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启迪学生智慧的钥匙
2013-04-29祖红芳
祖红芳
一、让学生敢于质疑
小学生正处于敏感、害羞和胆小的年龄段。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在课堂上营造出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中,敢于思考,敢于提问,乐于探究。
1.和学生友好相处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得他们不敢提问。教师要帮助他们抛弃这种胆怯的心理,就必须营造出和谐、愉悦的学习气氛,使他们没有顾虑,敢于提问。教师应不嫌弃每一个学生,应和他们进行平等的交流,鼓励他们大胆提问,相信他们能提出有质量的问题。同时,教师还要和学生交朋友,和他们一起质疑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这样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
2.让学生有质疑的兴趣
要让学生敢于质疑所学的知识,教师就要想方设法地让他们对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产生兴趣。这样,他们才会有信心去思索和探究,才会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刨根问底式的追寻。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办法激起学生质疑的兴趣。
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创设情境,注意用交流的方式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使学生有质疑的欲望,从而踊跃提问。如在教《向命运挑战》时,教师可以跟学生说:“张海迪从小就因病瘫痪,胸部以下没有知觉,医生说她活不到成年,但她没有放弃,用毅力战胜了病魔以及各种困难,出色地完成了大学学业,掌握了多国外语,翻译、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许多有着和她一样遭遇的人以她为榜样,敢于挑战命运。”接着,教师出示课题。这样的谈话,让学生感到惊讶,他们迫切地想知道有谁能像张海迪一样,想知道文章写的是谁,他们挑战的是什么,怎样挑战等。
教师要巧妙设疑,增强学生质疑的兴趣。《卖火柴的小女孩》对小女孩的外貌描写得很美,这让一些学生很不理解,他们觉得小女孩很可怜,没有必要描写小女孩的美丽。学《小抄写员》时,学生在读到叙利奥被父亲责骂后,内心的反应很微妙,觉得不解:为什么叙利奥受到了责备,却感到很欢喜呢?这些看似矛盾的叙述,内蕴了一个故事,这样巧妙设疑,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用心指导学生质疑
对于如何质疑,学生需要教师循循善诱地教导,从而把握时机,积极探究。
1.在预习课文时质疑
在正式讲课之前,教师要安排学生预习。在预习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并在笔记本上记下不懂的问题。
2.质疑课文题目
课题是文章的精华。对课题进行探究,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因此,出示课题后,教师要问学生从课题中学到了什么或者看到了什么,这样就为课文内容的学习留下了悬念,使学生能带着问题和验证答案的心态去学课文。如教学《鸟的天堂》时,在出示课题后,学生会问什么是天堂,以及“鸟的天堂”被如此命名的原因。出示了课题《一定要争气》后,学生质疑:谁要争气?为什么要争气?应该如何争气?
3.在阅读中质疑
在阅读时,课文的内容会让学生产生新的认识,而这种新的认识又会冲击他们之前对课文的理解。两种观念的交锋,又会引发新的疑问。因此,教师要利用这样的机会,和学生一起读课文,一起分析文章中的疑难词句,一起分析作者的思路,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含义。这样一来,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增加,也能养成在阅读时质疑的习惯,培养创新思维。如《林海》多次出现“亲切”“舒服”这两个词,学生问:写这么多次有意义吗?写一次难道不行吗?再如《凡卡》中,凡卡在信封上写了“乡下爷爷收”“康司坦丁·玛卡里奇”,学生问:这样写信封,爷爷能收到吗?爷爷收到后会来接他回乡下吗?……这些疑问,都是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有了自己的理解后产生的。
4.课后的反思
课讲完了,不等于就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师应该让学生对整篇课文进行复习,针对自己以前的提问和回答,再结合课文的原意,比较两者的差异,看有无新的疑问产生。同时,教师要让学生展开联想,对课文进行反思。如教完《凡卡》后,学生问:凡卡的结局会怎样?这等于在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索中摸索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引起人的思考。
总而言之,疑惑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机会。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问,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就等于在教学中找到了启迪学生智慧的钥匙,让学生对语文学习更有兴趣。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