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别再依赖我
2013-04-29陈霞
陈霞
很多问题看似是孩子的问题,一旦追根溯源,就会发现问题都在父母这儿。
——题记
〔关键词〕依赖;耐心;教育智慧
薇妮因为孩子的问题求助于我。她告诉我:“我对他的学习、做人方面一点都不担心。他的成绩在年级里名列前茅,人品也没问题,不会像现在很多孩子学坏,他没有什么恶习,对人不会没礼貌。但是我现在怀疑他有心理问题,他太依赖我了。他现在上中学,要住校,每天至少给我打三个电话,生活中再小的事他都要问我,自理能力很差,也不太会跟同学交往,好像和同学关系不太好。”
听完薇妮的介绍,我自然地猜想会不会是薇妮太紧张。也许孩子刚开始住校,有一段适应过程,暂时没有朋友,会想家都是很自然的事,所以经常要给亲人打电话。我将自己的猜想告诉薇妮,薇妮立刻反驳说:“不是这样的。”她举了好些例子,例如孩子系鞋带反反复复多少遍都学不会,孩子在学校手工课上被同学取笑,孩子好大了在鼓励下才学会自己去买东西等,她极力向我证明孩子自理能力有多差,有多依赖她。
听她说着生活中的事,我的脑海中浮现出曾经看过的一幅漫画:漫画上妈妈紧张地用手指着一只小老鼠,警告它:“你别吓我们家孩子,他胆小。”妈妈的背后站着一个胆怯的小孩,他嘴里念着:“妈妈我怕。”
我将这幅漫画描绘给薇妮听,顺便提问:“真的是这个孩子胆小吗?每个孩子天生就带着一些禀赋而来,没有人是完美的,也许这个孩子真的是胆小,但是他至于胆小到连小老鼠都害怕吗?在这个过程中妈妈的言行有没有影响小孩的意识呢?妈妈是世界上最关爱孩子的,总是希望能够给予孩子全方位的保护,但是如果不加以注意,就容易因为关心而强化了孩子的弱项,就像漫画中的妈妈和小孩。也许小孩一开始真的是有些胆小,但还不至于小到见到小老鼠都要躲避的地步,但是妈妈总是用言语和行动告诉孩子:你胆小。当孩子渐渐认同妈妈对自己的评价,他就会越来越认为自己是胆小的,他的胆小反过来又会激起妈妈更多的担心和保护,于是他们的关系就陷入一个相互印证的循环,最终得到一个结论:这个孩子胆小,需要保护。也许你的孩子一开始自理能力是差了一点儿,但是你出于关心,出于保护,过多地帮助他,你在用行动告诉他:你自理能力差,你需要照顾和保护。”
薇妮领悟力还不错,有点懂了我想表达的意思,她开始有点慌了——家长一旦意识到问题可能出在自己身上时的惯常反应——她开始解释:“我不是那种需要孩子的母亲,作为我个人来说,我打心底期望我的孩子能够独立,能够脱离父母。父母陪伴孩子没有多少年,作为父母,我还是希望我的孩子能够飞得高,飞得远。”
作为一名教育者,见到太多需要孩子的母亲,听着她略有激动的言语,我真心感觉到一位母亲不求回报的付出与渴望孩子脱离自己、过得更好的深切渴望。为了更好地诊断问题出在哪里,我请薇妮举个更具体的生活例子说说孩子在哪些地方表现出依恋,以下是我们之间的对话:
W(薇妮,下同):例如孩子丢饭卡。他特别爱丢东西,这学期都丢了三四次饭卡了,每次他都会打电话问我。
我:然后呢?
W:我不是那种粗暴的家长,我会安慰他,然后告诉他怎么做。
薇妮的话验证了我一开始的猜想:这属于四种不良家庭模式中的过度保护型亲子关系,从家庭结构来看,母亲与孩子之间的界线过于模糊,有太多的渗透与融入。我面带微笑看着薇妮,悠悠地问道:“所以呢?漫畫中的母子相互强化,孩子一开始胆小,妈妈认为孩子胆小,保护孩子,用言语和行动告诉孩子:你胆小。你呢?”
W:(想了一下)哦,我经常会忍不住帮他出主意。
我:是啊,你给过孩子学习独立决定、独立面对自己生活的机会吗?
W:但是我经常也会告诉孩子不能这么依赖我,很多时候我都教育他、鼓励他要自己学会处理生活中的事。
我:嗯,那你的教育是发生在什么时候?你帮他作决定、出主意之前?还是你帮他把问题都解决完了之后?
W:我,我会在事后说他。十次起码要说五六次。(薇妮非常肯定地说。)
我:嗯,那又如何呢?言语上你是在告诉他要独立,但你却在用实际行动告诉他:你需要依赖我。
薇妮陷入沉思,片刻之后弱弱地说:“好像是哦。”
按照客体关系理论,我猜想薇妮内心一定有一个需要被保护和照顾的小孩,还有一个强大的保护者——也许这个保护者是她心中的父母。当她把心中的孩子的人格投射出去——在这里她投射到了自己孩子身上——自己就自然地扮演起保护者的身份,无微不至地保护、照顾心中那个需要被保护、被照顾的小孩。
为了让她对自己和孩子的关系看得更清楚,我问道:“试想一下,如果你的小孩向你求助的时候,你不帮他想办法,你会怎样?”
沉思片刻之后,她很认真地告诉我:“我会焦虑,很焦虑。我担心他处理不好。”
我:1到10分,10分是满分,你认为自己的焦虑会达到多少分?
W:10分。
说完,薇妮就笑了。
我没有再说话,只是轻轻点了点头,因为我相信她已经从心底明白,只要她放松了,孩子就会成长,就能独立。
薇妮笑容略显尴尬,她告诉我:“在生活中,我就是一个耐心的人,我对身边的人都非常照顾,我总想把身边的人都照顾好,就连我老公也一样,他的单位要是出了什么事,我比他还着急。”
是啊,看似我们在帮助孩子,其实更多的时候是因为我们焦虑了,总想做点什么。所以焦虑的时候就待着好了,父母如果能够承受住这种焦虑,孩子就有了成长的空间。
临走,薇妮很开心地说:“我要先收一收我的耐心。”多么智慧的教育真言,妈妈收起自己的耐心,承担起自己的焦虑,给孩子一点空间,孩子就能慢慢长大。
(作者单位:北大附中广州实验学校,广州,510250)
编辑 / 李益倩 终校 / 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