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中的歧视河南现象
2013-04-29张国平
张国平
摘 要:媒体报道中的歧视河南现象由来已久、屡见不鲜,造成这种地域歧视现象的原因既有经济落后、恶性突发事件频发等原因,也有某些省外媒体的炒作和省内媒体失语助长了歧视河南现象的发生。要想消除歧视河南现象,首先要发展地方经济,创建良好的人文环境,加强宣传教育和法制建设,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媒体力量、重新塑造河南良好形象。
关键词:歧视河南现象;人文环境;法制建设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6-0014-02
一、媒体报道中的歧视河南现象
近年来,媒体报道中的地域歧视现象屡见不鲜,河南人、东北人、安徽人、江西人、四川人,甚至经济发达地区的广东人、上海人都被列入歧视的对象。在这些被歧视的对象当中,河南人可谓是受地域歧视之苦最深,以至于河南人每到一地,一些当地人都用异样眼光看他们,歧视河南人已经形成为一种普遍现象。2005年3月,深圳市公安局龙岗区分局龙新派出在辖区的怡丰路黄龙塘市场附近的大街上悬挂“坚决打击河南籍敲诈勒索团伙”和“凡举报河南籍团伙敲诈勒索犯罪、破获案件的奖励500元”的横幅。3月30日,南方某报以《派出所悬挂打击河南籍犯罪团伙横幅惹争议》为题率先报道了此事,随后被国内多家媒体转载。4月15日,河南籍律师任诚宇和李东照以深圳市公安局龙岗区分局的行为侵害了二人的名誉权为由,向郑州市高新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该案成为中国首例地域歧视案。2006年2月,该案经法院调解结案,深圳警方向辖区内河南人道歉。
其实,歧视河南人现象还远不止这一例,歧视河南人的现象由来已久,据说在20世纪70年代末,在青海省西宁市,一个小商店挂出一条横幅:“处理河南坏蛋,每斤一毛钱”。歧视河南人的最早年代已无从考证,但据一个不无恶意的“段子”说,每当陇海线的火车进入河南,列车员就会提醒乘客“列车已驶入河南境内,请广大旅客提高警惕”。嘲弄河南人的“段子”大规模流行,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针对河南的地域歧视由此开始明确化。尤其是2000年“洛阳火灾”、“原阳有毒大米”、“驻马店爱滋病村”等事件发生后,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确实让河南形象在全国人民心目中形成了负面影响,一些媒体拿放大镜看河南,集中报道河南的负面新闻或是对河南有偏见的新闻,媒体的大量炒作,给河南形象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以目前媒体报道河南的事件来看,主要集中在民工违法乱纪、河南假货和坑骗事件方面,这些报道应该说作为单一案例大都是真实的,但是这类事件在国内其他省份也在不同程度地发生,但由于媒体有意无意地对此类新闻的报道相对集中地选择了河南,于是对受众产生了“轰炸效应”,自然在客观上让人感到是“洪桐县里无好人”。
二、歧视河南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河南人勤劳、勇敢、能吃苦、包容性很大、不排外,幾乎所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河南人当中都有深刻而具体的体现。但为什么偏偏是这样勤劳、包容性很大的群体,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呢,笔者认为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上多灾多难、经济落后。河南成为人口主要输出地。河南地处中原地带,历史上战乱不断,河南人民饱受天灾人祸,为了生存不得不别离家乡到其他地方讨生活。自晋代八王之乱以来,河南成为移民的主要输出地,尤其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正如电影《一九四二》描述的那样,河南由于遭受严重持续的蝗旱涝灾,更由于当时战乱期间国民政府为阻挡日军挖开了黄河郑州花园口河堤,致使河南大规模难民流离失所,向西北地区或他处移民。大规模的移民对移居地造成文化和习俗上的冲击,针对河南的偏见大约始于这些地区。新中国建立后,经过多年的发展,特别是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后,河南旧貌换新颜,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横向一比,河南仍然贫穷落后,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还在继续拉大。20世纪90年代初期,一些农民开始到发达的地区打工,到21世纪初期,河南已成为劳动力输出的大省,据统计,2008年河南全省输出农民工数量已达2100万,在全国各省区中长期居于首位。当大量的河南劳动力涌入到相对发达地区,对当地人的生活造成冲击的时候,这种地域歧视开始发酵,有的地方甚至直接打出了不欢迎河南人的条幅。由于经济、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河南和其他发达地区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些差异往往成为歧视河南的由头,尤其是当一些移民影响了当地人生活的时候,歧视现象便很自然地产生了。
2.恶性事件频发河南成了批评报道的集中地。歧视河南现象并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由很多有损于河南形象的恶性事件频频发生后,经过一些媒体集中报道和炒作逐渐发展而来的。从1999年至今,洛阳大火事件、驻马店爱滋病村事件、原阳毒大米事件、郑州抢银行案等等,一件件、一桩桩在媒体的集中报道下,人们对河南的印象形成了刻板效应,最终形成了对河南、对河南人的歧视。改革开放后,很多河南人到沿海发达城市打工挣钱,河南一度成为全国最大的劳动力输出基地,随着外出打工人数的增多,一些素质不高的人在打工地惹是生非,甚至是干一些违法的事来。一些媒体也开始对河南人大势地评论、贬低,如2011年12月24日某报一篇刊发了《东莞警方执行抓捕时遭持枪拘捕》报道,该报道在犯罪嫌疑樊某后面专门加上了其户籍地名:河南南阳人。媒体类似这样的对河南歧视性的报道案例数不胜数。一些恶性事件确实让河南形象在全国人民心目中造成了负面影响,但事实上,很多的事实既不是河南专利,也不是河南人自己愿意看到的。一些媒体把河南作为新闻源头反复关注、集中报道,随着新闻报道中有关河南的各种负面报道的增多,人们很容易把一些全国都存在的普遍性的负面问题放到河南来进行观察,甚至是放大。长期以来,歧视河南的报道就变成了惯性,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事情。
3.省外媒体的恶意炒作和省内媒体的失语。对于歧视河南的现象,媒体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通过一些媒体标签化的报道,在省外人们的大脑里,就形成了思维定式,只要是坏事,他们就会不假思索的往河南联想。现在很多媒体从以前的事业性质变成了市场经济中的经济实体,为了争夺更多的市场和广告份额,媒体更加倾向于制作一些有轰动性的新闻,通过轰动效果吸引读者的眼球,而负面的甚至是批判性质的新闻是他们达到目的的最好的方法。在河南发生的很多恶性事件,在其他省也经常发生,为什么一些媒体却偏偏喜欢报道河南的呢?在媒体的运作过程中,我国媒体对负面或者批判性质新闻的报道存在一种很独特的现象,那就是“异地监督”的盛行。由于媒体都是从属于相关的职能部门,在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的政策束缚下,媒体自身对于本地负面新闻不便报道,于是把批判的目光转向外省,这也就促成了“异地监督”的形成。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内以及河南外出务工人员在外的负面新闻事件频发,而河南的媒体在这些事件面前并没有作出积极的应对措施。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河南媒体的失语和缺位,恰好给省外的媒体提供了一个施展的绝好机会。于是,一旦当河南发生一些重大事件时,异地媒体都会争先恐后的去报道,并且都会不约而同的以“河南”两字打头,如“河南有毒大米”、“河南假冒产品”、“河南籍嫌疑人”等等。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对河南不了解的读者就会不自觉地把毒大米、假冒产品、违法案件和河南划上等号,假冒、违法案件等成了河南的代名词。
三、消除歧视河南现象的对策
1.发展地方经济,创建良好人文环境。歧视河南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河南经济落后,因此要想消除歧视河南现象,首先是要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只有经济发展了,人文环境优越了,歧视河南的现象才有可能被消除。2005年3月,时任河南省省长的李成玉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说:“怎么样改善河南的形象?我现在就是认准了,就是实干。”近年来,河南的经济发展正在进入一个良好时期,而与此同时,河南省的各项建设也在脚踏实地地进行着。歧视河南的“刻板印象”来自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偏见沉积,要想扭转外界的偏见和误解,除了致力于河南经济发展以外,还必须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改善和提升河南的形象。河南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焦裕禄精神,有为民请命的公安局长任长霞等一批优秀人物;河南有厚重的中原文化,古都洛阳、开封、千年古刹少林寺等优秀的旅游资源;更重要的是河南有质朴、勤劳的河南人民。要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还需要适当的导向和媒体的大力宣传,把河南优秀的人物和事迹向世人展示,让他们更多的了解河南,改变他们对河南的排斥心理。与此同时,还应该加强法治建设,创造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妥善处理各类突发事件,把变坏事为好事,尽可能避免或减少那些危及河南形象事件的发生。
2.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自身素质。要消除歧视河南现象,需要树立一个良好的河南新形象。河南形象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承担起各自的责任。首先,政府要加强宣传、引导和教育,对于外出务工人员,政府应该定期举行外出务工人员的教育,定期开展各种活动,让他们自觉遵守当地法律法规,维护家乡形象,为河南形象的塑造贡献自己的力量。其次,在全省全面开展各种法律宣传活动,向社会发布行业诚信状况,揭露违法违规行为,曝光典型案件。第三,不管是外出务工人员还是在本地工作的市民,都要要自强自立,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改变自身形象,用行动去改变人们对河南的偏见。
3.充分利用媒体力量,重新塑造河南形象。消除歧视河南现象,提升河南形象离不开媒体的力量。对于省内媒体而言,首先要担负起正面宣传、引导和舆论监督的重任,对于不断涌现的优秀的河南人物事迹要加大宣传力度。河南不乏具有时代精神的典型人物,这些典型人物身上有着河南人的舍生取义、忠于职守、自力更生、勇担责任的精神和优秀品质。通过媒体对他们的精神和事迹的宣传对改善河南形象将会有巨大促进作用。其次,省内媒体还应该开辟各种专栏,通过议程设置,在全省展开“维护河南形象”的大讨论。同时监测舆论环境,抨击不实报道,维护河南形象,遏制歧视河南、妖魔化河南的现象发生。河南形象的提升,同樣也离不开省外媒体的支持。我们希望省外媒体在报道的同时,不要忘记了公正的原则。媒体作为社会公器,在报道的过程中,如果不注意自己报道中无意中流露出的那些歧视性话语,必然会对报道对象造成不必要的伤害。省外媒体公正报道是我们所欢迎的,也是提升河南形象的一种很好的途径。这是因为,一方面河南本地的媒体在全国的影响力还很有限,除了基本覆盖河南本省之外,对外省的辐射能力也比较弱,省外媒体公正的报道,有利于让更多的人来了解真实的河南。另外一方面,读者了解河南的信息都是通过媒体来获知的,借别人的口来宣传和报道河南,这样的效果和说服力都要好很多。因此,加强与全国各地重要的媒体的合作对于消除歧视河南现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邓克敏.河南省形象塑造研究[J].经济经纬,1996(5).
[2] 刘国明.关于河南形象问题的调查报告[J].文明与宣传,2001(8).
[3] 戚建庄.树立河南形象应坚持四大战略[J].中州统战,2001(10).
[4] 程士玉,汪煜丽.关于重塑河南形象的思考与对策建议[J].决策探索,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