还能提升自身精神道德素养。
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 《圣经》阅读 意义
《圣经》作为基督教的教义经典,大多数的学生一直对其敬而远之。而实际上,正如朱维之先生所说:“希伯来人(即犹太人)的《圣经》是世界上最幽邃神奇而富于魅力的书。”[1]《圣经》不仅是一部宗教典籍,而且是一部文学经典。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对《圣经》的史诗部分如《约瑟史诗》等赞叹不已;《圣经》史传文学部分被认为不逊色于司马迁的《史记》,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就曾肯定《撒母耳记下》第十八章是艺术性最高的散文作品。
1.《圣经》通行版本介绍
《圣经》包括《旧约》和《新约》两部分,前者39卷,后者27卷。《旧约》本是犹太教经典,其原文为希伯来文,公元前285年至公元前249年被翻译成希腊文。《新约》是早期基督教经典,于公元一、二世纪时陆续写成,原文是希腊文。
《圣经》的英译本始于8世纪,第一部全英译本出现于1382年;最权威的英译本《詹姆士王圣经》即《Holy Bible(King James Version)》出现于1611年,因其是在国王詹姆士一世的命令下翻译的,所以也被称为 “钦定圣经”,该版本神学术语较多。现行比较通俗易懂的英语版本有《Holy Bible(New Living Translation)》即实用版《圣经》,此版本的特点是用词浅显易懂,句子朗朗上口,适合诵读,培养英文语感;此外还有《Holy Bible(Todays English Version)》即现代英文版《圣经》,适合做泛读材料。
《圣经》比较权威的中文译本为1919年出版的《官话和合本圣经》,此版本神学术语较多,但用字简练,文笔优美。1979年在香港出版的《现代中文译本》主要面向非基督徒读者,神学术语较少,流畅易懂。
2.《圣经》对西方文学艺术作品的影响
中世纪以来,《圣经》在欧洲盛行开来,并渗透到了文学、历史、哲学、法律等各个领域,逐步构成了西方人文意识形态的核心,制约着他们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各种形式的精神活动。《圣经》对西方文学艺术的影响比比皆是:但丁的叙事长诗《神曲》直接采用《圣经》题材为题——《地狱》、《炼狱》、《天堂》,但它却突破了教会的道德樊篱,表现了新世纪的思想曙光即人文主义;莎士比亚的戏剧平均每剧援引《圣经》达14次之多,使人物形象更加形神兼备,产生了韵味无穷的艺术魅力;达·芬奇的画作《最后的晚餐》也是圣经题材,堪称永恒的经典;班扬的小说《天路历程》用寓言和梦境的形式,刻画了基督徒为了实现对自己和他人的救赎勇敢而艰难的朝圣历程。阅读《圣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文学艺术作品。
3.《圣经》意象分析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意象的背后都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它们一旦在作品中出现,往往就将其寓意带了进去,甚至成为统领整部作品的中心意象。
《圣经》中的诸多意象,例如:伊甸园、蛇、鸽子、橄榄枝、羔羊、十字架等,常常出现在作家作品中。作家在使用《圣经》典故时,就已经把它所涉及的《圣经》文本带进了作品,从而使貌似简单的文本变得复杂且内涵丰富。
例如“蛇”这个意象,作家赋予它的可能是一个意义系统:原罪、欲望、堕落等。小说《紫色》使用“蛇”来比喻新的黑人女性梅丽迪安;电影《黑蛇呻吟》也把蛇和邪恶、诱惑、堕落联系起来。很明显,所有这些蛇意象都源自《圣经》。阅读圣经,了解这些典故的意蕴,有助于我们更深刻更准确地理解并欣赏西方文学艺术作品。
4.《圣经》的教育意义
《圣经》宣扬了丰富的宗教道德观念,但其中一些与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并不冲突。例如,《论语》中所提倡的 “克己复礼为仁”、“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2]等思想和《圣经》中所表达出来的“爱人如己”[3]的博爱和宽容精神不谋而合。这也是当代大学生在生活中应该践行的准则。
《圣经》中的“智慧文学”即哲理诗,亦庄亦谐,妙趣横生。比如《传道书》和《约伯记》等堪称世界文学的杰作。其中《传道书》和老子的《道德经》遥相呼应,是哲理诗的中西双璧。这都是大学生汲取知识的宝贵源泉。
综上所述,大学生阅读《圣经》这部文学经典,具有多重意义和价值。不仅能了解圣经丰富多彩的文学内容,而且能帮助他们丰富西方文化背景知识,从而更好地解读西方文学艺术,提高自己的修养,丰富自己的内涵。
参考文献:
[1]朱维之.《圣经》文学十二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2]杨伯峻译注. 《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圣经》和合本[M].上海: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委员会,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