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蛤蟆》说课设计
2013-04-29谢妮霏
谢妮霏
一、说教材
1.地位及作用:
《数蛤蟆》是广西版小学音乐第三册第一单元“各族童谣”中的一首四川游戏歌。通过对歌曲的学习,让学生们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培养学生对祖国音乐艺术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
2.教学目标:
1)通过歌唱让学生感受四川民歌的风格特点。
2)能声情并茂地进行歌唱表演。
3)学会改编歌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
3.重难点:
重点:体验四川民歌的风格,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难点:准确演唱歌曲中的附点音符、十六分音符。
二、媒体应用分析
我借助多媒体将有关材料进行编辑、合成,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给音乐课注入了活力,改变了教师生硬传授,学生机械记忆的方式,使虚幻的音乐形象具体化、枯燥的音乐知识趣味化,进而帮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根据音乐新课标中提出“以审美为核心、重视情感体验的基本理念”,借助现代多媒体教学的先进手段创设情境,以情境教学法为主,韵律节奏法、听唱法、音乐游戏法为辅。
2.学法:借助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下信息多样化的呈现方式,主要采用师生互动、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说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用对口令的形式考学生的乘法口诀。(课前激发兴趣、活跃思维,为本课的数蛤蟆作铺垫。)
(二)新课教学
1.激趣导入。(1)猜谜语。(2)观察、了解蛤蟆的特点。(借助多媒体呈现谜底——蛤蟆的动画视频,让学生非常直观地观察并认识蛤蟆。)
2.歌曲范唱。我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制作生动、形象的歌曲动画并创设情境,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使学生在初次感受歌曲时就能很好地感受蛤蟆活蹦乱跳、小朋友数蛤蟆时机智灵敏的形象,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喜爱。
3.学习歌谱、歌词。(1)大屏幕投影歌片,教师范唱曲谱,请学生找出自己觉得难唱的地方,让学生自主地学习。(2)理解、唱准“附点音符、十六分音符”是本节课的难点,我借助多媒体制作“附点小精灵”的声音,介绍附点的含义及作用,以及让学生模仿多媒体播放的步枪的声音节奏,再用对比法、韵律节奏法唱准有关乐句。利用多媒体创设这样的情境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使枯燥的乐理知识简单化、趣味化,学生感觉亲切而生动,乐于去学习。(3)大屏幕投影歌词,教师用四川话范读歌词,学生感受节拍、找出歌词的特别之处。(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不用一直捧着课本,能脱离课本自由地打节拍,给予学生活动与感受的广阔空间。)
4.学唱歌曲。传统的教唱歌曲无非是跟录音带唱或一句一句跟教师唱,学生学得非常被动、机械,也很乏味,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对音乐产生厌恶的情绪。因此,我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制作生动形象的歌曲动画,通过媒体播放歌曲动画,让学生用听唱法轻声练唱,学生学得非常轻松,更利于激发情感。
5.集体随着多媒体播放的动画歌曲,分蛤蟆、小朋友的角色进行表演,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综合性艺术的表演能力。
(三)数数接龙游戏
(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为了丰富学习内容,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反应和表现能力,设计了数数接龙游戏环节。)
考考学生:两只、三只、或更多只蛤蟆有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各小组讨论后由组长带领用小组接龙的形式进行表演唱,然后进行民主评价。(因为学生的学习都存在个体差异,为此,利用多媒体出示情境画面,能较好地提高一些学困生数数的效果。)
(四)创编歌词
根据新课标中“鼓励音乐创造”的基本理念,教师应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为他们营造发现美、创造美的自由空间。可以让学生个人、小组合作,根据自己喜爱的动物改编歌曲,并且借助媒体播放歌曲伴奏及动物的动画素材,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五)思想升华
意图:通过畅谈感受以及收获,进一步激发他们热爱美、传播美的热情。然后,让学生跟着动画歌曲进行集体歌表演,尽情地歌舞,享受音乐的乐趣,将课堂推向高潮,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体现整合。
五、感悟与反思
多媒体信息技术教育与音乐教学的有机结合,是音乐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有力的新型教学手段。只要我们大家共同去创新、开发、研究,一定会开启音乐教育教学的新天地。作为一名专职音乐教师,我将朝着这个方向继续努力。
(责编 张亚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