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内镜治疗小儿结肠息肉的临床探讨
2013-04-29郝玲何夕昆余福兵盛娟
郝玲 何夕昆 余福兵 盛娟
[摘要] 目的 探讨门诊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术联合钛夹、尼龙圈套治疗小儿结肠息肉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回顾分析采用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术联合钛夹、尼龙圈套治疗的19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门诊患儿105例,住院患儿85例,对两组患儿行内镜下治疗,治疗后观察1周,以后分别于术后第3个月、第6个月进行一次随访。结果 190例患儿的225枚肠息肉经内镜下全部成功切除,无大出血、穿孔及息肉切除术后综合征,其中门诊2例患儿及住院1例患儿在术后7d内出现少量渗血,经内镜下治疗后缓解,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门诊治疗费明显较住院治疗少。 结论 高频电凝切除术联合钛夹、尼龙圈套是门诊治疗小儿结肠息肉的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
[关键词] 结肠息肉;结肠镜;高频电凝切除术;钛夹;尼龙圈套
[中图分类号] R735.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06-0144-02
目前结肠息肉的主要治疗方法为内镜下高频电凝切术,其疗效明显且对患者损伤小,已被认为是安全可靠的首选治疗方法。由于小儿肠壁较薄,肠腔较小,息肉较大,血供较丰富,故易发生肠出血及肠穿孔等并发症,以往小儿肠息肉均需住院治疗,为方便患儿家属对患儿的护理,减少医疗费用,本文对我院2006年9月~2011年12月门诊及住院行内镜下高频电凝、钛夹及尼龙圈套治疗大肠息肉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门诊内镜下治疗小儿大肠息肉的可行性,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190例肠息肉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门诊治疗患儿(门诊治疗组)105例,共123枚息肉,其中男66例,女39例,年龄(7±2.5)岁,同期住院治疗患儿(住院治疗组)85例,共102枚息肉,其中男55例,女30例,年龄(6.5±3.0)岁,平均住院 6 d(4~7d)。两组患儿息肉分布在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及肝曲所占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两组患儿息肉大小按<0.5、0.5~、1.0~、1.5~、>2.0cm统计,其形态山田(Ⅰ、Ⅱ)、山田Ⅲ、山田Ⅵ型分类均无明显差异(P > 0.05),见表2;两组息肉的病理检查结果分别为管状腺瘤、幼年性息肉、炎性息肉、纤维组织增生、淋巴组织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所占的比例无明显差异(P > 0.05),见表3;说明两组患儿在息肉分布、息肉大小、息肉形态及病理诊断方面的一致性。
1.2 器械
Olympus CV-260内镜主机,Olympus CF-Q26AL电子结肠镜, YH300C高频电凝发生器,Olympus圈套器、内镜注射针、尼龙绳圈套、HX-6UR-1型钛夹释放器及MH-858钛合金夹子,三爪钳或五爪钳、氧气、负压吸引器、心电监护仪、急救车等。
1.3 术前准备
术前完善常规检查,包括血常规、出凝血时间,根据患儿的情况加做心电图、胸片、肝功。有手术适应证无禁忌证者,经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拟行内镜手术。手术前1 d晚餐进无渣饮食,以后禁食,<5岁的患儿手术当天早晨以温水全结肠灌洗进行肠道准备,>5岁的患儿检查前5~6 h口服25%硫酸镁30~50 mL、饮水500~1 000 mL或服用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68.58 mg+水1 000 mL),至排出淡黄色无渣粪水。检查前禁水至少4 h。
1.4手术方法及过程
两组的手术方法相同,手术均在麻醉师的参与下进行;采用氯胺酮和/或异丙酚静脉全身麻醉。患儿取左侧卧位,术中根据需要变换患儿体位,鼻导管全程给氧,术中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包括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变化等。采用高频电凝圈套切除术联合钛夹、尼龙圈套治疗肠息肉,所采用的功率为电凝30~40 W,电切30~40 W。由有熟练操作经验的内镜医师进行操作,按照“循腔进镜,少充气,少吸气,少滑进”的原则进镜,根据肠道准备情况决定进镜深度,尽量进镜达盲肠。退镜寻找到息肉后,合理调整好角度,在充分暴露病灶的情况下进行操作。对山田Ⅰ型、Ⅱ型的息肉先用内镜注射针在息肉基底部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使局部黏膜肿胀、隆起,然后用圈套器勒住息肉根部进行电凝电切,对山田Ⅲ型息肉蒂粗≥0.5 cm者先用钛夹夹住蒂的根部或用尼龙圈套扎住蒂的根部,再在息肉头部与钛夹/尼龙圈套之间进行电凝电切,息肉切除后,不论基底部是否有活动性出血,均用钛夹/尼龙绳圈套封闭创面。多发息肉的患儿,如息肉在3个以上最好分次切除,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对并发症的处理。门诊治疗组术后嘱患儿家属密切观察患儿有无腹痛、便血、发热等症状,尽量卧床休息3 d,7 d内少渣饮食,避免患儿剧烈运动,1个月后恢复正常饮食及活动。住院治疗组术后卧床休息3~7 d,术后2~3 d 内予预防性运用抗生素并予静脉输注止血药治疗,其余同门诊治疗组。术后第1个月、第3个月分别进行1次随访。
1.5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用相对数表示,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门诊治疗组123枚息肉,住院治疗组102枚息肉,经内镜全部成功切除,切除率100%。术中、术后7d内及术后1个月并发症发生率,术中出血:门诊治疗组23例、住院治疗组25例,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经内镜治疗均无活动性出血;术后7 d内出现便血:门诊治疗组2例、住院治疗组1例,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儿无一例出现发热、腹痛、穿孔,术后1个月进行1次随访,两组患儿均无腹泻、腹痛及便血,见表1~3。其中门诊治疗组69例、住院治疗组63例,患儿复查肠镜均未发现息肉残留及肠腔狭窄。门诊治疗组患儿平均治疗费3 532.87元,住院治疗组患儿平均治疗费5 041.36元,门诊治疗组人均治疗费用比住院组少30%(1 508.49元)。
3 讨论
大肠息肉是小儿便血的主要原因,其病理类型以幼年性息肉为主。幼年性息肉在腺管间有丰富而疏松的间质,血管充血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息肉表面常伴有糜烂或浅溃疡形成而易出血[1]。幼年性息肉属于错构瘤,一般认为单发的幼年性息肉是良性病变,但近来发现幼年性息肉有一定的潜在性癌变可能[2],故需要尽早治疗并行全瘤的组织活检。目前最合理的治疗手段是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聂川等认为,肠镜下治疗小儿息肉,治疗彻底,安全性高,术后无复发,为小儿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3]。结肠镜诊治小儿大肠息肉简便易行且较为安全可靠。患儿既避免了剖腹之苦,又达到诊治目的[4]。由于患儿多在出现血便后才来就诊,故息肉普遍较大,而且小儿肠壁薄、肠腔小,电切息肉时易引发出血、穿孔,因此内镜下治疗小儿结肠息肉,并发症的预防是不可忽视的问题。针对术后出血的问题,刘海峰等报道:对息肉体直径>2.0 cm或蒂直径>1.0 cm的患者采用金属夹分次内镜下完成息肉摘除术,取得较好的结果,但患者的治疗时间长,需多次到院治疗[5]。针对小儿息肉的特点,本组采用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术联合金属钛夹、尼龙圈套的方法切除息肉,均全部切除,门诊治疗组2例术后第2~3天出现迟发性出血,行肠镜检查发现创面钛夹脱落,予钛夹再次夹闭创面后无便血,住院治疗组1例术后第3天出现少量渗血,经严密观察应用止血药物保守治疗后好转,无一例穿孔、发热、腹痛。其并发症低于国内文献报道11.0%~16.1%[6]。该方法的应用为小儿肠息肉内镜下门诊治疗打下了基础。经过门诊治疗组和住院治疗组对比,两组并发症的发生无统计学意义。我们认为术前对患儿的一般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排除其他伴发的疾病,确定血小板是否正常,凝血酶原时间是否延长,高频电发生器及各配套设备性能是否良好,止血夹、圈套器等器件是否准备完好;做好术前讨论;手术由有经验的医师及助手完成;术中根据患儿的息肉选择治疗方案,对创面均用钛夹/尼龙绳圈封闭;门诊组术后出血是因为患儿术后剧烈运动至钛夹脱落所致,故术后应严格遵守卧床休息3d,7d内少渣饮食,避免患儿剧烈运动,1个月后恢复正常活动的规定,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因门诊治疗术后不需要静脉输注止血药及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不产生床位费及护理费,所以治疗费比住院组少。
综上分析,门诊高频电凝切除术联合钛夹、尼龙绳圈治疗小儿结肠息肉,是安全、可靠,简便、有效的方法,且方便患儿家属对患儿的照料,减少医疗费用。
[参考文献]
[1] 于中麟,张澍田. 幼年性结肠息肉及幼年性结肠病[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0,20(2):74-75 .
[2] 程海英,江米足. 儿童肠息肉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J]. 中华儿科杂志,2011,49(4):273-275.
[3] 聂川,李正文,何俊堂,等, 肠镜下治疗小儿息肉208例分析[J]. 解放军医药杂志,2012,24(3):30-31.
[4] 潘德寿,冯福才,陈村龙,等.小儿肠息肉内镜下切除的腔内治疗[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杂志,1999.4(3):56-57.
[5] 刘海峰,胡志红,顾燕芳,等. 消化内镜金属夹在小儿外科临床应用的探讨[J].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12,33(5):362-365.
[6] 项平,徐富星. 尼龙圈套扎防治大肠息肉摘除时出血[J].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1998,15(4):234-235.
(收稿日期:2012-12-25)