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心理活动课中教师的语言及其作用
2013-04-29徐洪洁
徐洪洁
〔关键词〕体验式心理活动课;教师语言;口头语言;肢体语言;作用
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学校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需求出发,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生主体性的充分活动,使学生心理品质受到实际锻炼,从而预防心理问题发生、维护和发展学生心理健康、使学生潜能得到开发的综合体验课程。心理教师在课堂活动中不仅要组织策划活动的内容和细节,还要扮演好“教练”和“主持人”两种角色,让学生们平等参与到活动中,并能够调动学生团体动力与学生积极性,启发引导学生大胆尝试,最终收获对人生的感悟,在这其中教师语言的作用是巨大的。
一、课堂口头语言策略及作用
(一)课堂口头语言力求准确、简练、流畅
这是对课堂教师口头语言最基本的要求,在体验式心理活动课中显得尤为重要。活動课中教师角色在于组织策划学生活动,学生本位性贯穿课程始终。所以心理教师在布置活动任务、讲述活动规则时要力求准确、简练、流畅。尤其是一些规则较多的课案更要做到简练,切记不重复啰嗦,也不要作过多提示。这样能够快速地传达给学生明确的任务要求,学生也能在充裕的时间内做好整个活动。
在“传球比赛”课案中,活动规则主要有:每组一个小球,要求迅速传遍本组每一位成员;小球要经过每一个人的手掌心;传球中出现掉球、漏传现象记零分;活动中队形自定;活动分小组依次进行,教师喊“计时开始”小组开始传球,传到最后要有人喊“到”,以时间长短给以不同分值。教师分条进行讲述,重点规则给以强调,言语准确、简练、流畅。
(二)语气、语调、语速随环节变化而变化,运用恰当
在心理活动课中,教师的语气、语调、语速应随着环节的变化而多次改变。课堂中要求的不同气氛,各个环节任务的不同目标,教师的不同角色都要求教师语言作出不同的改变。灵活运用语气、语调、语速的变化,可以有效地辅助课堂目标的实现。
在“精彩旅程”课案中,主题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创新,学会展示个人风采。在课堂中随着动感音乐的带动,教师语气坚定、语调高昂、语速稍快,大声地把鼓励的话喊出来。整个课堂气氛被烘托得十分热烈,学生在这样一种情境下开始活动,开始自己的精彩旅程。又比如在“同心杆”课案中,当学生经过屡次尝试失败后变得急躁、沮丧、互相指责时,教师收回同心杆开始作闭目引导。此时,教师的语气柔和,语调低沉,语速放慢,慢慢地把学生引入一个平静、安宁的自我世界,在这样一个自我世界里面剖析自己、剖析活动、剖析失败的原因。教师语气、语调、语速的合理运用,烘托了课堂氛围,有效地实现了课堂目标。
(三)适时运用心理学专业知识
心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集体分享环节,根据学生的思想碰撞点适时地点出心理学专业知识,这样学生的知识更成体系,并且记忆更牢固。这需要心理教师熟悉心理学基础知识以及教育中常用到的心理学效应,并能够用语言简洁、明了、准确地复述出来。
在“老师您好”课案中,心理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为各科教师找优点,全班选代表汇报教师优点,学生发言分享感悟。在发言分享环节,有学生提到“您让我们找任课老师的优点,这就无形当中提升了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使我们更多地去关注老师的优点”。此时心理教师及时提到了心理学中“利导思维”和“期待效应”:往好的方面看,那么事情就会往好的方向发展。抓住时机点出心理学专业术语,使得那些平时看起来很枯燥的专业知识也变得有趣、易接受了。
(四)善于运用辅导技术
熟练运用辅导技术是心理教师必备的专业技能。常用的辅导技术分三类:1.尊重类:包括倾听、阻止技术;2.支持类:包括共情、反映、自我开放技术;3.影响类:包括具体化、引导、面质技术。心理教师熟练应用辅导技术的过程也是锻炼语言的过程,通过各种辅导技术的使用提升自己的语言素养,使语言更具亲和力、感染力和唤醒力。
在“风中劲草”课案中,当每个学生进行完初步体验后,教师使用引导技术进行提问引导:当你做“风”的时候,队友信任地将自己的安危交到你的手上时,你想到了什么?回想生活中还有谁如此信任你,把他的辛酸、痛苦、烦恼倾诉给你,当时你是如何对待这份信任的呢?你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吗?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值得信赖的人呢?通过一系列引导语,将学生引入一个自我内省的世界,引导学生与自己对话,感悟内心。
(五)语言中饱含着情感
这是对心理教师语言的最高要求,一句没有感情融在里面的话给人的感觉只会是隔山绕雾般不得人心。饱含感情的语言能够让人哭、让人笑、让人热血沸腾、让人陷入沉思。
二、肢体语言策略及作用
心理教师肢体语言总体可以分为表情语言和动作语言,其中表情语言主要是教师面部表情表达出来的含义,而动作语言在课堂中又可分为教师在活动过程中所做的示范动作以及师生互动过程中用以表达情感、支持、理解、赞赏、鼓励等寓意的动作。
(一)表情语言的运用及其作用
在面部表情中最为醒目的就是眼神,眼神可以向学生传递很多信息:比如学生发言时教师赞赏的眼神;学生做活动时教师支持的眼神;学生扰乱活动秩序时教师责备的眼神;等等。笑容是面部表情中最重要的成分,教师面带微笑,可以起到感染学生情绪、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师生关系融洽发展的作用。
教师的微笑、眼神是有效的“教具”。在体验式心理活动课中,心理教师运用表情语言,将微笑和眼神联系起来能够很好地辅助实现课堂效果。
(二)动作语言的运用及其作用
1.活动过程中教师动作的示范
心理教师对活动形式的标准示范既是课堂的需要,也是对学生展开活动的有力帮助。
在“鸡蛋变凤凰”课案中,角色共有四个,从低到高依次为:鸡蛋、小鸡、大鸡、凤凰。四种角色的标志性动作分别为:鸡蛋——身体蹲下;小鸡——身体半蹲,至少一手扶膝盖;大鸡——身体直立,一手上举;凤凰——展开双臂呈飞翔状,飞回座位。教师一边讲述规则,一边亲自做动作示范,示范一遍后带领大家一起来做,这样亲身示范使学生能够很快地掌握动作要领和活动规则。
2.师生互动时教师的动作语言
心理教师在学生发言分享时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动作语言来表达自己对学生的赞赏、支持、肯定、鼓励和理解。这样用无声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意义更容易被学生接纳,效果也更显著。
常见的动作语言包括点头、鼓掌、轻拍学生肩膀或后背、轻轻揽住学生肩膀、轻轻拥抱学生等。这些动作从程度上依次加深,表达的感情也由浅层次的赞同、鼓励到较深层次的支持、理解,再到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比如在“感恩父母”课案中,当学生讲到自己的父母为了家庭生计不得不常年在外打工,一年才见一面而泣不成声时,教师走上前去轻轻拥抱他。这个动作表达出的感情共鸣使学生感受到了被理解和信任,也使学生敢于宣泄情绪、开放自我。心理教师在活动课中使用动作语言时要注意动作的力度、使用的场合、对象的年龄以及性别,只有运用得恰当得体,才能保证所要传递的关怀能够转变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总体来讲,教师肢体语言并不是越多越好,要注意适量、适度。如果活动课中过于频繁夸张地使用肢体语言,就可能使学生误解活动课的内涵,使课堂流于肤浅,从而与我们的最初的意愿背道而驰了。
对于教师来讲,教学语言是一个不断锤炼的过程。活动课中,心理教师只有把口头语言、表情语言、动作语言三项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语言的魅力,使学生收获更多的感悟,也能够最大程度地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作者单位:山东省德州市跃华学校,德州,253034)
编辑 / 任玉丹 终校 / 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