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家乡本土资源 开展特色园本教育
2013-04-29陈小贞
陈小贞
【摘 要】华安二宜楼、高山族舞蹈、闽南语童谣等是家乡潜在的优秀教育资源,我园充分挖掘家乡的特色教育资源,园本课题开展得有声有色,取得良好成效。
【关键词】家乡;特色;幼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城乡各类幼儿园教育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土社会资源,形成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培养幼儿的本土意识和乡土意识,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我们的课题《唱乡音,舞乡情》,老师们大胆挖掘地方素材,经过加工改进,反复推敲,让家乡特色教育走进幼儿园的课堂,让孩子们了解家乡,激发孩子们热爱家乡情感。
一、通过多形式的闽南语童谣教育,激发幼儿学习家乡方言的兴趣
许多闽南语童谣朗朗上口、通俗幽默,我园大班老师充分挖掘具有家乡特色的闽南语童谣,教孩子学说闽南语,学念闽南语童谣,而且让孩子在学念闽南语童谣的基础上,唱出我们的华安特色,渗透爱家乡情感。如:课题内容《二宜楼民歌》、《二宜楼》、《看土楼》等。老师们利用家乡丰富的竹子资源,加工成竹节、竹棒、快板、竹筒等乐器,让孩子边念闽南语童谣,边打节奏,更是别有一番风味。闽南语童谣是伴随每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教师们通过多形式的闽南语童谣教育,激发幼儿学习方言的兴趣与丰富的想象力。
二、选择适合的素材,激发幼儿探索家乡文化的兴趣
芗剧、鼓队舞、游戏童谣等是闽南的乡土特色,深受大家的喜爱。这些资源即蕴涵着许多文化艺术知识,又有着浓厚的民俗风情,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我们将其融入到幼儿园课题研究活动中,整合各领域的知识经验让幼儿感受、体验活动的乐趣。不仅开拓了幼儿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还增强了对本土特色的审美敏感性,体验了创造与表现的快乐,激发了幼儿热爱乡土文化的情感。在课题开展过程中,教师精心选材,大胆创新,为童谣匹配音乐,创编动作表演也是我们的一大特色。把幼儿很熟悉的音乐旋律配到童谣里,使得童谣不再单调。例如:《二宜楼民歌》原本只是一首童谣,我们大胆的为其配上《我爱北京天安门》的音乐旋律,孩子们兴奋极了,唱唱跳跳的,可高兴了。开展形式多样的课题活动,幼儿参与创编动作表演,积极主动大胆表现。在家园互动《走进二宜楼》时,让幼儿表演课题歌舞,如:《二宜楼民歌》、《二宜楼》等。当孩子们的歌声回荡在二宜楼内时,吸引了众多的群众围观,那掌声热烈程度绝不亚于欣赏了一场顶级的表演。
三、运用家乡民族特色的舞蹈教育,激发幼儿爱家乡的社会性情感
华安高山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无论是劳动、恋爱、婚宴、祭祀等,均有歌舞表演。幼儿天性好动,喜欢模仿,喜爱看舞蹈节目,更渴望参与表演,而高山族舞蹈的动作比较简单,节奏特别鲜明,具有明显的原始舞蹈风格。高山族人将内心的喜悦全部倾注在歌舞之中,内在节奏体现于外部形体动作上,形成一种颤动的舞蹈律动特征,结实有力,具有一种天真烂漫、热情奔放的动人美感。这些特点非常符合大班的幼儿的年龄特点,让幼儿在学习中以美带情,以情带舞达到阶段课题的活动目的,又符合教育大纲中音乐教育和情感教育的目的。如:舞蹈《杵歌》是反映高山族人舂米劳动的艺术体现;《我们都是一家人》是狩猎、纺线、筛米、甩发等生活场景的艺术体现。只有让幼儿理解了动作的“源”,才能体现到动作的内在,表演起来才能更丰满、更有表现力。让家乡民族舞蹈走进幼儿园课堂,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四、巧妙结合美术主题教育,让幼儿了解家乡特色
幼儿期的孩子是美术创作最活跃、充满想象力的时期,他们能根据自己的想象,刻画出不同的事物。我园大班教师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开展家乡特色的美术主题课题教育活动,充分整合各领域教育目标,萌发幼儿美感,陶冶幼儿情操,促进幼儿认知、智力及创造性能力的发展。大厅的壁画设置高山族同胞在跳竹竿舞和一座二宜楼,教室的墙饰也都具有家乡的文化特色,在开展家园互动《走进二宜楼》时,教师和幼儿一起搜集了各式各样的二宜楼小模型,还有各种与二宜楼有关的图片资料,丰富进区角,创设具有家乡特色的环境主题墙。提供各种材料(图画纸、家乡丰富的竹节、竹筒等)让幼儿画高山族同胞、二宜楼等,指导幼儿和爸爸妈妈一起动手制作二宜楼。通过绘画、装饰和制作,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强化他们的好奇心,启发幼儿大胆想象,激发他们的灵感,培养幼儿的多向思维。
充分挖掘家乡特色教育资源,开展有声有色课题活动。教师引导孩子们全身心地积极地参与活动,体验活动的乐趣,初步感受了家乡特色文化的独特魅力,体验了多彩的幼儿园生活。孩子们通过从各种不同的特色视点的积累、延伸、交汇,构成对家乡立体的、统一的认识,最终使幼儿融入到体验生活的情感精神过程中。通过活动,我们鼓励孩子在认识家乡文化特色的同时,充分地动手、动脑,孩子了解的才会更多,思考的才会更多,才能更进一步的激发孩子的爱家乡的社会性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