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2013-04-29边玉芳等
边玉芳 等
〔关键词〕同伴关系;儿童;攻击行为;心情;抗拒偏离
一、引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有六个婴儿因为战争失去了父母,3岁时一起住在孤儿院。这六个儿童像亲兄弟姐妹一样相互依恋、相互帮助、一起成长。多年以后,有心理学家对成年后的他们进行研究,看看他们是否因为幼年丧失父母而产生心理问题。结果却发现他们长大后没有一个身心有缺陷或有过失,都成为了正常有为的成年人。这个事例充分说明了同伴关系在某种意义上弥补了丧失父母的痛苦,同伴之间的相互帮助和促进促使他们正常成长。
同伴,是指儿童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或相近社会认知能力的人。同伴关系主要是指同龄人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种关系。除了父母和教师,儿童接触的最多的就是自己的同伴了,同伴关系在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同伴间的互动,常常强化或惩罚了某种行为,从而影响了该行为出现的可能性。此外,同伴还为个体提供了行为的榜样和一种社会模式。为了探讨同伴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心理学家开展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
二、实验介绍
(一)实验一:同伴反应在强化儿童攻击行为中的作用
1.实验目的
探讨不同的同伴反应对儿童攻击行为强化的不同作用。
2.实验过程
帕特森(Patterson & Littman,1967)等人为了研究同伴的反应在强化幼儿攻击行为方面所起的作用,专门训练一组学生观察幼儿园儿童互相攻击的情况。实验对象是18个男孩和18个女孩,共观察33次,每次2.5小时。该实验详细记录了受攻击者的反应态度对攻击者攻击行为的影响。
3.实验结果
研究发现,当一个儿童猛冲过去抢另一个儿童的玩具时,若受攻击者作出哭、退缩或沉默的反应,那么攻击者以后还会用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别的儿童,即消极的反应会强化儿童的攻击行为。相反,如果一个儿童在受到攻击时立即给予反击,或者教师立即制止攻击者的行为,批评攻击者并把东西归还原主,那么其攻击行为就要收敛一点,或者行为发生改变,或者另觅攻击对象。不但攻击行为可以因为受攻击儿童的行为反馈而有所变化,而且受攻击儿童也会由此学习攻击行为。由于他的反击阻止了别人对他的进攻,这就会强化受害者的攻击行为。可见,同伴间行为的影响是交互作用的。
(二)实验二:同伴活动对儿童心情的影响实验
1.实验目的
探讨在有同伴和没有同伴情境下儿童的活动差异。
2.实验过程
福特等人(Foot & Chapman,1977)进行了一项实验,要求成对儿童一起看幽默卡通片。其中一种实验条件是两个儿童本身就是朋友,另一种实验条件是两个儿童不是朋友。由此观察不同条件下儿童的行为表现。
3.实验结果
研究发现两人是朋友的儿童比不是朋友的儿童从观看卡通片中获得了更大的快乐:前者大笑和微笑得更多,并且有更多的交谈和相互注视,也表现出了更多的社会反应,如分享彼此的情感等。
(三)实验三:“抗拒偏离”实验
1.实验目的
探讨不同同伴群体对儿童抗拒诱惑的影响。
2.实验过程
有人用“抗拒偏离”项目来对同伴群体对儿童的影响做研究。抗拒偏离是指在诱惑存在时,个体是否能抵抗诱惑而不违反群体规则。在一种条件下,同伴群体都支持“禁止玩有吸引力的玩具”这一规则;在另一种条件下,同伴群体则反对“禁止玩有吸引力的玩具”这一规则。然后让一名儿童作为现场的诱惑因素,允许他玩那个有诱惑力的玩具,之后观察该儿童的反应。
3.实验结果
在违背规则接受诱惑上,两个条件下儿童的反应不一样。当同伴都支持规则时,儿童更多地抗拒了诱惑,反之,当同伴都反对规则时,该儿童则接受了这个诱惑。
同时,实验还发现儿童作出的反应还与儿童和该群体的关系有关。即使同伴和教师都支持“禁止玩玩具”的规则,不受欢迎的儿童比受欢迎的儿童也更多地倾向于违背规则,而具有较高同伴地位和受欢迎的儿童则更多地倾向于支持和拥护同伴群体的规则。
三、实验应用
由上述系列实验可知,同伴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同伴是强化物,如第一个实验中同伴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反应会影响到该儿童今后攻击行为的发展,消极的反应会强化儿童的攻击行为,积极恰当的反抗会制止儿童的攻击行为;同伴可为儿童提供更多的玩耍、交往和娱乐的机会,如第二个实验就说明有同伴相伴儿童社会性反应更多,也更快乐;同伴给予儿童稳定感和归属感。同伴是范型,可以作为一种社会模式或榜样影响儿童的行为发展,同伴也可以帮助儿童去自我中心,如实验三说明了不同群体对儿童抵抗诱惑的影响,儿童还是倾向于遵守群体的规则。
第三个实验说明了对于群体规则的遵守受到儿童在该群体中地位的影响。“社会参照标准理论”对此的解释是:一个人受同伴群体影响的程度是由群体的吸引力和这个儿童在群体内部的地位这双重因素所共同决定的。因此,具有较高地位和受欢迎的儿童更多地倾向于支持和维护同伴群体的规则,而在同伴群体中地位低和不受欢迎的儿童则会做出违背和反对群体规则的行为。
总之,同伴关系在儿童个性社会性发展中起到了家长和教师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那么在实际生活中,为了发挥同伴关系对儿童的积极作用,避免消极影响,在儿童的同伴关系中我们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为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营造与同伴相处的机会
同伴在儿童发展中具有与成人互动无法替代的作用,同伴互动能促进儿童包括认知、社会性等多方面的发展。家长要有意识地给孩子营造与同伴交流相处的机会。现在中国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使孩子失去了与同伴互动的机会。家长要扩大孩子的社交面,不要因为安全或麻烦等原因将孩子关在家中。除了幼儿园和学校圈子外,也要利用其他的一些场所和机会,如亲戚朋友的孩子、社区内的伙伴,通过组织和开展一些活动来促进孩子与同伴交往,促进儿童多方面的发展。
(二)教师要关注同伴群体中的“问题儿童”,采取有针对性的帮助
实验发现还发现,儿童与同伴群体的关系会影响到儿童的发展。在同伴群体中处于劣势会影响儿童的发展,而這些孩子也往往受到我们的忽视。因此,教师要关注这些“问题儿童”。这些问题儿童往往表现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被忽视型儿童,他们往往性格内向、不太活泼、胆小、不爱说话,在交往中缺乏主动性,孤独感较重。另一种类型是被排斥型儿童,他们往往气力大、体质强,行为表现最为消极、不友好、积极行为少、脾气暴躁、容易冲动,容易受到群体排斥。对于第一种儿童,教师要采取鼓励措施,并使他们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适当地教给他们一些社会交往的技巧;对于第二种儿童,要让他们了解自己的缺点,使他们学会与人分享、与他人友好相处。
(选自董奇、边玉芳教授主编的《经典心理学实验书系》之《教育心理学》)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北京,100875)
编辑 / 杨 怡 终校 / 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